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張華,諸明欣,段茜,楊薇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當下,我國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經濟及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各行各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養豬業也逐步呈現集約化、規模化的快速發展勢頭,產量效益日漸攀升,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肉食品需求。但近年來豬場疾病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老病常態化,新病不斷涌現,極大地威脅著養豬生產,其中以非洲豬瘟最為突出,可稱之為養豬業的頭號殺手。自2018年非洲豬瘟進入中國以來,已在多省市造成大面積的暴發,頃刻之間顛覆各大小豬場,給養豬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目前沒有有效治療方法和預防藥物的情況下,惟有通過多方協作,從各個環節著手防止或消除該病毒的傳播,以此來保障養豬場的安全,從而達到理想的防控效果。
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烈性傳染病,發病過程短、傳播速度快、死亡率極高。其病原主要寄宿在家豬或野豬身上,而家豬是天然宿主,一旦感染死亡率極高。當前,家豬間的主要傳播途徑多為呼吸道、口腔及蜱蟲叮咬。感染后病豬體溫有大幅度升高,皮膚呈紫色,有出血、嘔吐、糞便帶血、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癥狀,部分病豬可能會出現咳嗽的現象,其淋巴結、腎臟有明顯出血的病理變化。非洲豬瘟的癥狀與豬瘟非常相似,所以對非洲豬瘟的確診比較困難,只能通過實驗室檢測方式來確診。根據病原特性,若豬群發病,一般以全群撲殺作無害化處理為最有效辦法,因為非洲豬瘟病毒可在病畜糞便、血液與腐敗組織中存活一段時間,尤其是血液等液體組織中,所以撲殺后應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
非洲豬瘟的到來讓養殖戶普遍增強了生物安全意識,認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但由此也產生了在豬場生物安全方面各掃門前雪,把非洲豬瘟擋在豬場大門之外的錯誤的生物安全理念。由于各大企業對疫病的防護水平參差不齊,無法做到所有場都科學應對,因此對于非洲豬瘟的防控如果僅限于管好自己是遠遠不夠的,只要大環境中有病原,那么任何一個豬場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更無從談起有安全防病的自家豬場[1]。
在發病期間,有部分養豬場為了減少損失,將發病或治愈無望的病豬擅自出售給屠宰廠,而屠宰廠對疾病防疫理念欠缺,各項防控措施又落實不到位,也無相關的儀器檢測設備,沒有做到批批檢、全覆蓋,導致有些生豬屠宰廠生物安全風險隱患十分嚴重,極易四處擴散病原,成為非洲豬瘟病原集散地。
規模養豬場部分管理人員和飼養人員存在管理漏洞,如豬場日常管理比較混亂、常規消毒等疫病防控措施很難落實等,對疫病應對不及時,這些都非常不利于豬場的有序發展。
非洲豬瘟來勢兇猛,危害極大,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以要做好非洲豬瘟的防控安全意識十分關鍵。首先要加大豬場從業人員這一主力軍的業務培訓,通過多途徑提升其對非洲豬瘟的認知程度,在提高其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其實踐操作能力,并將其納入年終考核與效益掛鉤,以鼓勵其更好地投身于疫病防控工作。其次,適當地采用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方式加強對非洲豬瘟防控的宣傳工作,從根本上增強民眾的非洲豬瘟防控意識,加強外圍防控工作。只有通過多方努力,內外兼顧才能更好地保障防控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非洲豬瘟具有傳染性強、流行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點,因此,豬場應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積極主動檢測,做好定期或不定期對養殖環節進行非洲豬瘟抽樣和送檢工作,及時了解豬群免疫情況,對非洲豬瘟感染的潛在風險進行深入分析,發揮非洲豬瘟防控預警作用。一經檢測發現非洲豬瘟核酸陽性情況時,要迅速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采取科學處置措施,堅決禁止私自出售發病或治愈無望的病豬,避免病毒蔓延,以實現徹底清除目標。
保證豬場不發病或清除環境中已存在的非洲豬瘟病毒,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消毒的程序和消毒劑的選用、作用時間等都與消毒效果有著密切關系。在豬場中除了場內環境,豬場外圍如門衛、物資、生活區、辦公區、出豬臺等的消毒也十分重要。楊瑞梅等[2]采用“清掃前消毒-清掃沖洗-再消毒”的消毒模式,配合氫氧化鈉、過硫酸氫鉀、戊二醛類、過氧乙酸類等多種消毒藥物,能有效去除環境中的ASFV,具有較好的消毒效果。目前,主要采用豬場環境衛生和ASFV熒光定量PCR檢測兩個指標來判定ASFV。豬場環境衛生指標在達到細菌總數<200 CFU/cm2為合格。當環境中細菌總數指標達標時,可因多次沖洗,ASFV熒光定量PCR檢測也為陰性。因此,在沒有有效疫苗和治療藥物的情況下,通過采用科學的消毒方法能有效消除傳染源,可建立生物安全體系,保證豬群的健康。
科學有效的飼養管理是預防非洲豬瘟的重要環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堅持“養重于防、防重于治、養防結合”的原則,為豬群提供均衡營養的全價飼料、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和使用正確的免疫程序,尤其要注意偽狂犬、藍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疫苗免疫工作,保證豬群有健康的身體,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其次,要重視對養殖場環境中的蜱、蚊、蠅等進行殺滅和驅除工作,同時要做好滅鼠工作,禁止飼養寵物等,都有助于減少非洲豬瘟的傳染源和傳播媒介,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病率[3]。
非洲豬瘟的傳染性極強,稍有不甚將造成大面積感染。因此,規模養豬場應科學選址建設無害化處理設施,一旦發現有可疑病豬,應立即上報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并將其隔離;對于可疑病畜的生活區域應全面消殺,防止病毒蔓延。一經確診,按相關要求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并對病死豬所經道路、污染物等進行徹底消毒、深埋處理,只有嚴格落實病豬撲殺及無害化處理,才能有效降低傳染源,起到控制疫情傳播的目的[4]。
非洲豬瘟侵入我國兩年多來,已對我國養豬業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畜牧業的發展及社會的安定也受到一定影響。目前在沒有特效藥物和疫苗可用的情況下,只有正確認識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與優化,不斷提高生豬檢疫監督工作的質量,較好地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才能創建安全養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