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
(河北省霸州市第十四中學,河北 霸州 065700)
文言文如同古詩詞一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瑰寶。初中階段,選入語文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是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學價值,語言相對比較淺顯,比較適合初中生朗讀和學習。但是很多中學生談起文言文,往往會感到頭疼,在他們看來,這種文體與時代脫節,與他們的生活缺乏關聯,語言晦澀難懂,實在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情況下,中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明確文言文的教育教學價值,使他們理解,學習文言文,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了解我國古代的文化知識,又可以陶冶情操,感受古代先賢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情懷。所以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進程科學化的進行設計,要確保各個層面展現文化教育的特色,提高學生的文化精神。那么在實際的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文言文教學有何重要意義,又應采用哪些方法得以推進呢?
文言文本身擁有很強大的藝術特色,其中所涉及的內容是精彩紛呈的,如果沒有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和運用,則會影響到學生思維的成長,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體的課堂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限制。所以隨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持續運行,文言文教學的本身意義和價值得到全面的展現,其影響力越來越突出,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和感悟的過程中也將會產生深刻的推動作用,久而久之才會引發出學生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深度的進行整體課堂教學體系的完善,確保課堂教學充滿旺盛的力量,以更好地指導學生不斷的前行。具體的教育意義和價值表現在:
從語文課程的長遠發展來看,文言文的教學優勢,必須通過有效的方法進行展現,只有全方位進行課程的更新,才能促使內容貼合學生的成長需要。所以在實際的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開展文言文教學,不僅能夠變革和調整教學結構,同時也能優化課程內容,確保各個的教學體系充滿靈動性,真正為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提供便利條件,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推動文言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高質量發展。
一直以來傳統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始終在課堂上沒有話語權,氣氛相對比較沉悶,思維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隨著文言文教學改革的延伸,語文課程正在發生轉變,整體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更有助于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中,促使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得以持續的提升調整教學思路,延伸課程內容,以獲取最佳的教育教學成效。
課堂教學在全面轉變,新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為高效的保障,整體的課堂教學結構處于優化狀態,文言文教學的特色可以全面的發揮。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把握各個教學契機,針對教學環節,靈活性的進行整體課程的調整,引導學生活學活用文言文知識,注重積累,豐富閱歷,要把文言文的內容與學生的成長需要進行密切的結合,增強課程對學生的感染力,以全面提高整體的課堂教學效果。具體的策略和方法如下:
初中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對于呆板的課堂教學形式,往往缺乏參與熱情,相反的,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植入一些新鮮的,趣味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非常高漲,而在這種狀態下開展了學習,學學習效果也會更為理想。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大多數文言文的語言,對于初中生而言都比較難以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帶領學生解釋詞語,串講課文,他們就會越發感到文言文的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學習的和主動性,而在這種被動狀態下開展的學習,就會使學生對于所學的文言文產生一知半解,缺乏更深層次的了解,更不會主動去探究文言文的思想意義和歷史價值。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一些方式,將文言文的學習與趣味化,生活化的情境相結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創編劇本,無疑具有很明顯的效果。比如在進行《桃花源記》的課文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把其改編成劇本兒,然后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形象的進行描述和表達,可以充分揣摩文章中人物的個性特點,語言和心理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方法充滿趣味性,同時也能根據實際性的表演,加深對文章的印象,輕松愉悅的學習這篇文章,為學生深度的學習和探索,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渡邊文言文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添加趣味性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文言文的學習,真正讓學生充滿激情的進行課程的探索。
文言文難以理解,學生學習不夠深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每一篇文言文都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而這些時代背景又牽涉到一些學生所不知道的歷史學知識,無論是背景當中的人物,還是事件,對學生來說,都是遙遠而又陌生的。學生在不了解歷史人物或者背景的前提下,進行文言文閱讀和學習,就是所謂的斷章取義,他們可能會對文章當中的詞語句子有所理解,但實際上,對于整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所包含的時代意義,卻無法參詳。由此可見,在文言文教學中,為學生明白文章的時代背景,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在開展一篇文言文教學之初,作者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或者是參考書,對當時的寫作背景進行了解,而一些不明白的問題,可以拿出來與老師同學進行商榷,這樣以來,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才會更為詳實和深刻。比如在進行《與朱元思書》的課堂教學中,如果從單純的文章閱讀來看,學生只能感受到其中優美的景色,沒有進行深度的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也不能進行深刻的理解,假如通過有效的方式深度的挖掘文章中創作的背景,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吳均生活在動蕩不安的南朝,加深學生對這篇文章的了解,然后帶領學生進行高效的探索,讓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審視這篇文章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實現整體課程內容的升華。
與現代文相比,文言文屬于古代漢語形式,與我們的現代漢語,無論是從句式方面,還是從語言運用方面,以及字詞意思方面都是大相徑庭的,因此,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加強基礎學習,尤其是對于文言實詞以及文言虛詞的掌握情況。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自身要廣泛的涉獵文言文,對文言文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解,并通過總結歸納,將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作用弄清楚;另一方面,教師要將文言文基礎教學,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既要結合相關的文言文教學不斷引導學生理解,還要安排相應的專題訓練,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從這個角度上看,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也是在考驗老師的文化內涵,我們必須有更為廣博的儲備,將重要和基礎性的文言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例如在翻譯實詞時,教師必須從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入手,不再單純地進行知識的輸送,而是通過文章中優美語句的分析,讓學生借助上下文之間的關系進行密切的解析,此時學生能夠很好地進行判斷,也能快速地進入到語境的研究中。諸如:“字不離句,句不離篇”這句話,不可單純地進行描述,而需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不同的語境,靈活準確的進行釋義。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探索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同時也能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效,提高學生對實詞的掌握水平。
除理解之外,積累也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條重要途徑,所謂聚沙成塔,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對于相關知識的積累,可以逐漸地形成知識體系,一旦文言文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學生才有可能自覺的,主動的,不費力氣的開展接下來的文言文學習。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怎樣引導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呢?其一,就是上面所說的,要注重對于基礎的總結和歸納;其二,就是要與學生一同明確知識點和考點,在中考指揮棒的操控下,文言文考試一直以來是中考試卷當中的重要內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的考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對于實詞和虛詞的解釋;其二,是對于句子的翻譯;其三,是背誦和默寫;其四,是考察文章的文學價值或者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明確這些點,使他們的學習具有更強的目標性,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意識,提升語文思維模式,還可以為每個人準備一個文言文積累本和錯詞本,用以記錄同一個字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含義和用法,這樣良性循環的學習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打牢文言文學習基礎,讓他們越來越愛學、越學越容易,學習效率大幅度提升。
教育教學在不斷地發生轉變,從文言文教學發展的實際來看,科學化地進行探索,才能引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高度關注,徹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作為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立足文言文的發展狀況,靈活性地進行更新,要運用上述措施,不斷地進行創造,活躍學生的語文思維,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整體課程的延伸和拓展,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并從中凝聚教學智慧,凸顯其教育優勢,提高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