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玉金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傳播的基礎是互聯網技術,目的是實現溝通、互動、分享,這種傳播方式還在持續不斷地演變。新聞記者編輯面臨的信息環境十分復雜,但是新聞的生產制作變得更加簡單,新聞事件的親歷者或目擊者也成了新聞的發布者,傳統媒體趨于弱化,新聞傳播更加多元化。
為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工作環境,記者編輯構建自身復合型能力尤為重要,需要引入新的工作機制、新的工作理念,把“融”的思想充分發揮出來,拓展融媒體視野,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
融媒體是一種新型媒體,是全新的運作模式,它充分發揮傳統媒介和新媒介的優點,對這些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進行整合優化,達到“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利益共融”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把很多媒體融合在一起發展,使競爭力變強。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價值得以提升,同一個廣告、同一個新聞可以在多個媒體上同時發布,智能化、開放化、互動化和移動化程度更強。
新聞本身具有時效性,在融媒體時代這一優勢得到凸顯,公眾對新聞有了更多參與熱情,因此記者編輯更應該抓住時代機遇,不斷創新,改變工作方式,強化融合思維,以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促進新聞媒體行業發展。
融媒體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新興事物。與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國的融媒體行業還不算成熟,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因此對記者編輯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阻礙。
傳統的新聞制作和審核周期比較長,因此時效性滯后于新媒體,而且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受眾往往是被動接收信息。
融媒體時代,要求記者編輯更加注重新聞工作的創新性和融合性,對工作強度、專業技能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單一型人才已經沒辦法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
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為黨和人民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必須堅守主流價值觀,保持較高的理論水平。新聞強調求真務實,不管時代怎么變化,新聞工作者都不能動搖信仰,要以敏銳的新聞嗅覺去尋求真相,提高思辨能力,面對爆炸式增長的信息量,冷靜地篩選、鑒別和分析,正確引導輿論方向,并把信息客觀地傳達給受眾,增強媒體品牌效應。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媒體融合是必然趨勢,這已經成為媒界共識。在這種背景下,記者編輯要主動去適應新形勢,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樹立服務意識,從新聞生產者變成新聞服務者,增強自身職業素養。
如今,“蹭熱點”的現象層出不窮,有的新聞記者編輯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會在茫茫的互聯網信息大海中撈取碎片化的信息簡單加以整合,以夸張的標題來博眼球,文不對題或者內容毫無營養價值,這樣做不僅浪費受眾的時間,也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所以融媒體時代下,記者編輯應該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通過新穎的報道手段和表達方式,滿足受眾個性化的閱讀需求。
新聞的專業主義精神不能丟,新媒體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領域,從業經驗都不夠豐富,因此傳統的嚴謹的新聞選擇方式仍然適用。記者編輯要把融合思維與專業優勢結合起來,建立跨媒體融合的思維模式,拓寬新聞生產領域,以創新推動融合,發揮專業新聞判斷優勢,實現優化轉型。
新聞生產的專業性非常強,要遵循一定規范和原則。不管怎么變革,確保內容質量始終是新聞的第一要義。只有堅持質量為王,確保新聞質量過硬,緊跟時代步伐,才能不被淘汰。要樹立危機意識,加快思想觀念的更新,要敢想、敢試、敢做,從形式、內容、渠道等多個方面思考如何跨界融合。融媒體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受眾,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根據受眾個性化的閱讀習慣和偏好,實現精準的信息推送,來保證新聞傳播的效果,為受眾提供差異化、精細化和多元化的服務。。
作為記者編輯,要積極參加業務培訓,提升自身業務技能,抓住媒體融合互動性強的特點開展工作。記者編輯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復合能力越強,業務才會做得越好。不僅如此,記者編輯還要對自己在融媒體時代下的職業定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增強網絡應用技能,熟練運用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社交APP平臺,以技術為支撐,以高質量內容為根本,建立與受眾的緊密聯系,擴大媒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
總而言之,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媒體行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隨著時代發展,構建記者編輯的復合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提升對新媒體設備運用的熟練能力,形成對新聞獨到的見解,才能制作出更符合受眾喜好的新聞產品,增強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