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卓璇
電視媒體是重要的新聞資訊傳播載體。通過對新媒體及信息技術的運用,電視新聞更具影響力,各類信息的傳播效果有效提升。與傳統的紙質媒體相比,電視新聞在影像和聲音的作用下,有著更加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能夠真實呈現和還原新聞場景。另外電視新聞的制作需要經過采訪、鏡頭設計、攝像及后期剪輯等一系列流程,來確保新聞內容完整、真實、形象、客觀。目前電視新聞報道內容覆蓋了社會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類型主要包括實況新聞、會議新聞、直播新聞、人物類新聞等。
目前受眾對電視新聞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提高收視率,電視新聞節目應對受眾需求加強分析,進一步提高節目質量。通過電視新聞,大多數人都可以獲取自己關注的資訊。在進行電視新聞制作時,要對受眾心理進行調查,使新聞感染力和影響力增強。加強市場調研工作,有助于明確受眾的電視新聞獲取需求,促進新聞制作的順利進行,確保新聞內容更具價值,與群眾生活更為貼近,同時增強電視新聞的深層次傳播效果。
電視新聞節目應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展信息傳播渠道,使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進行電視新聞資訊的接收。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常不具備時效性,因此電視新聞需要滿足受眾碎片化觀看需求。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每天面對海量信息,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斷拓展,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新聞節目內容制作時需要充分體現信息的準確性,并對新聞信息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深入挖掘。
電視臺新聞信息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信息量較少,無法滿足受眾需求;新聞信息內容的時效性較差,編排不合理,與社會現實相脫離,新聞內容表述不準確,無法有效吸引受眾注意力;一些新聞資訊缺乏有價值的信息;電視新聞表達方式單一、缺乏變化、內容枯燥,缺乏吸引受眾的亮點,容易導致受眾產生厭煩情緒。
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受眾角色從以往的新聞被動接收者向新聞的制作者、參與者和傳播者轉變,社會大眾可以將生活中發生的事件直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布,也能夠第一時間從網絡中獲取信息。電視新聞缺乏時效性,無法有效滿足受眾需求,因此受眾目前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為網絡平臺和各類社交媒體等。
由于傳統電視新聞長期采用固定的新聞模式,在新時代背景下,未及時進行優化和創新,對現階段的受眾群體而言缺乏吸引力。受眾受到多元化的網絡傳播模式和內容的影響,更容易接受短視頻形式傳播的新聞資訊。對受眾來說,電視新聞編排模式單一,并且播放速度、順序無法自行調整,受眾就逐漸對其失去了觀看興趣。
面對網絡媒體的沖擊,電視新聞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網絡媒體更關注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在信息內容的深度挖掘方面力度不夠,與主流媒體相比較,權威性、專業性不足,而電視媒體能夠給受眾帶來更有價值、更真實準確全面的新聞內容,并起到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作用。
因此,在新聞節目編輯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新聞信息的篩選,確保新聞信息的價值,對信息呈現順序進行合理編排,采用受眾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播放。
為了實現電視新聞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優化和創新電視新聞編輯功能作用,增強內容的視覺沖擊力,確保其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享受。
要結合受眾需求,策劃新聞節目,提高新聞感染力、表現力、影響力。同時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要對受眾進行廣泛調查,借助調查問卷等形式,加強與受眾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獲取受眾的反饋意見,準確把握受眾需求。
充分利用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形式,增強新聞信息的融合度,盡可能采用較小篇幅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呈現,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新聞表現形式進行創新,構建更合理的編輯機制。
另外還要重視電視新聞的編輯效果和畫面呈現效果,對拍攝手段和編輯方法進行創新,增強畫面的感染力和沖擊力,豐富畫面色彩,使電視新聞更加新穎,更吸引受眾關注,提高受眾滿意度。
為了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的收視率,需要對受眾需求予以全面把控,打造良好口碑效應。要對電視新聞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對新聞事件展開全面分析和研究,梳理新聞中有價值的關鍵信息,對其進行細致入微的報道,不說空話、套話,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加深受眾對電視新聞的印象。同時,應增加與受眾的互動,提高受眾的參與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新聞傳播的效果。
融媒體時代對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消息類節目需要不斷創新,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因此編輯工作需要圍繞受眾需求,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對新聞制作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切實提升整體編輯水平和呈現效果,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