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然
信息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傳播方式多種多樣,無論是在信息傳播的及時性還是有效性方面,都表現出較強的優勢。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由于傳播形式較為單一,因此受到較大沖擊。
傳統電視媒體播放時間較為固定,節目制作流程煩瑣,所以創新空間較小。用戶只能通過電視觀看節目,無法隨時隨地地進行信息收集。
新媒體信息傳播具備較為完善的交互機制,用戶可以在節目觀看或信息接收過程中在后臺發布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或是針對某一話題進行討論。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只能單一地傳播信息,無法有效收集受眾的觀點或看法,因此互動性較差,受眾的話語權較弱,受眾群體數量持續下降。
為了拓寬發展路徑,傳統媒體開始意識到要與新媒體進行融合,但是電視新聞模式已經較為固定,傳播內容一直較為單一,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電視媒體傳播語境與表達方式,局限較大。尤其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出生的年輕人,很難對傳統的新聞媒體信息傳播模式或節目制作方式感興趣,這也會導致觀眾群體流失。
節目更新速度較慢,同樣是傳統新聞媒體飽受詬病的一個方面。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速度無法與新媒體相比,在時效性上落后新媒體很多。而新聞核心要素之一是時效性,這讓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被新媒體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同時,電視新聞媒體在播報新聞信息時,需要在固定的頻道上,節目播出之前還要經過較為嚴格的審核,因此,節目制作周期較長,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如果出現突發事件,很難在第一時間將詳細內容傳遞給觀眾。但是新媒體就可在第一時間將信息公布給受眾,因此,從節目更新速度或新聞公布時效性上看,傳統新聞媒體需要技術改良,讓自身在時效性方面具備較強實力,保證播報更為迅速,具備更強的新鮮感。
信息時代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想要拓寬發展路徑就必須借鑒新媒體的優勢,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全面了解觀眾對新聞信息的獲取需求,保證后期節目制作能夠更迎合觀眾的口味。
電視新聞媒體可以采用網絡信息技術搭建網絡平臺,并在節目播出過程中與觀眾互動。觀眾可直接在網絡平臺上發表意見并與其他觀眾討論,這不僅提升觀眾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參與度,也能及時反映出觀眾在信息獲取方面的需要。
節目組可以根據觀眾反饋不斷調整策略,對新聞傳播理念進行創新與革新。同時,進一步加大自身與新媒體的融合力度。
內涵深刻,是傳統新聞媒體的核心優勢之一。因此,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應發揮自身的節目制作優勢,不斷豐富報道內容,創新視角,以客觀嚴謹的態度報道新聞,同時發揮自身在輿論監督與引導中的把關人職責,增強新聞社會價值。
雖然新媒體報道新聞事件的時效性更強,但是,傳統新聞媒體更加嚴謹,能夠如實地反映新聞事件及社會問題,探究事件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要堅持深耕內容,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在傳播渠道上尋找新的突破口。
為了增強受眾的黏度,保證節目的受眾群體數量不會短時間內迅速減少,電視新聞媒體必須對節目內容或制作形式進行更新,確保收視率。
例如,在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時,電視新聞記者接到消息時就應立刻著手準備采訪,及時將新聞播報給受眾,同時,秉承客觀嚴謹原則,深挖事件內核,堅持速度與深度并重,防止出現失真或反轉的情況。傳統新聞媒體在社會中擔當著輿論引導者的職責,因此,必須在節目內容制作與傳播的過程中始終秉承新聞真實性原則,用更為嚴肅的態度,恪盡職守,保證節目制作質量。
與此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對節目制作流程或形式進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融合更多的新媒體先進技術,為觀眾呈現出更多高效率、高質量的新聞報道。
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在新聞信息的編輯與傳播過程中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加強人文關懷,有助于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環境,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融媒體時代到來后,信息傳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用戶可以直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與移動客戶終端隨時隨地獲取新聞信息,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新媒體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因為信息傳播速度過快而無法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只注重搶新聞而忽略人文關懷,隨意暴露當事人的隱私。
為了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傳統媒體應充分發揮其在新聞宣傳中的優勢,體現更強的權威性。
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我國各行各業逐漸與國際接軌,電視新聞媒體也要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強起來的中國,需要展示自己;變革中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國。如果說過去我們更多的是“多做少說”“只做不說”的韜光養晦,那么今天,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中國有責任也有條件向世界宣介自己的主張、弘揚自己的價值、講好自己的故事,以獲得更多理解和支持。電視新聞媒體必須求新求變,樹立全球傳播理念,積極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宣介中國發展變化取得的成就,用海外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海內外華人華僑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尤其是在信息快速傳播、資源高度共享的時代背景下,各省市電視臺應加大與網絡新聞媒體的融合力度,借鑒先進經驗,讓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廣闊性、深入性特征更加明顯。
真實是對外傳播的生命。我們不僅要向世界全面、客觀、準確、生動地反映中國在各方面的成就,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精神狀態等方面的變化,讓國外受眾認識和把握一個向前向好的中國,也要在面向全球的客觀報道中傳遞中國價值,用世界眼光來衡量、審視中國,讓國外受眾了解和理解一個復雜多元的中國,推動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因此,必須堅持信息傳播真實客觀的原則,發揮傳統電視媒體在國際競爭中的本地資源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加速轉型,積極創新內容產品,打破電視邊界,重建產業鏈條,獲得更多發展機會。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什么貢獻、正在作出什么貢獻、還要作出什么貢獻,把中國的聲音傳播出去,讓正確的觀點深入人心。當前,特別應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機遇,把握社交媒體和移動終端迅速崛起的趨勢,更加注重傳播形態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多元化、分眾化,借力海外社交網絡,開設信息發布平臺,堅持區域化、本土化的生產方式,加強分層設計、定向直供,做好量體裁衣、精準推送。只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熱情擁抱新技術,善于運用新手段,就可以讓“中國故事”傳得更遠、“中國聲音”叫得更響,把對外傳播工作大大向前推進。
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應深入分析新媒體的優勢,將新媒體的優勢與自身優勢相結合,不斷融合創新,從而提高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傳統電視新聞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在保證新聞傳播高效快速的同時,也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