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威,吳振輝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互聯網+”的時代給人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將所有網絡資源整合,精準地對各種受眾群體進行服務,運用產業融合的特點,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培育學生基礎計算機運用理論知識并且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價值的課程,由于互聯網與計算機的緊密性,將“互聯網+”優勢運用其中,能夠幫助教師創新教學理念,從傳統課堂轉向平臺網格化管理教學,而對學生來說,將“互聯網+”內容融合,幫助學生了解市場需求,掌握更高端的課程。因此,必須對此進行探索。
由于計算機是一門考驗邏輯性的系統學科,對于計算編碼和軟硬件等知識需要十分了解,才能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這是一個不斷遞進的過程,十分考驗學生的學習能力,而許多學生因為不具備計算機的基礎,對于許多知識很難理解。
傳統課堂上并沒有將具體知識逐一進行引導,教師只是單純的注重教學節奏,導致學生難以跟上。由于學生的計算機認知水平有差異,同樣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接受能力有所差異,因此,學生課堂上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情況,導致出現參差不齊的學習效果,會打擊跟不上教師進度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同時大部分教師通常是按照原始教程教法按部就班開展教學,采用統一的一套標準,并沒有考慮到學生對于計算機技術接受、掌握以及運用等方面的差異,僅僅僵化地根據考試成績核定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學習興趣被抑制,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
而利用“互聯網+”的形式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拓展課程教學面,從線上到線下的無縫銜接,能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和現實中,同時由于“互聯網+”具有市場化導向性的形態特點,因此,可將不同領域的實踐知識應用于計算機知識之中,豐富計算機應用場景,例如網絡電商營銷、網絡醫療服務、線上教學、智慧城市等都需要應用計算機基礎知識。而且通過與“互聯網+”結合,教師可以針對單個學生依據不同方面實踐的結果進行綜合考核評價,根據顯示出的問題進行一對一解決,從而進一步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差異性。
另外,針對“互聯網+”內容運用,教師進而可以開發出更加優化的課程,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①傳統的計算機課程過于籠統,且許多知識點比較分散,經過“互聯網+”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使課程方向變得更加明朗清晰,學生能夠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掌握程度,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②通過采用強大功能的網格化信息服務,將計算機基礎知識細化成多個任務目標,在數據庫中進行儲存和查閱,讓學生通過計算機了解計算機,不斷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的熱情,提高學生借助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再是傳統的通過課堂填鴨式教學來接觸計算機,“互聯網+”與計算機課程的融合能使計算機知識表現更為直觀和生動,同時簡化甚至剔除了許多無用的內容,保留了計算機課程中最有價值的部分[1]。
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基本就是圍繞著教師進行知識授課,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教師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因此,無法及時從學生方面得到反饋,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沒有建立一體化的目標考核體系,顯得教學過程過于死板;不注重教學實踐內容,基本上就是圍繞著PPT 和Word 文檔等固定教學方式對基礎知識進行反復授課。傳統教學方式不僅消磨了學生寶貴的時間,而且因為無法滿足學生對日益多樣的工作和市場技能的需求,導致課程停留在口頭上,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教師則可以轉變教學模式,根據“互聯網+”的創新輻射功能,建立綜合的后臺檢驗標準,教師自動讓位,僅僅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自學的輔助者、問題討論的參與者,教師應積極主動引導學生挖掘有價值的資料,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養成探究性學習方法,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及時反饋課堂信息,最大限度地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
首先,相關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意識,從原來的計劃干預轉向統籌規劃。教師需要看到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計算機在市場中的應用與發展,然后進行定向研究,對“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的主要成就進行解析和探索,開發出優質有價值的課程。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化的特點,進行分階段、分對象授課,前期先進行兩種課程模式教學,優化課程比例,一半時間培育基礎計算機課程,一半時間加入新興計算機技術,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從而讓學生具有學習新興技術的興趣。第二階段則將基礎知識融入新興計算機技術之中,如編碼技術搭建數據庫云平臺、社交網絡搭建物聯網等,教師需要將基礎知識深化和簡單化,逐步與新興技術聯系。例如,基礎的PPT 知識減少講解制作PPT 具體內容,而花更多時間講解PPT 的窗格翻轉、動畫、繪圖、影音等多媒體功能,進而讓學生了解到多媒體技術、網絡布局能夠變換的基本理論,然后引入大數據的知識,告訴學生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變換網址和瀏覽器,進而衍生為新的網站一體化信息空間,也就是云平臺[2]。
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學生更應該具備多維頭腦,不能單純的局限于一種禁錮的知識。因此,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應該培育創新價值理念,通過不斷地探究性學習的實踐運用,總結其優缺點,進而利用所學知識,促進自我創新。
教師必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匹配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培育多種能力。可以依據學生對于計算機差異化的操作水平,將其在不同新興技術上的掌握程度作為階段性目標,多層次和多角度地評判學生。例如有的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較好,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大數據的高級基礎和高級應用知識,根據學生完成大數據搭建的平臺完成程度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而有的學生計算機基礎較差,則可以指導其學習大數據的基礎知識,通過大數據的理論掌握程度進行評價。教師可以提前調研學生的興趣,可能部分學生愿意學習大數據知識,部分愿意了解人工智能,部分學生對計算機在工業應用感興趣,教師就可以分別總結和歸納相應的材料分發給學生,作為課外學習方向,學習成績可以根據學習能力劃分不同的衡量方式,做到綜合客觀準確。
教師應采用分層教學方法梳理教學主線,多采用案例教學,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觀看大數據或其他技術在現實中的發展歷程和實踐運用,逐一進行解析,將主觀觀察和實際聯系相結合,使學生學習知識達到知其所以然。另外,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和協同意識,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優勢進行緊密配合,迸發更多思想源泉。例如部分學生對計算機軟硬件掌握的較好,而有的學生喜歡計算機編程,可以讓兩者合作進行一項新技術的創新,多方面多層次探討其創新方法[3]。
除了開發不同的課程以外,教師也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時代,可以進行信息教學模式的轉變,以“互聯網+”的大范圍高效率輻射范圍和不同受眾個性化學習標準進行模式轉變,可以結合信息平臺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授課,例如微課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等,同時也可以自主開發出與信息化傳播等同的教學模式,例如進行多機制的互動實踐課,屬于一種反饋機制,將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成果反饋到計算機網絡上,引發其他學生關注和學習。同時,應該轉變考核與評價模式,從原有的閱卷模式轉變為多維考核,可以根據教學模板分期進行考核,針對系統化的應用能力細分,依據學生差異化的特點作為標準,開發出不同的試卷內容考核標準。評價方面也應該確立多維評價體系,可以采用課堂自檢和計算機分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全面的正確評價。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面對“互聯網+”時代下帶來教育的機遇和挑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要根據客觀實際出發,通過采用與“互聯網+”相關的先進教學手段,進一步推動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不斷深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從不同的方向改變教學現狀,使得“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