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縣盤龍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南充 637300)
非洲豬瘟作為本世紀最為流行的動物傳染病之一,主要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所引起,具有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的特點,無論是家豬還是各種野豬,感染后都會出現體溫升高、嘔吐、呼吸困難、網狀內皮系統出血等一系列病癥,且死亡率非常之高,一旦在區域內傳播開來,其造成的損失往往難以估量,而面對當前國內非洲豬瘟疫情多次爆發的現狀,對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策略的研究顯然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
科學研究顯示,非洲豬瘟病毒的不僅個體相對較大(直徑通常在200nm左右),同時在表面還具有一層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消毒劑的含類脂囊膜,而在這種囊膜的保護下,非洲豬瘟病毒的存活能力也要略強于普通囊膜病毒。一般來說,非洲豬瘟病毒的存活時間都在三個月以上,目前在帕爾馬火腿中觀測到的最長感染性持續時間甚至達到了近400d,即便在普通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豬肉制品中,其感染性持續時間也同樣能夠達到90d左右。在病毒漫長的感染性持續時間內,一旦與生豬實現了密切接觸,那么病毒就會立刻開始傳染,并在區域內傳播開來,如未能及時發現,那么其控制難度是非常高的,而這也正是非洲豬瘟常常會在疫情發源地長期存在,且容易造成二級或次級感染的主要原因[1]。
非洲豬瘟病毒的基因組十分龐大,變異幾率也非常高,僅目前已經測定的11株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就已經在病毒基因組中發現了至少151個ORFs,而在非洲豬瘟病毒的包裝與侵染過程中,參與蛋白則超過了50種。這意味在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過程中,很多毒株的基因很可能已經發生了變異,變異后毒株的致病性可能會有所增強,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這無疑給非洲豬瘟疫情的治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非洲豬瘟病毒的宿主雖然僅為家豬和野豬,但傳播途徑卻相對較多,例如在非洲地區,野豬或家豬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如遭到軟蜱等吸血類昆蟲的叮咬,那么病毒就可能會隨著病豬血液傳播至軟蜱體內,并在其體內長期存活下來,如果在此期間軟蜱再次叮咬了野豬或家豬,那么被叮咬的家豬、野豬就會立即感染豬瘟,并使非洲豬瘟病毒進入到下一個傳播循環[2]。從目前來看,非洲軟蜱在我國雖然尚未大規模出現,但相關研究已經證明,如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區均比較適合非洲軟蜱生存,一旦軟蜱在大規模傳入中國,同樣可能會成為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染媒介。除此之外,野豬與餐余垃圾等非生物媒介同樣是非洲豬瘟的主要傳播途徑,如果由感染非洲豬瘟的野豬出沒于農戶田舍周圍,與家豬出現了近距離接觸,或是飼養人員采用了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餐余垃圾喂豬,同樣可能會使家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
由于非洲豬瘟具有著高接觸性特點,通過嚴格防控能夠實現對疫情的有效控制,因此在非洲豬瘟的疫情重點防控階段,只要能夠重視對區域內養殖場尤其是中小規模養殖場的防疫管理,疫情防控工作往往都可以在短期內取得理想效果。從具體措施來看,養殖場首先應從昆蟲媒介控制入手,根據區域內軟蜱等吸血昆蟲的分布情況來采取針對性滅殺措施,對非洲豬瘟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加以限制。其次,則是要加強飲用水使用管理,在養殖場內建立專門的蓄水池,用于對飲用水進行存儲,并在進行嚴格的凈化消毒處理后使用,以免病毒通過飲用水實現傳播,對于有條件的養殖場,還可以建立自控水井來直接控制飲用水源[3]。最后,還要嚴厲杜絕泔水飼喂生豬行為,同時對各賓館、飯店的泔水收集、儲運和處置工作進行監管,對于外來車輛、人員,同樣要進行嚴格控制,如販運商、屠戶等無關人員以及未進行備案、未經消毒的車輛,均應禁止其進入養殖場,以免病毒通過人的衣服、隨身攜帶物品實現傳播。
對于非洲豬瘟這類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的動物傳染病,必須要從疫情傳播源頭進行管控,做好消毒滅源工作,以實現對非洲豬瘟病毒傳播源頭的有效管控,以免出現疫情反復、大范圍傳播等情況。在具體措施上,各養殖農戶及養殖場均需要堅持每天對養殖場所進行消毒,消毒劑應盡量采用最有效的消毒劑是去污劑、次氯酸鹽、堿類及戊二醛等,如8/1000的氫氧化鈉(30min)、3/1000 福爾馬林(30min)等,均能夠起到良好的滅活病毒效果,人體消毒則應采用酒精或碘化物作為消毒劑。如部分設施不適合采用消毒劑進行消毒,也可以利用非洲豬瘟病毒熱抵抗力弱的特點,將設施放在陽光下暴曬,同樣能夠有效殺死病毒。
另外,還需要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主導,對冷凍肉品批發市場、商場超市、肉品冷凍庫、餐飲服務單位、肉制品生產企業等潛在病毒傳播源進行嚴格的檢查,通過日常巡查、監督檢查、抽檢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全過程、全方位的疫情檢測監管工作,一旦發現肉制品、生肉等存在非洲豬瘟病毒,應立即展開疫情溯源工作,追蹤可能存在的各病毒傳播源,并對相關產品進行消毒處理。
在非洲豬瘟的常態化防控期間,生物安全防護至關重要。防疫人員需嚴格按照相關動物防疫條件展開審查,對各養殖場、養殖戶展開防疫監管,尤其是對于種豬場與大規模豬場,更是要幫助其盡快實現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同時建立封閉飼養、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實現生物安全防范水平的有效提升,為非洲豬瘟疫情的常態化預防提供重要支持。另外,還要建立完善的生豬養殖檔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來為生豬加施牲畜標識,以保證生豬具有可追溯性,為疫情溯源工作提供便利,這樣即便發現生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也可以盡快通過牲畜標識來追蹤其傳播情況與傳播源,并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
由于非洲豬瘟存在一定潛伏期,因此在疫情出現后,應按照多種檢驗方式相結合的策略,利用生豬接種、血細胞吸附等非洲豬瘟疑似病例檢測方法展開實驗檢測工作,以便于及時確定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病豬。而對于確認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病豬,則要盡快采取電擊法或其他適當方法進行撲殺,避免血液污染周圍環境,撲殺時還要提前準備好消毒物資、撲殺工具、包裝用品、轉運工具、清洗工具,以便于完成撲殺后立即清理現場并完成死豬的運輸與無害化處理。在完成病豬撲殺后,應將死豬運至指定位置(遠離公共區域、河流、水源地、養殖場等區域),并通過挖坑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掩埋坑底應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坑底還要灑上厚度在2cm~5cm的生石灰,整個處理過程及處理地點選擇都需要由專業技術人員負責監督指導,以保證病豬處理的規范性。撲殺工作完成后,還要對所有一次性防護用品作銷毀處理,并將可循環使用的防護用品消毒。
非洲豬瘟雖然具有著存活時間長、變異幾率高、傳播途徑多等傳播特征,防控難度相對較高,但只要做好應急處理、消毒滅源、生物安全防護、養殖場防疫管理等方面的疫情防控措施,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幾率、影響就必然能夠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