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悅
(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引言: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而文化振興正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體系之一;鄉村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之一,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時,相關工作者應當注重鄉村文化建設,將其作為鄉村文化發展的核心基礎,這對于社區文化教育開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與價值。為此,在大力開展鄉村振興這一背景下,通過適當的方式來展開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效率提升勢在必行。
現階段由于國內農村社區音樂教育尚處于基礎發展階段,教育素材主要源于當地傳統文化,而地區傳統文化主要源于居民在日常生產環節對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信仰資源、文化資源的總結與概括,是非常規形態的文化展現形式。經過歷史發展與朝代變遷,各族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在群眾當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鄉村音樂教育應當在推動環節,注重保護文化本源、注重傳統文化傳承,并且在人民群眾范圍內展開有效推廣,這是一種極為優質的創新策略[1]。
社區音樂教育是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產物之一,教育形式與教育活動可以在地區政府以及管理部門的有效組織下開展,同樣也可以由當地群眾自發組織。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于社區發展、農業領域發展、精神領域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與價值。作為藝術形式的重要表達形式之一,音樂教育有著極強的情感教育特征,它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完善農民的價值觀念與情感體驗,從而影響農民群眾對生活的態度,激發農民群體對真善美的深刻體驗,使其生成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2]。
由于國內社區音樂教育起步較晚,多數人民群眾對音樂教育的整體概念認知不足,因此也導致社區音樂教育的覆蓋范圍相對狹窄,通常將其設定在老年群體,多數青壯年受到精力與時間的限制,無法積極參與到音樂教育活動當中。單就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本質而言,教育群體應當包括全體群眾,沒有性別差異與年齡差異,甚至包含學齡前兒童以及部分弱勢群體,然而,目前多數農村地區的社區音樂教育活動通常以戲曲活動以及廣場舞為主,主要以老年群體為參與主體,缺少年輕人的參與,因此也使得整體教育活動欠缺創新活力。
縱觀目前農村音樂教育發展而言,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與教育環境,但受到高素質人才的制約與限制,使得教育活動無法有序開展,即便部分地區對音樂教育活動極為推崇,但由于缺少活動組織人員,導致音樂教育效率始終停滯不前,部分村民表示,多數文藝愛好者通常為年輕人,這些年輕人通常在大城市發展,而年齡偏大的中年人與老年人也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缺乏能力與精力去充當活動組織者。除此之外,還有部分農村社區工作人員文化建設意識相對淡薄,通常將發展農業作為首要工作,渴望通過農業發展,使農民變得更加富足,完成農村建設的任務,而針對音樂教育等文化建設類活動則存在主觀能動性不足這一問題[3]。
大部分農民群眾在經濟程度、文化程度以及音樂素養、接受能力等環節存在一定的弱勢,因此農村地區的社區音樂活動通常處于自娛自樂的基礎階段,活動形式相對單一、音樂教育專業程度不足,受眾群體自身素質影響嚴重,限制了音樂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同時也使得整體教育活動欠缺創新能力。
首先,結合活動形式而言,社區居民是農村音樂活動開展的核心主體,因此也是音樂文化建設的核心主體。無論是音樂文化教育活動,還是鄉村文化建設工作都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與支持。為此,應當樹立人才劃分理念,積極尋求幫助。例如:探索各個社區當中的文化愛好者,找出其中擅長民間樂器,民歌演唱的愛好者,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教育活動,并且提升全體居民的參與性質與參與熱情,促進音樂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音樂教育活動需要得到活動場所的支持,目前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活動受到活動場地與活動設施的限制極為嚴重,尤其是部分集體類活動。為此,相關人員應當積極探索合適的教育場地,完善基礎音樂教育設施,使農村音樂教育活動可以協調發展,借助其他社會資源與社會機構,并且對閑置的場地展開改造與升級。除此之外,農村地區還可以借助部分財政修建資金來完成活動場地建設,修繕音樂教育活動室。最后,開展農村音樂教育還需獲得良好的資金支持,由政府部門以及知名企業共同籌措資金。除此之外,為促進音樂教育活動長期開展,還需要結合創建新型音樂教育形式與活動形式,吸引更多的居民群眾參與到其中,并且可以結合各個年齡段來開展分層教育,適當的收取活動經費。與此同時,積極開展人員培訓,將傳統的培訓活動轉化成文藝匯演,逐漸形成一個可以獨立獲取收益的商業團隊[4]。
首先,政府部門應當提供完善的硬件設施,尤其在基礎建設環節,應當適當提供音樂教育活動場地、建設音樂教育活動設施以及音樂教育活動發展資金,促進音樂教育活動開展。為實現這一目的,政府部門要積極加強硬件建設,尤其在本土音樂宣傳與營銷環節、在社區管理人員團隊建設環節,政府部門應當積極開展文化工作者調派,為活動開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資源。其次,鄉村地區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得到專業人士的助力與支持,因此應當與地方高等院校協調發展、共同合作,為音樂教育活動開展提供助力,這樣不僅可以為活動開展提供設備支持,而且可以吸引大量的高校學生作為音樂教育志愿者,負責日常的活動開展以及活動組織。與此同時,農村社區也應當為高校學生提供一個實習平臺,使學生在活動開展環節實現對音樂文化的發展需求,將學生在學校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具體的活動開展環節,為活動開展提供助力的同時,也為學生自身能力發展提供良好平臺。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引入新媒體平臺來作為音樂教育窗口,使農民群體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設備來掌握音樂教育素材以及音樂教育資訊,并且構建互聯網音樂交流平臺,使更多的農民群眾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中展開音樂交流以及音樂資源互換,從而促進音樂文化服務工作開展。通過線上線下的音樂資源互動與資源整合,可以為音樂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活力[5]。
農村地區涉及音樂教育活動開展,不僅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認可與支持,而且也應當積極開展協調意識培養,使廣大農村居民認識到音樂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培養群眾的核心意識,要從活動形式與意識形式培養展開工作,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民群體參與到音樂教育活動當中,這樣不僅可以有效促進音樂教育活動開展,同時也可以為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助力。其次,在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環節,需要擁有專業人士支持,因此相關地區應該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為地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構建一支完善的文藝活動團隊、建立人才交流機制。除此之外,社區還可以依托與高等院校的合作來開展專業人士培養,為農村地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奠定發展基石。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居民音樂基礎相對薄弱,文化學習能力也略顯欠缺,因此在音樂素養培養環節,需要進行適當的模式優化與調整,結合農村地區居民的整體特點來進行教育模式選擇、教育理念選擇,針對性地開展音樂型人才培養活動,以農村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展開音樂教育活動。
總而言之,農村地區社區音樂教育活動與鄉村振興背景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努力實現自足,滿足教育活動開展的實際需求、積極尋求外界助力,共同關注農村地區社區音樂教育、完善農村音樂教育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式來開展農村地區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為鄉村振興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