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孝感市群眾藝術館,湖北 孝感 432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對于舞蹈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群眾文化要準確定位。群眾舞蹈是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方式,不僅傳承著社會文化,也推動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需基于群眾文化視角,分析研究當代群眾舞蹈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內涵。
群眾舞蹈從廣義的角度來研究屬于舞蹈藝術范疇內,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主要體現在廣場舞、健身舞等形式。群眾舞蹈能夠充分展現出專業舞蹈的特性,同時又具有較強的群眾親和力。群眾舞蹈的主旨在于娛樂大眾,讓跳舞的人能夠從舞蹈中感受到樂趣,同時也能夠強身健體。因此,群眾舞蹈的群體和形式較為固定,通常由百姓自發組成。參加群眾舞蹈的目的也較為單純,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和個人的興趣愛好。我國群眾舞蹈的舞蹈內容主要分為自主創作和專業創作兩種。自主創作即由群眾集思廣益對舞蹈內容進行創作,因表演的主體為群眾,自主創作非常適合群眾用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專業創作則由專門的舞蹈老師創作內容,由領舞老師教授舞蹈內容,更加合理科學規范。群眾舞蹈作為一種復合型藝術形式,在經濟發展迅速的當今社會,有力地推動了人們的身心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群眾舞蹈積極蓬勃地發展起來。
群眾舞蹈屬于舞蹈范疇,同樣由多樣的舞蹈動作組成,參與者利用難度不一的舞蹈動作進行健身,并通過這些舞蹈動作表達美感。首先,群眾舞蹈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參與者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心肺功能,飯后參與群眾舞蹈課促進消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腦疲勞,改善了精神的緊張狀態,對提高活力具有積極作用。其次,參與者在群眾舞蹈中需要集中注意力以感受舞蹈音樂,音樂的感染力使得參與者在身體上及精神上得到充分放松,伴隨著音樂將內心情感通過肢體動作抒發出來,從而使參與者感受到愉悅的情緒并達到調整心理狀態的效果。參與者需要牢記舞蹈動作并展現出來,這其中包含著記憶-保持-再現-回憶的基本記憶過程,人的大腦也隨著肢體一起運動,對個體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國幾千年歷史的發展長河中,舞蹈藝術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得以傳承以弘揚,近年來大部分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更多人開始追求文化生活,多種群眾文娛活動在公共場合隨處可見,群眾舞蹈這一新興藝術形式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在群眾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少地方已經將群眾舞蹈作為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以中國舞蹈節系列活動“我要舞”的順利開展為例,不同地方可以借助舞蹈日的形式來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結合當地生活元素及地域風情,創新發展群眾舞蹈以加強地域文化建設工作。
在當前社會中,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對于區域經濟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增強文化軟實力。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舞蹈具有廣泛的群體基礎,參與舞蹈可以使群眾文化生活更加多樣化,還可以提升群眾的審美水平與文化素養,群眾進行文化消費的主動性會受到激發,文化市場也會因此得以有效發展。對于地方發展來說,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推廣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得到同步提高,能有效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比如浙江群眾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源于隋唐時期的民間歌舞。延續到十九世紀末,浙江群眾舞蹈實現了快速發展,并進入鼎盛時期,在發展、演變、傳承的過程中,浙江群眾舞蹈藝術融入了多種傳統文化元素。浙江舞蹈產業因此得以發展、創新,在融入多種元素后,浙江舞蹈得以廣泛流傳,并產生了多種舞蹈類別。不同的舞蹈將江南水鄉特有的地區文化與人文精神加以融合,滿足了社會發展與本地區民眾對于藝術的需要,為繁榮地方文化奠定了基礎。
我國民族眾多,不同民族在發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民族文化也在同步發展。主流文化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群眾文化與主流文化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群眾文化可以為主流文化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主流文化也會對群眾文化產生影響。二者的融合,有助于豐富區域文化的內涵。開展具有群眾基礎的舞蹈文化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活動形式也會變得更加多樣化,還有助于緩解群眾的精神壓力,為群眾的文化生活搭建交流平臺,從而帶動主流文化的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出民族文化、道德觀念、價值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群眾文化中,借助舞蹈可以將傳統文化中的禮儀、風俗以及生產生活等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加以表達。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娛樂性質,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當前,各個國家都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舞蹈等藝術形式可以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舞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進行推廣,從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發展。因此舞蹈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為了有效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要區分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精英文化的基礎是群眾文化。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群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存在相互推動的關系,而從發展方向、內容、主體來看,也存在著差別。精英文化產生于知識分子,群眾文化的基礎是普通群眾。精英文化的發展源于群眾文化,將二者加以統一,才能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群眾文化在發展中為舞蹈提供了藝術營養,讓舞蹈的發展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任何藝術作品的產生都體現了時代的特點。藝術作品若落后于時代,其價值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民間舞蹈得以流傳的根本原因就是順應了大眾審美,適應了時代發展。
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舞蹈具有宣傳教育功能,這也是由其性質所決定的。舞蹈本身體現出很強的娛樂性。對群眾進行教育,僅靠說教與理論知識難以保證效果。而將舞蹈融入進去,則能發揮其宣傳教育的功能。舞蹈具有多樣化的形式,可以提升受教育群體的思想道德水平與文化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群眾教育。
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舞蹈作為一種文化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體現出綜合性的特點,同步于社會的發展。舞蹈可以促進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離不開群眾文化活動,通過舞蹈可以提升群眾的文化水平,從而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對于社會發展起到協調促進作用。
舞蹈是群眾進行自我娛樂以及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群眾文化中的舞蹈具有娛樂與交流功能。舞蹈的多樣化可以滿足社會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的壓力會增大,群眾之間的有效交流會減少。此外,國內農村勞動力也在逐步向城市涌入,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傳統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不復存在。群眾文化中的舞蹈為交流與溝通搭建了平臺。
首先,從文化主管部門到各個地區的社區以及文化館,都需要加強對群眾舞蹈的普及,并且還需要向廣大群眾宣傳群眾舞蹈的積極作用,以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使其能夠參與到群眾舞蹈活動中來。其次,相關人員還需要給予群眾熱情的服務以及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以全面提升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最后,文化館以及社區還可以定期舉行一些健身健康講座,使群眾能夠充分的了解群眾舞蹈的優點。
文化館與社區可以為群眾聘請一些專業的教師來進行指導,教師不僅能夠指導群眾的舞蹈動作,還能夠對現有的舞蹈動作進行創新,豐富其舞蹈形式與舞蹈內容,這能有效地提升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群眾在學習舞蹈動作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效鍛煉自身的肢體協調能力,并且磨煉自身的意志力。如《漢川斗笠好》是根據原創歌曲《漢川斗笠好》(趙嘉懿&周寶軍)改編的近五分鐘的健身操,里面融合了瑜伽、太極、拉丁、現代舞、漢川本土特色動作等元素,簡單易學又有趣。當前,隨著五項五進活動的深入開展,掀起了漢川市全民健身熱。增強了全民健身意識,提高了全民身體素質,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營造出了良好的健身氛圍。需要注意的是,群眾舞蹈是娛樂大眾的藝術活動,不必在舞蹈動作上過于苛求專業性,但教師可以在舞蹈服裝上進行統一,為舞蹈表演增添一抹色彩。
各個地區的文化館以及社區都可以與當地的電視臺進行合作,定期舉辦一些活動,這能夠為群眾舞蹈提供一些舞臺表演的機會,提高群眾的表演積極性。另外,通過舉辦活動的方式也能使群眾舞蹈的影響力得到提升,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群眾舞蹈中來。如孝感市群眾藝術館每年舉辦的廣場舞大賽,是我市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之一。
文化投入的內容一般指的是音響設備以及舞蹈服裝等方面的投入,音響設備能夠確保群眾舞蹈順利地進行,而舞蹈服裝的投入則能夠有效提升群眾舞蹈的整體質量,例如在進行群眾舞蹈舞臺表演時,鮮艷亮麗的服裝能夠大大提高舞蹈的整體效果,使群眾能夠樂在其中。2020年孝感市群眾藝術館就斥資六萬余元購入31套音響設備,無償分發至在館內參加活動的30支文藝團隊,以便于更好的從事群眾舞蹈活動。在管理工作方面,相關人員必須要避免出現擾民的現象,讓群眾舞蹈變得更加有秩序。
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種類日漸豐富,社會大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明確,新時代中的舞蹈已經不再僅僅屬于藝術范疇,反而以新的姿態活躍在學校、社區及公園等群眾活動場所中,逐漸發展成為群眾性舞蹈并給社會群眾帶來更多的生活趣味。群眾舞蹈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自發性,近年來流行的廣場舞等舞蹈形式也改變了社會大眾對舞蹈的看法,群眾舞蹈作為新興文化的代表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