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明
中國共產黨締造了人民軍隊以后,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軍事斗爭需要,以不斷創新的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勇氣,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強軍道路,取得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回顧黨領導推進人才強軍的光輝歷程,總結其寶貴的歷史經驗,對加強新時代人才強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軍隊的強大離不開人才的有力支撐。不論是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和平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都高度重視人才強軍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軍事人才,為我軍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保障。
從建軍伊始到新中國成立的革命戰爭年代,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逐步成熟以及革命戰爭跌宕起伏的進程,人才強軍的思想由萌芽到發展,并在實踐中取得偉大成就。
革命戰爭年代,敵人異常強大,而我軍是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軍隊,官兵受教育程度低,干部軍事理論、指揮能力較弱,專業技術人才匱乏。隨著革命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形成了德才兼備的干部標準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在戰爭中識別和鍛煉干部,通過辦院校、教導隊和加強在職教育培養干部,吸收社會人才加入軍隊人才隊伍的人才強軍思想。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一是注重通過戰爭實踐培養造就和選拔人才。把戰場作為大學校,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造就鍛煉人才。二是創辦各級各類軍事學校和教導隊,開創了通過院校培養人才的道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地紅軍相繼創辦了軍政干部訓練班、教導隊、隨營學校、紅軍學校以及多所專業技術學校。抗日戰爭時期,創辦了著名的抗日軍政大學以及八路軍軍政干部學院、延安炮兵學校等多所學校。解放戰爭時期,組建各戰略區的軍事政治院校和各類專業技術學校。三是大量吸收社會人才,拓展干部來源新渠道。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親自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相繼發布《關于吸收革命知識分子參加軍隊工作問題的訓令》《關于軍隊中吸收和對待專門家的政策指示》等文件。四是積極開展干部在職教育,豐富了我軍干部培訓形式。抗戰時期,我軍依據中央下發的《延安在職干部教育暫行計劃》《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指示》,大力開展干部在職教育。
這一時期的人才強軍建設,注重以戰爭需求為導向,培養了大批革命戰爭急需的人才。抗戰時期,僅抗大就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抗大辦校10年間培養出來的干部有10多萬人,其中許多人成為黨和軍隊的高級干部。極大增強了我軍實力,為取得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和圓滿完成黨賦予的使命任務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歷史大勢和國內外環境,提出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的軍隊建設總方針。但是我軍官兵整體素質低,人才建設不正規,與軍隊建設宏偉目標之間存在矛盾,與國防建設發展的要求不適應。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和問題,毛澤東要求把軍隊辦成“一個巨大的學校”。
在把軍隊辦成一所大學校以及培養現代化干部的思想指導下,一是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正規的院校教育體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軍委根據建設強大國防的需要,加快了軍事院校建設的步伐,創辦了軍事學院、后勤學院等一批軍事高等院校,院校教育逐步實現正規化。二是加強在職訓練,培養現代化指揮人才。培養干部,除了送入院校系統培訓外,還通過組織短期集訓、輪訓和演習的方式進行培養,提高了干部組織指揮現代作戰的能力。三是開展群眾性大練兵大比武活動,在軍事訓練中培養和提高軍事人才技能。部隊興起規模空前的大練兵熱潮,培養了大批神槍手、神炮手和技術能手。四是繼續從地方吸收人才,壯大軍隊專業人才隊伍。新中國成立后,為解決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從地方高、中等院校接收了大批畢業生。
這一歷史時期,人才強軍最主要的特點是探索邁向正規化,其間雖然也遭遇了巨大挫折,但是人才強軍建設在困難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為軍隊造就培養了大批人才,勝利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和多次邊境自衛作戰,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維護中華民族尊嚴提供了堅強后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戰爭與和平問題進行了科學分析和判斷,作出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為我軍按照和平時期軍隊建設規律加強人才強軍建設指引了正確方向。進入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洞察世界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把人才強軍擺到戰略位置,加大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力度,大力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這一歷史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人才強軍戰略不斷發展完善,人才強軍建設實現創新發展,人才強軍呈現出嶄新局面。一是人才強軍戰略實現了新轉變。在新的歷史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提出了我軍人才建設的目標、重點和途徑,構筑了歷史轉折時期人才強軍戰略的框架思路。其精髓是,以實現我軍現代化為戰略目標,以“四化”為育才模式,以院校培養和部隊訓練為主要途徑,建設一支能夠推進我軍現代化建設和適應時代潮流發展的過硬軍事人才隊伍。二是把重視軍事人才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江澤民強調“人才是興軍之本”,“必須把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胡錦濤提出要“加緊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三是把院校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院校教育在實現人才強軍中的重要作用,將其擺在優先發展地位。鄧小平充分認識到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從排長起,各級軍官都必須經過軍官學校的訓練”。江澤民指出“院校是培養軍事人才的主渠道”“一定要舍得下本錢、下功夫把軍校辦好”。胡錦濤指出“要落實院校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四是探索形成了多維立體的人才培養格局。隨著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從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準備狀態轉到和平建設軌道上來,軍事人才培養模式也隨之由戰時模式向和平時期建設模式轉變,改變了人才強軍進行應急式建設的被動局面。重新確立了通過院校教育和部隊訓練來培養造就人才的模式,并逐步探索形成了院校教育和部隊訓練銜接、軍事教育和依托國民教育并舉、國內培養和國外培訓結合的人才培養格局。五是著眼未來長遠發展,對人才建設進行宏觀總體規劃。2003年,中央軍委頒發實施了我軍第一個人才建設的宏觀發展規劃——《實施軍隊人才戰略工程規劃》,對未來人才建設作出全面部署。2011年,頒布實施了《2020年前軍隊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未來十年人才建設的總體目標。六是著眼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江澤民指出,“我們必須按照未來戰爭的要求,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抓好指揮軍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等“五支隊伍”建設。新世紀新階段,緊緊圍繞國防和軍隊發展的主題主線,聚焦人才能力轉型建設,突出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新裝備操作和維護人才等“四個方面人才”的培養。
這一歷史時期,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推進下,我軍人才強軍建設實現了撥亂反正和轉型創新發展,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都取得巨大成效,提高了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推動軍隊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為推動我軍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圍繞新時代為什么要培養軍事人才、培養什么樣的軍事人才、怎樣培養軍事人才,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推進一系列改革部署,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將人才強軍納入強軍布局,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吹響了實現人才強軍的新時代號角。
這一歷史時期,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指引下,一是著眼強國興軍,將人才強軍納入強軍布局,開啟人才強軍新征程。習近平將軍事人才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升到了強國興軍的戰略高度,指出“人才資源是強軍興軍的寶貴戰略資源”,把人才強軍納入強軍布局,開啟了新時代人才強軍的偉大征程。二是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大力加強軍事教育,鍛造高素質專業化軍事人才方陣。習近平指出“要全面實施人才強軍戰略”。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將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把軍隊院校建設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大力加強軍事教育改革創新,推進軍事教育理念、制度、內容、方法和治理的現代化。三是著眼使命任務,突出重點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指出要“加大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培養力度”,使我軍人才建設的重點更加突出。四是著力全面推進和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推動人才強軍快速發展。著眼實現我軍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把軍事人員現代化納入新時代我軍“四個現代化”的戰略布局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有力推動了我軍人才強軍建設向著現代化的方向快速邁進。五是深化院校、科研機構和訓練機構改革,構建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構建起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開創了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新局面。六是構建人才強軍要素體系,推動人才強軍實現體系化發展。著力構建具有我軍特色的軍事人才素質培養體系、知事識人體系、選拔任用體系、從嚴管理體系、正向激勵體系,推動人才強軍實現體系化發展。七是大力進行制度機制改革,為實現人才強軍提供堅強保障。著眼于開發管理用好軍事人力資源,大力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采取了一系列前瞻性、創新性、務實性的舉措,一體推進軍官、軍士、義務兵、文職人員制度改革。頒布實施了《現役軍官管理暫行條例》及其配套法規,標志著建立中國特色軍官職業化制度取得重大突破。經過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的機制更為健全、法規更趨完善,為加快鍛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提供了堅強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軍人才強軍建設經歷了極不平凡的歷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人才強軍局面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人才強軍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我軍人才隊伍整體水平正在實現質的躍升,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軍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推進人才強軍建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輝煌成就,凝結了許多寶貴經驗。加強新時代人才強軍建設需要從這些經驗中汲取力量,努力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顯著標志,也是人才強軍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保證。回顧我軍人才強軍的歷程,其間經歷了艱難曲折、面對過各種艱難挑戰、經受了各種風險考驗,人才強軍建設始終從容應對、不斷推進發展,關鍵就在于始終堅持了黨的絕對領導。實踐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我軍人才強軍建設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是人才強軍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才強軍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任務,推進人才強軍建設必須更加堅定自覺地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這一根本原則。一是要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把黨的領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人才強軍進程中,要始終把黨的領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貫徹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進人才強軍建設的強大力量。要毫不動搖堅持軍委主席負責制,確保人才強軍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正確方向。二是要堅持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在人才強軍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建軍以來,我們黨形成了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才強軍思想,指導推動了人才強軍的發展。我軍人才強軍建設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以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最新成果為指導,確保了人才強軍建設的正確方向和輝煌成就。在新時代人才強軍征程中,必須把習近平強軍思想作為根本指導和遵循,全面推進人才強軍建設。
回顧我軍人才強軍歷程可以看出,輝煌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黨對人才強軍建設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在給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訓詞中提出,“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鄧小平指出,要“使干部隊伍水平提高,能力加強”。江澤民強調,“未來的仗能不能打贏,軍隊會不會變質,關鍵是人。沒有高素質人才,一切都是空話”。胡錦濤指出,“人是戰斗力的主體,是戰爭的決定因素”,強調“要抓好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教育訓練,培養造就指揮、技術、管理等方面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形成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人才對強軍興軍的重要作用,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指出“強軍之道,要在得人。要把培養干部、培養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軍興軍關鍵靠人才,軍事人才能力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未來戰爭的勝負。
在我軍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更需要高度重視人才強軍。一是要牢固確立依靠人才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思想觀念。人才資源是強軍興軍的寶貴戰略資源。我們必須把握人才對強軍興軍的重要作用,充分認清人才是建設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位資源,是我軍能打仗、打勝仗的關鍵所在。我們要把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主要依靠力量定位為人才,堅持把著力點放在打造強大的高素質專業化軍事人才隊伍上,集中優勢資源,大規模培養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質。二是要堅持人才優先發展的指導思想,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這是實施人才強軍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必然要求。人才優先發展,就是把人才資源作為強軍興軍第一戰略資源,堅持優先保證人才隊伍建設投入、優先開發人才資源。要從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全局出發,統籌安排,把軍事人才隊伍列入優先發展的序列,促進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盡快形成。
在我軍人才強軍進程中,始終堅持戰斗力標準,以提升部隊戰斗力為指向,以為能打勝仗提供人才支持為目標,始終瞄準使命任務要求,黨賦予軍隊的使命任務拓展到哪里,人才支持就跟進到哪里。革命戰爭年代,軍隊的主要使命任務是為奪取全國政權進行武裝斗爭,目標是取得戰爭的勝利。我軍緊緊圍繞取得戰爭勝利,打敗強大敵人,強調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通過戰爭實踐鍛煉造就軍事人才。同時,開辦以短期培訓為主的軍事教育,大批量培養戰爭急需的各種人才,有力提升了我軍的戰斗力。和平時期,我軍堅持戰斗力標準,聚焦能打勝仗,圍繞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加強人才強軍建設,根據形勢發展變化,不斷改革創新,注重抓好軍事人員現代化工作,大力抓好適應現代戰爭需求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我軍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現代戰爭強調信息主導、體系作戰、聯合制勝,人才強軍建設必須主動適應現代戰爭要求,始終堅持著眼實戰需要,緊緊圍繞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建強人才隊伍。一是要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培養軍事人才。要牢記姓軍為戰的要求,把提高軍隊戰斗力作為人才培育的終極導向。堅持部隊建設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戰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未來戰爭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要做到軍事斗爭準備拓展到哪里,人才強軍建設就跟進到哪里,做到積極主動作為,超前謀劃、超前培育,牢牢掌握住未來戰爭主動權。二是要堅持為戰育人、聚焦打仗,發展完善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抓好軍事教育的為戰育人工作,聚焦備戰打仗,深入推進軍事訓練轉型,構建新型軍事訓練體系,深化實戰實訓、聯戰聯訓、科技強訓和依法治訓,實現作戰訓練一體化,發展我軍特色聯合訓練體系,加速提升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提高訓練科技含量,全面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和打贏能力。嚴格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實戰要求,培育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高素質軍事人才,形成制衡強敵對手的人才優勢。
習近平指出,“歷史告訴我們,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人民軍隊不斷發展的康莊大道,人民軍隊的力量來自改革創新,人民軍隊的勝利來自改革創新”。黨在領導推進人才強軍的進程中,積極適應時代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堅定不移把改革進行到底。在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管理、激勵的目標路徑方法手段保障等方面勇于自我革命,不斷推陳出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歷史昭示我們,改革創新是我軍發展進步的第一動力,以改革創新謀發展求強大,是我軍人才強軍建設實現突破和躍升的重要經驗。
在新時代強軍征程中,人才強軍必須積極應變求變,主動改革創新,不斷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注入強大力量。一是必須堅定不移地持續推進改革創新。習近平指出,“前進道路上,人民軍隊必須勇于改革、善于創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人才強軍的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不能自我滿足沾沾自喜,也不能左顧右盼停滯不前。要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清醒認識到我軍仍然存在著“兩個能力不夠”“五個不會”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說到底是因為軍隊人才隊伍能力素質不夠。同時,隨著軍事斗爭準備和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高素質專業化軍事人才不足、人才適應關鍵崗位的核心能力不足等矛盾越來越突出。要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緊盯制約我軍人才隊伍建設的矛盾問題,持續推進改革創新。二是改革創新要善于抓住重點和關鍵。人才強軍改革創新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在改革創新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點帶面,實現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一方面,要瞄準未來戰爭發展進行改革創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運用,智能化正成為繼機械化、信息化之后推動軍事力量建設發展的強大動力,智能化戰爭初現端倪。智能化戰爭呼喚與之相適應的軍事人才,我們必須精準對接未來戰爭需求,瞄準未來戰爭對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能力素質結構要求、人才培養內容、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制度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習近平指出,“要著眼于開發管理用好軍事人力資源,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軍隊要按照習主席的指示,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持續深化軍事人力資源制度改革創新,繼續完善分類管理制度、人才吸納制度和交流競爭制度。要繼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解人才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建立更加靈活開放有效的人才建設新體制機制。要進一步創新人才引進體制機制、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選人用人體制機制和人才流動體制機制。通過對制約和阻礙人才強軍發展的制度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實現深層次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