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竇文毅 孫國芃 杜玉超 崔東晴
(河北歸海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石家莊 050200)
科技成果轉移的范疇,有廣泛與狹窄之分。從廣義上講,科學技術的轉變過程應當包含了各種成果的運用、勞動素養的培養、生產技術以及效率的提高。因為科技是第一經濟和社會勞動生產力,整個社會勞動生產力就包含人、產品技術手段和社會勞動對象。所以,科技的潛在生產性應轉換為直接性生產性,并最終通過改善個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生活素質來完成。
隨著改革的深入,研發與生產脫節的問題最終會得到解決,一大批需要轉化的科技成果將消失。但是不管生產體制與機制怎樣,這種問題一直存在并將一直出現在生產形式上,即基礎研究成果在實際生產中的運用。基礎研究就是沒有市場目標的研究,但是基礎研究成果卻可以產生良好的市場前景。在國際上,通稱為“技術商業化”,所以,當取消研究和制造完全分開的體制機制之后,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的科技成果轉移問題將變成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商品化問題[1]。
高等院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是學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體現。高等院校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體現在高等院校師生參與地方科技研究與建設,科研成果可以應用于地方企業。因此,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應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加強與大學生科技園、產學研聯盟等企業科研所的交流合作,加強校企合作[2]。目前,國家政策導向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給予各種優惠和獎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高職院校科研成果向教學和企業推廣。
眾所周知,政府激勵機制是有效推動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條件。首先,政府在科學研究治理體系中,要將科學研究計劃和成果轉移相結合,要重視科研項目與資金的競爭,以保證科學研究計劃的實現,并根據轉移后研究成果的經濟效益與公平性加以綜合評估,從而提升科學研究應用率與社會效益;其次,高等學校的科技人員要以項目研究、經濟效益為目標,并根據創新發展與社會需要的原則,申請立項管理。學校需要組織應用專家、教授開展研究,高等院校、企業與科學研究人員應通過簽訂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確相應的責任、權利與義務,搞好市場科研,發揮專家的示范作用,讓科研項目從一開始就步入了市場軌道,從而提高了全體技術人員的市場觀念。
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科技成果的平均轉化率只有15%左右,而發明專利轉化率也僅僅25%左右,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70%~80%差距甚遠。產權明晰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即產權主體的確定和產權的唯一性,產權明晰是科技成果轉化最有效的激勵機制。合理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大致分為3個層次:(1)知識產權制度安排合理清晰,遵循市場結構與科技發展規律;(2)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逐步建立與健全市場機制,保證市場交易自由與公平競爭的有序開展,有效推動成果、資本、信息與服務資源合理的有效配置;(3)通過建立與系統配套的相關政策制度,并利用政府杠桿,實現了政府對技術成果轉移的保障與帶動功能。在這3個層次上,知識產權才明晰是包含科技成果轉移在內的所有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石與最終動力來源。所以,把握了產權,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只有解決產權模糊問題,市場和政府才能發揮有效作用。
高等院校的專利成果轉移也與地方政府扶持有關。新時期,在全面總結高校專利成果轉化的基礎條件和面臨問題的基礎上,推動改善轉型發展現狀,逐步擺脫技術困境,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科學發展提供高效服務。要建立更健全的專利管理方式,并根據國家授權專利的研發情況出臺具體的鼓勵措施和激勵舉措,使廣大高校科研人員意識到專利成果轉化的必要性,并積極參與專利成果轉化的實踐探索,為經濟建設活動穩定發展服務[3]。在系統分析高等院校專利成果轉移鼓勵政策措施的制定過程中,鼓勵政策措施的制定出臺時應注重如下2個方向:首先重視研究,并突破了實用新型申請與設計中的技術難點專利申請流程中的專利問題,為學校專利成功的轉移打下了扎實的技術基礎;其次,專利授權制度實現后,實用新型與外觀技術改造都將得到很大的發展獎金,因此專利申請在這方面將出現集中發展的態勢。
科技是人類第一生產力,而它是由科學創新人才所提供的,沒有人才技術開發就是一句空話。由于科技創新型人員的實際工作是高級而復雜的,他們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所熟悉的技能、所了解的信息、所累積的工作經驗以及創新精神運用于現實工作中,從而開展創新的實際工作,并通過創造性工作取得創新成果。所以,要牢固樹立技術創新型人才是技術創業的核心資源,和在第一資源中是最有價值的人力資本的創新觀點。
目前,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工作大多在公司、科研院所或者大專院校里面開展。不論是獨家研發或是由多個公司共同開發,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部門都必須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合作體系。構建公開、流動、競爭的人才機制,保持一支精干的教學團隊,就必須建立一個年齡梯隊、學科結構合理化的科技人才隊伍。針對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對未來現實工作作出貢獻的人員,為其進行期貨(或虛擬期權)的獎勵,才能更多地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時盡量減少人員的跳槽現象。
科技創新型人才在謀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看重精神回報。他們的努力工作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并且需要受到全社區的廣泛了解、支持與認可。而通過獎勵、引進與獎勵技術創造人員的科技成果以及對社區的貢獻,人類就能夠實現科學成果對于現代文明的作用,以及技術創造人員勞務的價值。如果能夠充分調動技術工作者的崗位勞動積極性與創新,就能夠產生崇尚技術、崇尚科技人才的良性社會風尚[4]。在精神獎勵的同時,也要避免獎金中的“馬太效應”,公平對待有貢獻而知名度卻不高的技術創新人員,有利于成長和積極性和創造力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許多高等院校不具備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實力和條件。好的科技成果如果不轉化應用,就會失去科研價值。充分利用技術轉移轉化中介,暢通科技成果信息渠道,實現供需雙方溝通。科技中介機構,可以客觀、公允地評估科學技術成果,也可以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真正發揮橋梁作用,使企業真正了解科技成果,充分認識經濟發展與科研成果效益,使科研成果順利轉化。
針對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合作,改革投資體制,建立健全有效的風險投資體系,企業要提高主體意識,建立科技成果獎勵制度、科技成果轉化孵化體系。在此過程中雙方充分發揮了各自的作用,逐漸形成以公司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學研就相結合的創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