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1)
從2020年7月份開始,新修訂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正式施行,為進一步提升藥物臨床試驗質量、加快新藥研發與應用提供了制度支持。雖然從整體上來看,監管制度趨于完善,質控體系逐步成熟,但是質量問題還是時有發生。在我國醫藥事業蓬勃發展背景下,探究藥物臨床試驗質量保證管理體制的優化策略成為當下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整個流程大體劃分成3個階段[1]:(1)試驗準備階段。嚴格審查研究人員資質。必須具備副高級及以上的臨床專業技術職稱,有豐富的臨床試驗經驗,以及參加過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的相關培訓并取得證書。嚴格審查質控員、監查員的資質。既要關注其專業資質,也要考察職業素養。(2)試驗實施階段。進行實驗室基本條件的檢查。包括人員配備、實驗設施、環境治理等;檢查原始病歷與CRF的填寫是否規范,填寫內容與試驗數據是否保持一致,有無填寫錯誤或人為更改的情況;受試者是否對知情同意書的內容完全了解,對于存疑的地方研究人員是否向其解釋清楚等。(3)試驗結束階段。將本次項目中產生的各類文件資料收集起來,并按照相應的標準進行歸類。臨床試驗剩余的藥品,該退還的退還,該銷毀的銷毀。整理好總結報告,由相關負責人審閱后簽字蓋章。
在研究人員的責任界定上,國內與國際的現行標準也有差異,主要體現在:(1)對待受試者提前退出試驗的處理上。國際標準下,所有受試者均有自由退出試驗的權利,但是研究人員應向其了解具體原因。國內也強調保障受試者退出后保障其隱私,研究人員有義務確保其不會受到歧視。(2)對待特殊受試者的處理上。如果受試者存在閱讀障礙,則應當至少安排1名公證人,確保意思準確傳達后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而國內對于特殊受試者的處理上未給出具體的說明。
在項目申辦人員的職責界定上,國內與國際現行標準的差異體現在:(1)國際標準下,允許申辦人員遵循流程,將職責轉交給CRO,但是申辦人員仍然負有保證實驗數據準確的義務。國內也允許申辦人員委托CRO辦理一些工作,但不允許轉交職能。(2)目前歐盟、美國等已經成立了專門的數據監查委員會,全面負責藥物臨床試驗各項數據的收集、統計、核查。國內還沒有類似的部門或機構。(3)每個項目結束后,至結束之日起,申辦人員有義務將項目中產生的相關文件至少留存1年。國內在這一方面未做要求。
調查發現,從2017年以后獲得資格的,有較多機構存在新藥研發速度慢、品種少,臨床試驗管理制度不規范等問題。例如,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時,要求提供獨立的實驗藥品保存室、專門的受試者觀察室,以及存放資料的檔案室等。而很多醫療機構雖然認定了資格,但是由于投入不足、用地緊張,不能提供配套的硬件設施,也會導致臨床試驗的質量受到影響。
近幾年通過主動與國際接軌,我國藥物臨床試驗的質控體系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但是畢竟起步較晚、積累不足,基于現行質控體系的質量管理工作還是存在諸多的不足。例如,現行的質量管理制度側重于對臨床試驗結果的事后核查,而未能發揮好事前監管的作用。這種情況下,藥物臨床試驗缺乏必要監管,很容易存在不按規定進行、篡改試驗數據的情況,無法保證最終試驗結果的可靠性,試驗質量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項目研究人員以年輕骨干為主,他們雖然具有較高的研究熱情,但是日常工作壓力較大,這就導致真正用于臨床研究的時間和精力較少。例如,有些研究人員雖然參加了培訓,但是對研究方案中的細節缺乏了解,在試驗過程中不能嚴格遵循方案中設定的標準、要求,很容易出現漏檢的情況,臨床試驗結果的可靠性差。臨床試驗結構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培訓,但是培訓頻率較低,培訓內容缺乏實效性,這種情況下也會導致研究人員的專業能力參差不齊。
近幾年,申請藥物臨床試驗資格的醫療機構有明顯增加趨勢。應制定更加嚴格的審核機制、提高準入門檻,從源頭上確保提交申請的醫療機構符合要求、具備資質。建議盡快設立專職監督部門,統一負責全國范圍內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監管。根據其提交的申請資料,對資質進行審核,確保各項指標均滿足標準;對于已經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構,也要實行動態監管,定期進行復審。實行“末位淘汰制”,對連續3年考評成績較差的,予以撤銷資格的處罰[2]。
(1)專業負責人的初級質控。1)審查研究人員的資質,確保已經順利通過臨床試驗前的相關培訓;2)參加試驗前的“碰頭會”,了解臨床試驗方案、閱讀知情同意書;3)對比臨床試驗方案與研究設計方案之間的一致性,如果發現有偏離,及時與研究人員協調,保證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開展試驗。(2)專業質控員的復合質控。1)落實全過程、精細化的質量監管,確保試驗中存在的瑕疵、隱患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并聯系機構辦公室作進一步處理;2)以試驗方案為依據,仔細核對每一例受試者的用藥記錄、化驗結果、治療效果等基本信息,如實做好記錄。(3)機構辦公室的核查質控。1)在臨床試驗正式開始前,輔助做好研究人員的培訓工作,在試驗過程中做好相應的考核工作;2)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對臨床試驗的進度,研究人員開具的處方,以及藥物發放登記等信息進行收集、匯總,并核查是否存在異常[3]。
(1)參加項目啟動前培訓。在藥物臨床試驗項目正式啟動前,應組織開展一次集中性的培訓活動。該培訓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厘清臨床試驗的職責分工,確定并熟悉試驗方案,制定不良事件應急預案等。在具體的培訓內容上,包括:1)討論并通過臨床試驗方案。與會成員經過討論提出改進建議,最終確定方案內容,并作為下一步開展實驗以及質量管理的主要參考;2)統一《病例報告表》的格式、要求,保證填寫規范;3)明確本項目對應疾病的病因、病癥、診斷等相關內容。(2)試驗中定期開展培訓。在臨床實試驗開展期間,也應當根據具體進展、實際情況等靈活組織培訓。主要包括2種形式:1)常規培訓,每周1次,對上一周臨床試驗的進展、內容、成果,以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等進行匯總、討論。積累經驗,為本周試驗開展提供借鑒;2)緊急培訓,如果臨床試驗中發生了不良反應,或者是出現了其他比較嚴重的情況,應當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剖析原因、制定策略,將臨床試驗中出現意外情況而導致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4]。
從嚴落實質量管理要求,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是保證藥物臨床試驗能夠順利開展且質量得到有效保障的關鍵。始終將“質控”擺在首位,是試驗機構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直接體現。通過提高試驗機構的準入門檻,嚴格審核其資質實力,以及推行分工明確的四級質控體系,做好研究人員的日常培訓和專項培訓,才能為藥物臨床試驗的高質量開展創設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