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凱,唐紅生,宛柏杰,趙紹路,張桂云,朱靜雯,代金英,胡 蕾,嚴國紅,王愛民,朱國永,施 偉,孫一標,孫明法
(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鹽城 224002)
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為2 860~3 000 萬hm2, 其 中 粳 稻 約 為730 萬hm2, 占 總 面 積 的25.5%。江蘇省水稻平均年種植面積220.1 萬hm2,約占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7.3%; 平均產量537.5 kg/667 m2, 比全國平均單位面積產量高30%以上[1]。自1996 年起實施“中國超級稻研究計劃”,更是極大提升了水稻育種水平,其中江蘇省內育成的寧粳4 號、武運粳24 號、連粳7 號、南粳9108 等被評為中國超級水稻品種[2-5],使水稻產量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0%以上,這些水稻新品種的育成對推動我國水稻生產作出了積極貢獻。
但目前現有種植水稻品種在產量、品質、抗病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處, 還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單一品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多年后,產量徘徊不前、抗病性減退、稻米品質下降等問題,對江蘇省糧食生產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6]。 因此,選育適合江蘇省不同生態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水稻新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 充分發揮江蘇省水稻生產的資源優勢、區域優勢和生產優勢,對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科鹽5號是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沿海所)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 以沿海所育成的遲熟中粳新品種鹽稻9 號為母本、 以沿海所自育中間材料鹽稻99-77 為父本配置雜交組合,經過6 a、10 代繁殖選擇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種。
2007 年夏于鹽城用鹽稻9 號與鹽99-77 雜交配組,收獲雜交種子39 粒。 同年冬天雜交種在海南三亞加代,田間種植編號07GF1315,成熟后混收。 2008 年夏, 鹽城種植F2群體, 田間編號8GF2185,選留優良單株10 株。經鹽城、三亞3 a、5代異地繁殖選擇,2011 年夏,鹽城種植F8株系,田間編號1G1221-1226, 性狀基本穩定, 各選留1株。 2012 年夏,鹽城種植F9株系鑒定圃,田間編號2G 鑒606-611, 其中2G 鑒608 表現突出,命名為鹽稻15608。2013 年參加中粳稻品比試驗,鹽稻15608 表現高產、優質、抗病。2014 年參加中粳稻大區品比試驗,綜合農藝性狀優良。 2015~2016年參加多點品比試驗, 性狀穩定, 表現突出。2017~2018 年被推薦參加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國家黃淮粳稻聯合體區域試驗與生產試驗。2020 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200288。
2013 年參加沿海所粳稻品比試驗, 鹽稻15608 表現突出,平均產量9 871.5 kg/hm2,較對照徐稻3 號增產6.06%。 2014 年參加沿海所粳稻大區品比試驗,平均產量9 772.5 kg/hm2,較對照徐稻3 號增產7.55%。2015 年、2016 年參加徐州、宿遷等地異地品比試驗,表現突出,平均產量分別為9 972 kg/hm2、10 053 kg/hm2, 較對照徐稻3 號分別增產6.58%、6.33%。
2017 年參加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國家黃淮粳稻聯合體區域試驗初試, 平均產量10 062 kg/hm2,較對照徐稻3 號增產7.10%,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100%。2018 年參加區域試驗復試,平均產量10 050 kg/hm2, 較對照徐稻3 號增產7.80%,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100%。 全生育期153.6 d,較對照徐稻3 號遲0.9 d。 2 a 區試平均產量10 051.5 kg/hm2, 較對照徐稻3 號增產4.3%,增產點比例85.0%。
2018 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 885 kg/hm2,較對照徐稻3 號增產5.90%,達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100%。
粳型常規水稻品種。 幼苗矮壯, 芽鞘短粗綠色,葉片短挺,葉色淡綠,分蘗性較強,分蘗發生早而集中,低節位分蘗多。 全生育期154 d,與對照徐稻3 號相仿。 有效穗數20.4 萬穗/667 m2,株高99.3 cm,穗長17.3 cm,總粒數164.4 粒/穗,結實率83.6%,千粒重25.8 g。 無芒,落粒性中等,谷粒呈黃色、飽滿度好。
2017~2018 年由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采用人工接菌與病區自然誘發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稻瘟病抗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2 a 分別為4.50 和4.65,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 級,中感稻瘟病。
2017~2018 年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宿遷農科所驗點分別單獨種植生產提供稻米樣品,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負責檢測分析,主要指標:糙米率85.4%,整精米率72.2%,堊白度4.7%,透明度1 級,直鏈淀粉含量16.1%,膠稠度60 mm,堿消值7.0 級,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三級。
黃淮麥茬稻區一般在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播種,水育秧播種量25~30 kg/667 m2、旱育秧播種量35~40 kg/667 m2,培育適齡帶蘗壯秧;機插毯苗5月上旬至6 月上旬播種,播種量100~150 g/盤。
常規育秧秧齡30 d 左右移栽,2.2 萬穴/667 m2左右,3~4 苗/穴,株行距13.3 cm×23.3 cm;機插毯苗秧齡18 d 左右移栽,16.6 萬穴/667 m2左右,4~5 苗/穴,株行距13.3 cm×30.0 cm。
遵循“前重、中穩、后補”原則,施純氮20 kg/667 m2,其中基肥60%、分蘗肥15%、穗粒肥25%。薄水栽秧、淺水分蘗、適時擱田、及時復水,收獲前7~10 d 斷水。
播前藥劑浸種可有效防治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大田根據植保部門預測預報及時防治紋枯病、螟蟲等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