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區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葡萄種植已有多年歷史,種植面積在100 hm2以上,葡萄種植戶以小、散、分為主,品種單一,種植效益不高。筆者隨機抽取1000 戶葡萄種植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種植規模6.67 hm2以上占10%,6.67 hm2以下占90%。種植年限平均5.5 年。主要種植品種有巨峰、夏黑、玫瑰香、巨玫瑰等。銷售方式主要是周邊超市、果品批發市場、零售、采摘。種植收益平均每667 m2凈收入5349 元。
從業者中初中以下學歷占一半以上,年齡集中在50~60 歲,葡萄種植管理還是依靠老一套的經驗做法。知識結構老舊,對葡萄生長過程中各個節點管理不到位,病蟲害防治不規范,對葡萄品質不重視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葡萄的產量及品質提升。
建安區從事葡萄種植的農戶中,90%以上的農戶種植規模都在6.67 hm2以下,規模小、水平低、生產方式粗放,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小散的經營模式造成專業化和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產量低、質量差。
建安區葡萄栽培品種主要是巨峰系中早熟品種,優質早熟和晚熟品種比較缺乏,難以滿足本地市場需求。同時由于上市期比較集中,產品同質化嚴重,種植戶之間打價格戰。一些種植戶盲目跟風引進不合適的葡萄品種,種植過程中才發現諸多問題,不得不毀苗重新更改品種,這就大大增加了種植成本,給種植戶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建安區屬于大陸性暖溫帶季風型氣候,夏季高溫多雨,葡萄成熟期降水量比較大,溫度高,極易發生病蟲害。本地常見的葡萄病害有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對葡萄產量和品質影響巨大。在農藥使用上,部分農戶還存在用藥不及時、不規范,病蟲害發生前不能提前噴藥預防,病蟲害泛濫時才用藥的現象。選擇農藥沒有針對性,頻繁使用高毒農藥、大劑量農藥、單一農藥,甚至2~3 d 就打1 次藥,使得果品農藥殘留嚴重,食用安全問題突出。
一些種植戶為了讓葡萄提早上市、串形顏色漂亮,濫用催熟劑、膨大劑、著色劑等,導致葡萄雖然外形漂亮但口感差,品質跟不上,仍然賣不上好價錢。部分葡萄種植戶過分追求產量,不定產,不定枝,不疏花疏果,一般每667 m2產量在3000 kg 以上,甚至達5000 kg,產量過高,造成病害無法控制,爛果、小果增多,色澤差,品質低下,達不到客戶要求,難賣賤賣。
建安區大部分種植戶葡萄采摘后沒有經過分級處理,果品包裝簡陋,有些甚至沒有包裝直接出售,品牌建設滯后,沒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和果品特征,缺少文化品位,沒有形成產地品牌。批發商也往往憑借個人經驗對果品進行判斷,缺乏專業檢測,果品質量參差不齊。
以葡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組織骨干、返鄉青年等為重點,結合當地實際,線上線下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加強種植技術培訓指導,圍繞農戶在葡萄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全方位系統解答,把先進的生產管理理念和種植技術傳授給種植戶,把培訓辦到田間地頭,現場示范教學,切切實實讓種植戶能學到真本領。
積極倡導建立葡萄協會、合作社等葡萄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組織可由種植大戶、退休農技人員牽頭組織、立足當地,充分發揮協作和互助作用。包括對會員、社員提供果園管理技術,組織會員開展技術培訓、觀摩、研討,發布葡萄產業相關技術信息,市場需求信息,拓展果實銷售渠道。
大力培育引進優質品種,早中晚熟品種合理搭配,實現產品多樣化,錯開集中銷售高峰期,延長鮮果供應期。同時根據消費習慣,根據當地民眾的喜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外擴展銷售市場。
在種植中應樹立“無公害種植、綠色種植、有機種植”的新理念,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實施避蟲控病栽培。同時推廣套袋栽培,設施栽培等,科學防治病蟲害,減少藥品的使用,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創造商品品牌已經和商品的生命息息相關。作為葡萄種植戶,要牢固樹立有機環保的生產理念,積極探索有機栽培管理方式,打造葡萄精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