□喬慧君
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其發展進程中,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媒體近些年也在悄然創新。
在技術和資本的推動下,互聯網迅速發展,新興媒體大行其道,各類媒體爭相獲取流量,自媒體平臺也開始搶奪話語權。至此,把關人的角色已經不再單一,甚至出現了多重把關人的概念,逐漸層級化。
智媒時代,媒體傳播信息的手段逐漸多樣化,其依托的大數據技術無疑成為傳播過程中的核心技術之一,而算法注定難以保持中立。
“過濾氣泡”本意是指人們在網上沖浪時,由一些個性化的過濾器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為網絡用戶營造起來的一種虛擬環境。
如今的算法推薦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流,它逐漸滲透資本的主觀意識,更有甚者打著“個性化”旗幟的幌子窺視我們的生活,其本質上卻在潛移默化地向大眾傳遞資本的主觀價值。資本的介入讓算法成為獵金的工具,最終使算法成為資本競爭的手段,從而引導受眾喜好,以期完成新一輪的資本再運作。
互聯網時代已不再是一家獨大,在過濾器日趨常態化的時代,各類大小平臺競相搶奪流量,流量才是它們最終想要獲取的利益驅動。
表面上它們采集信息都是為了滿足用戶需要,但這無形之中就形成了該APP的用戶使用數據庫。運營人員可以在后臺監測到用戶使用該APP的時間段以及用戶經常搜索的關鍵詞,從而分析該用戶的年齡、工作、愛好、性格等。建立龐大的數據庫,從而建立各種數據分析模型。通過各類分析模型進行運算,進一步分析用戶在不同階段所表現出的行為,經過精準運算之后,平臺會依據用戶的使用習慣為其生成個性化瀏覽內容,從而使用戶對平臺產生依賴,增強用戶黏性。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大眾似乎越來越不屑于通過廣泛渠道接收信息,反而更青睞于經算法計算后推薦的內容。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讓他們不愿再付出多余的力氣去拓寬信息接收渠道,反而是第三方應用推薦什么就接收什么,越是接收什么,軟件越是推送什么,無形中為用戶筑起了一道信息壁壘,用戶也只能接收第三方應用所輸送的內容。
2020年9月8日,阿里巴巴官方商家大會公布,手機淘寶將迎來一次重要改版:下線首焦資源,猜你喜歡頻道上移。“猜你喜歡”板塊,就是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用戶生成個性化內容。實驗初期,大多數人往往更傾向于選擇與自己信息喜好相符的圈層,受眾認同度逐漸下降,從而加強了信息壁壘的構筑,使信息傳達渠道逐漸趨窄。
在被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實體產業受損,“短視頻+電商”已成為一種新型的商業化形態,不少零售企業通過短視頻快速實現新流量獲取與變現。無論是抖音、快手還是淘寶都在進一步完善商業化,以期實現資本收入。
這類第三方應用在用戶使用初期瘋狂測試數據,極力為其營造一個信息繭房,迅速留住用戶。短視頻當前正處于流量紅利期,以抖音為例,越來越多的商家想要在抖音這個平臺淘金,因此瘋狂輸出內容,用戶仍然沉浸在第三方平臺利用算法所營造的幻境中無法自拔,一邊沉浸于自己所選擇的喜好類別,一邊又在接收平臺指向性的流量內容,被動接收經資本運作后的信息內容。基于推薦算法等科學技術,強調平臺主導,形成以品牌為導向的流量渠道,直接謀取利益。
第三方應用平臺通過分析用戶行為,能夠掌握其偏向及喜好。譬如某用戶經常在凌晨2點鐘活躍,視頻平臺就傾向于為其推送深夜雞湯文;偶然搜索了“項鏈”等關鍵詞,接下來的推送就會出現各類與禮物相關的視頻內容及商品。
以上行為初期是源于用戶的主觀行為,但是當用戶對第三方平臺形成足夠依賴時,第三方平臺就會反作用于這段關系,利用資本的特權,把握受眾心理,過濾受眾所接收的信息,甚至夾雜自己的主觀意愿,向大眾輸出一些對資本有利的內容,比如巧妙規避付費陷阱等。讓大眾誤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更“懂”自己的舒適圈內,卻無形之中受制于某第三方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平臺巧妙利用“算法推薦”這張面具,打著“個性化定制”的旗號,大張旗鼓地向受眾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實際上卻加劇其資本霸權化。
在算法大行其道的智媒時代,媒體應永遠保持中立態度。算法的興起必然是有利有弊的,媒體平臺有責任和義務規避這些負面影響,將算法的優勢最大化,但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平臺應始終清楚的是:算法永遠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算法推薦最初起源于大數據分析技術,但對于算法推薦的最終導向是否真的是信息繭房,在新聞界仍然有較大的爭議。無論是將算法視為走向信息繭房的必經之路,還是認為算法與信息繭房始終是毫無關聯的,這兩種想法都是非常極端化的。我們不可否認,在技術層面上算法是一個偉大的進步,但對算法帶來的不利社會影響應理性思考。算法模式應當為技術革新而生,而并非以操控受眾的社會行為為目的,從而擾亂社會網絡治理。技術人員應專注于算法的科學合理性及精準性,更高效地為網絡數據輸入核心技術,保障第三方應用在互聯網的良性運作。
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提到,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換言之,人們會逐漸依賴享受算法所帶來的一切便利成果,墜入算法織好的“溫柔陷阱”中,從而迷失自我。依托互聯網生存的第三方應用數量逐漸增多,尤其在科學技術的助力下更加肆意生長。社交媒體除了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以外,還必須時刻警惕,完成自我監督,不斷加強媒介的自律與他律以規范自我,禁止濫用算法來為自己謀取利益。媒體應始終堅持正面報道,正確引導輿論,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內容審核機制預警在中外新聞史上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要求,網站應實行多級審核制度。第三方應用作為互聯網的第一層把關人,應嚴格審核進入到平臺的內容發布者,在信息發布前對內容的合法及合理程度進行嚴格把關,緊接著在信息發布之后進行實時監測,發現問題后應立即指正,及時撤除不符合規定的網絡信息,以保證網絡環境的風清氣正。
只有完成第一輪的把關,提高內容準入門檻,才能反作用于內容生產者,促使其生產更高質量的內容。
首先,個人信息保護制度仍然具有立法意義,只有明確信息采集“紅線”的范圍,才能規范個人信息保護。
其次,要加強司法制度保障,司法部門面對這些網絡違法亂紀行為,應當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力,保障公民的合理訴求。
最后,公民應當正確認知個人信息權,用戶應當提高自我信息防范意識,加強對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只有用戶意識到這些,信息保護制度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才能構建一個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
隨著算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用戶畫像也在這套算法模式中逐漸清晰,平臺在逐漸掌握這套模式后可以深入洞察用戶行為,甚至預測角色動機。平臺的個性化算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對社會的認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思維固化。因此平臺更應當認識到的是,算法只是與用戶建立更密切聯系的一種方法,切忌被算法主導而失去自我,更不能盲目利用算法從而強加資本意念用以牟利。同時大眾應該學會理性思考,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以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