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傳統媒體發展到現在,廣大受眾對其形成較強的依賴性。受使用條件和環境的限制,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是有很強的邊際性的,例如老年人和開車族多傾向于通過廣播獲取信息,年輕人更傾向于通過電視獲取信息,而且娛樂性的電視類節目深受年輕人的追捧,辦公族的信息獲取主要來源報紙和雜志。
融媒體時代,智能終端設備和小屏設備承載了大量信息,受眾邊際更加模糊。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傳統媒體正在被融媒體時代的全媒體所取代。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素材采集和制作時需考慮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和不同載體的傳播能力。
廣播和電視通過衛星、有線、無線傳輸,報紙雜志使用的是平面媒介。一線采編人員分工較為明確,電視傳播視頻、廣播傳播音頻、平面媒體傳播圖文,新聞記者對現場環境和素材沒有嚴格要求,只需要滿足本系統傳輸需求就可以。
融媒體時代,傳輸技術升級,前沿記者采集的素材需滿足“一次采集、多元分發”的技術需求,素材需要符合各個分發平臺的傳輸標準,對采編素材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媒體時代終端的呈現方式比較單一,電視采用大屏為終端、廣播采用收音產品為終端、平面媒體采用紙質為終端。
融媒體時代,信息呈現方式更為多樣化。終端不僅包含傳統媒體的電視機、紙質傳媒、收音機類產品,還包括很多智能設備。傳輸標準的IP化,為融合媒體發展提供了新的傳輸媒介,比如手機、Pad、電腦等IP類設備。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及技術的進步,新的傳輸標準正在建立。素材采集的技術標準要滿足不同呈現方式的需求,更要提供多種碼流、制式,要盡可能給受眾帶來良好的視覺、聽覺感受,以高質量的傳輸效果滿足受眾需求。
融媒體是未來主流媒體的發展方向,新時期對新聞工作者也提出踐行“四力”的要求,從業人員要以新聞工作者獨有的敏銳嗅覺,挖掘受眾關注的熱點素材,創作有深度和廣度的報道,從而提升新聞的影響力、傳播力、公信力,正確引導輿論。
融媒體時代,各種自媒體紛紛涌現,短視頻層出不窮,占據了受眾的碎片時間,更多采用以博眼球為目的的標題,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主流新聞媒體記者要占領輿論宣傳的制高點,就需要提升腳力,多深入基層,多接觸群眾,多發現線索,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態度,深挖有內涵、有深度、有導向作用的新聞線索,抓住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創作和報道,提升新聞內涵。尤其是一些連載型報道,更容易獲得受眾關注,引起社會共鳴。只有多跑腿、多接觸、多了解,接近最基層的人民群眾,扎根基層一線,挖掘生活點滴,才能掌握重要線索和群眾關注點。
媒體記者應邁開腿、張開嘴,通過多跑、多問、多找來獲取貼合群眾生活的新聞線索,把信息打造成精品新聞,獲取的素材要契合當今社會主流價值導向,努力打造社會關注的熱點新聞,發揮主流媒體輿論陣地作用,提升媒體公信力,成為推動社會和諧、弘揚正能量的主陣地。一線新聞記者要有必要的眼力,以較強的新聞敏銳性、專業的業務能力來判斷素材的價值取向。如果出現導向錯誤,不僅會誤導群眾,降低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甚至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傳統媒體時代,完成新聞采集后,往往還有撰稿、編輯、播音、審核等諸多環節,而融媒體環境下由于傳播載體和技術手段的變化,更多地采用直播的方式進行現場報道。這給一線記者留下的思考空間大大縮小。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有更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場經驗。不斷提升腦力,積極思考,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直播前定好方向和基調,直播中對現場發生的狀況要有應急處理能力。后期制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對新聞素材進行梳理,創作出既能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又能讓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在工作中樹立群眾思維,用群眾的眼光去審視稿件內容和質量,獲取更多受眾青睞,提高新聞節目的傳播力。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融媒體環境下,受眾的邊際劃分更模糊,新聞記者要更加注重寫作能力的提升。對不同內容的新聞稿件,要善于運用不同風格的詞匯,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婦孺皆宜的精品節目。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學習和積累的過程,要多參加交流培訓,提高語言組織和駕馭能力,掌握當今社會的流行詞。
融媒體有著較廣的覆蓋面、較強的傳播力,群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更強,一線電視新聞記者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踐行四力,多跑腿,多觀察,善動腦,勤思考,樹立新的發展理念,牢記初心使命,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身業務技能,創新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多出好作品,在時代發展中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