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媛
在融媒體環境中,廣電新聞記者的工作模式及工作格局都產生了較大變化。對此,廣電記者應當全面強化自身工作能力與業務素養,實現成功轉型。
廣電新聞記者要樹立媒體融合發展理念,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全面適應新媒體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成為媒體融合的踐行者與推動者。
近年來,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互聯網與各類智能化移動終端設備應用愈加廣泛,新聞傳播方式也從起初單向傳播逐步轉變為雙向互動傳播,廣大群眾成為信息的生產人員與傳播人員。然而大眾并非專業人士,對信息缺乏辨別能力,無法保證信息質量。
面對新形勢,廣電記者應盡快實現角色轉換,按照融媒體發展要求,從新聞生產人員轉變為服務人員。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立足工作實際,滿足群眾需求,扮演好信息核實者這一角色,確保傳播真實的新聞信息。通過新媒體平臺為受眾提供更具時效性的內容,穩固受眾群體,開拓新的領域,有效擴大自身影響力。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大群眾獲取信息的途徑逐漸多樣化,不僅可以通過傳統媒介獲取信息,還能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信息。這樣的變革讓廣電新聞記者的工作難度加大,以往簡單的報道形式很難滿足受眾和新聞傳播的需要。報道方式求新求變,新聞語言貼近群眾,信息播出渠道多樣化,是新媒體環境對廣電新聞記者的現實要求。這就促使廣電記者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積極轉變傳統的傳播方式,以更加多樣化的手段報道新聞。廣電新聞記者除了要熟練掌握采訪、編輯及攝像等方面的技能外,還要掌握運營新媒體等新技能,成為全能型人才。一專多能是對當前廣電記者職業要求的高度概括,只有全面強化自身綜合素質,才能真正滿足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受眾的需求,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目前,在新媒體環境中,微博、微信、電視及網站等媒介平臺均有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受眾對新聞報道有不同層次的要求。新聞記者要深入調查了解目標受眾受教育程度及對新聞閱讀偏好,掌握不同媒介的傳播規律,基于受眾喜好創作出風格不同的新聞作品;同時注重科學選取播出路徑及發布方式,從而讓節目具有較高的傳播價值。此外,融媒體環境下的廣電記者需要靈活運用各類新媒體設備與技術,針對各類媒介平臺特性進行差異化新聞報道。可以選取一次采集、多種生產、全媒傳播的方式,擴大新聞覆蓋范圍,全面提升新聞收視率與點擊率,擴大新聞影響力。
新聞報道的主體是事實,新聞記者必須始終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
在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這對新聞采訪來說也是把雙刃劍。雖然獲取信息變得很容易,但有用的信息往往隱藏在深處,混跡在各種繁雜的信息中。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冷靜判斷,仔細分析,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辯證地分析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對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進行全面了解,不能被個別人的言語、表現及網絡謠言影響自己的判斷,要深入基層一線,深入新聞現場,獲取真實、客觀的資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為受眾提供及時、準確的新聞報道。同時,新聞記者應在堅持新聞真實性基礎上,做好新聞內容的整合、采編、后期制作等,對廣大受眾關心關注的新聞話題進行深入挖掘,擴大主流媒體覆蓋面與社會影響力,為推動社會穩定發展構建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融媒體時代中,廣電新聞記者在實現角色轉換、工作轉型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強化黨性修養,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強大局意識,想群眾之所想,及時、準確地傳遞新聞信息。
政治方向正確,輿論導向才能不出偏差。因此,必須不斷提升廣電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一方面要圍繞新聞線索求證新聞的真實性。如今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記者在準備采訪資料時往往需要上網查找相關內容,這時候就要注意對信息進行認真篩選,剔除不良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另一方面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確引導輿論導向。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廣電記者要提高對國內外重大新聞的關注度;要全面堅持黨的領導,在黨管媒體大環境下規范化開展各項工作,強化自身素質,提高新聞傳播質量。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廣電記者肩負的責任也在加大。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應樹立融合思維、創新意識,拓展知識邊界,加強業務技能學習,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滿足受眾精神需求的基礎上,發揮輿論引導作用,肩負起更多的責任與義務,為新時期媒體融合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