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沫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承德 067000)
隨著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的迅猛發展,中國制造業在“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背景下,呈現出明確的變革方向。制造業是產品設計的原始驅動力,制造模式的變革對于個性化創新和產品開發起著重要作用,個性化設計作為產品設計行業中最直接表達產品情感訴求和產品價值的方法,一直以來是設計界中的熱點,并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1]。本文基于制造模式變革背景進行分析,以產品個性化設計問題展開調研,旨在得出產品個性化設計在制造模式變革背景下的發展趨勢和演進方向。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發展迅猛,制造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其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目前,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每年創造的增加值可以占到總GDP 的30%以上,但在巨大的產值背景下,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問題。生產效率低下、產能利用率低、人均增加值緩慢、競爭力指數不足以及高端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能力差等都是制約中國與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直接因素,“大而不強”是中國制造業的顯著特征。針對中國當前的制造模式現狀,中國于2015 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目標是使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
“中國制造2025”中已經明確提出“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創新能力,實現制造業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戰略目標。在國際制造業的發展戰略中,包括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日本的“科技聯盟”以及英國的“英國制造2050”都將制造業的變革方向定為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要求整合多項資源,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制造業已經從傳統的單純銷售物理產品,轉向為客戶提供“產品設計系統”的整體解決方案。其目的是通過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增值服務來實現產品的價值增值、服務增效與可持續發展,形成“制造業+互聯網+設計”的生態系統。將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融入傳統制造業,推動制造業的價值鏈重心由生產端向設計轉移,構建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推動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化、個性化、服務化、網絡化發展,贏得智能制造生態系統的主導權。
對于產品個性化設計的概念理解,特別是有關產品個性化的起源及發展歷程,學術界目前尚未形成廣為接受的理論框架。早期的相關研究,大多將手工藝制造視為產品個性化設計的原型。英國19 世紀的“手工藝運動”,以完全反對機器生產的核心理念,將情感、文化、思想、社會等因素融入手工藝產品中,以取代傳統的工業生產。進入20 世紀以后,隨著工業設計趨于成熟化,個性化設計也隨之被挖掘出來。阿爾文·托夫于1970 年首次提出了特殊的個性化設計模式,該模式類似于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時間,提供給特定客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約瑟夫·派恩于1993年提出,大規模定制的核心是產品的多樣化和定制化急劇増加,其范疇是個性化產品的大規模生產。保羅·哈奇于2002年提出,產品在全球化市場銷售時,應注意不同地區市場對于產品的不同需求,企業需要調整相應的產品來達到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的目的。進入21 世紀之后,“個性化”一詞逐漸也被國內學者重視,柳冠中在“事理學”理論中指出,不同人在不同的環境和時間,其使用的產品將會有所不同,設計應該根據不同的“事”來進行設計[3]。祁娜提出個性化設計可通過產品的組合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4]。至此,“個性化”一詞已經基本確定其理念雛形,其是以制造業為基礎,客戶需求為目標的新型產品設計表達方式。隨著市場競爭全球化和客戶需求多樣化,產品生產方式必然會擺脫傳統大規模制造,取而代之的是個性化柔性批量生產等特征[5]。
制造模式變革和個性化設計發展雖然是兩個產業方向,但二者所表達的是一種互依互促、共生共融的關系,兩者融合發展表現為兩個方面,即制造產業的設計化和個性化設計產業的制造化[6]。制造產業的縱向發展會受到設計橫向的限制,制造業若想變革,設計必然是其變革的重要表現形式,設計化的制造業會提升制造業整體的上限,這種上限是突破制造業本身的制造能力的。而設計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制造能力的限制,無論何種形式的設計,其落地性都是判斷其設計實效的終極考量。產品個性化設計的本質是探索制造模式變革的多種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并不會都實現,只有通過制造模式的考量,能切實落地實現的個性化設計,才是人們希望的產品個性化設計[7]。
如果說制造是把資源變成產品的過程,那么設計則可理解為是把產品提升價值的過程,一個完整的產品制造系統應該包括原材料采購、產品研發、產品生產、產品銷售、產品報廢全過程。制造工業和產品個性化設計都已經經過了一定程度的變遷,從最早的手工制造時代的手工藝產品,到大規模生產時代的批量化產品,再到如今的大規模定制時代的個性化產品。產品制造模式(即產品變型)從低產量多變型、小批量少變型、大批量少變型發展到小批量多變型(大規模個性化)。然而,大規模個性化生產模式也亟需新理論和技術的支撐,在此情況下,大規模個性化理念和技術應運而生。
從市場供給方面,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從品牌思維轉向IP 思維。中國消費品市場在國際市場份額從2015 年開始接近瓶頸,從產品制造和設計方面已經很難有質的提升。當各企業生產能力相近,產品質量相同時,品牌效應能給產品帶來的提升已經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IP 思維將占據市場熱點,個性化設計也將以IP 形象為表現形式。例如漫威系列電影蜘蛛俠的形象大火時,其作為一個熱點IP,即可由蜘蛛俠的形象設計一系列蜘蛛俠的相關產品。在IP 背景下的個性化才能凸顯其個性化的意義。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逐漸增高,民眾的消費理念發生了本質變化,更多的人們已經將關注點從生活需求轉移到精神需求,對于消費的理解逐漸從理性消費轉變成感性消費,在這種大趨勢下,針對個性化的產品設計會更加被重視。下面從需求方面分析個性化需求轉變。
3.2.1 個性化普遍原理
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對獨立的產品理解不同,同樣的產品每個人都會根據其產品形態聯想到自己之前的生活圖示。
3.2.2 消費理念轉變
需求的轉變源于消費理念的轉變。隨著人民生活收入和水平的提高,其消費支撐和消費能力都會隨之提高。人們消費理念已經從功能消費轉向精神消費。更多的人愿意花費成本在個性化的產品上。個性化的產品不僅形態不同,更可以給用戶情感傾向,成為用戶精神上的情感寄托。
4.1.1 訂單量增多
隨著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的迅猛發展,產品在硬件上的差異已經趨于極值狀態,各企業核心競爭力已經很難體現在制造能力和制造效率上。而同等效率生產的產品若想在價值上勝出,則必須融入個性化設計元素。產品個性化設計儼然成為各企業控制市場的重要輸出理念,個性化設計的訂單量會越來越多。
4.1.2 軟件輔助設計門檻要求變高
產品個性化設計的表達方式在其表現形式,而產品設計的表現形式主要依靠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產品的個性化可以通過其外觀的平面圖示、產品造型、產品材料、產品結構、產品工藝等體現,而這些表現形式都可以通過軟件輔助設計實現。
近些年,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整體發展迅猛,軟件更新迭代迅速,軟件功能越來越強大,表現出的效果越來越豐富,對于產品設計師要求也越來越高。產品設計師若想表達好個性化設計,其必須熟練掌握包含平面處理、三維建模和后期渲染的各類設計軟件。
產品個性化的實現必須依靠強大的用戶需求調研,該調研重點不在于用戶的廣度,而在于其研究深度。用戶群體越精細化,其最終的設計產出就越個性化。雖然這并不代表精細用戶的個性化的產品就一定會贏得市場,但越個性化的產品就對該類用戶有越強的吸引力,就越容易占有市場。產品設計個性化調研的深度主要在于產品的設計定位,產品定位要精準,針對用戶要明確。目前市場上個性化需求的挖掘方式是設計師針對特殊用戶進行單獨溝通,溝通后開始設計。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其成果產出精確,成品質量高,但其對于研究個性化需求的發展是沒有意義的,畢竟一個產品對應一個人的傳統作坊設計形式所產出的個性化成本過高,效率低下。更為理想的方式應該是設計師先精確產品受眾對象,然后針對該受眾群體制定通用模板,之后和用戶進行深度溝通,調整設計方案再進行產出。
隨著信息時代到來,消費者思維更加理性化,僅針對單獨產品的設計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更無法表達產品和其他系統的關系,現代產品發展必然會趨于一個整體系統方案的研究,這個系統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創新戰略的結果,將商業從僅關注設計和銷售實體產品到可以共同滿足特別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系統。整體系統需要將其各組成部分看作子系統,通過研究各子系之間的關系實現設計,其子系統應包括人、產品、環境、市場、設計、文化、服務等[8]。人、產品和環境是要研究的子系統的基體,即產品設計深度的探索,市場、設計、文化和服務是研究各子系統的角度,即產品設計的思維廣度。只有在綜合系統的約束下,產品的個性化才有意義,設計師才能合理發揮其創造力。
本文對制造模式變革和產品個性化設計進行了應用型探索,也擴展了產品個性化設計以及生產方式方面的新型理念。對于產品個性化設計這樣復雜而龐大的系統來說,其利益相關方需求多有不同,且需綜合考慮和平衡的因素繁多,而基于制造模式變革的基礎下正適合應用在這樣復雜的情形之中,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發展已趨于瓶頸,產品個性化設計是以制造業為基礎,以客戶需求為目標的新型產品設計表達方式是整個工業設計體系中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復雜體系。其是有利于生產模式且適合產品設計的重要可持續發展模式,值得人們更多的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