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夢姣,唐 海,高 峰
(1.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412001;2.株洲市行政服務審批局,湖南 株洲412007)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將在這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發生率已經下降至最低,但精準扶貧依然是高校的一個重要課題,牽動著上億的財政預算以及百萬個貧困家庭的大學夢。各高校開始陸續啟用大數據,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優化社會和教育資源配置,讓大數據扶貧更加精準可信。
習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全國剩余52個貧困縣未摘帽,2 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了,但穩定住、鞏固好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受到疫情影響,有的孩子因為家庭貧困而反復失學輟學,高校的扶貧資助依然重要,由此可以看出總書記對扶貧的重視和決心,教育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和長遠規劃,在大數據背景下如何實現高效、長效的精準扶貧,以及將社會和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中國高校大部分貧困認定均通過建檔立卡資料直接判斷其條件是否達到貧困線標準,資料真實性也僅憑學生對自主上傳相關資料負責,高校不能直接對貧困生進行的精準分級,而且存在一些未提交資料而可能需要進行貧困識別的學生,紙質和電子資料真實性和完整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情況下,輔導員工作效率和審核能力也參差不齊,高校的貧困認定工作往往由于大量資料需要查閱而陷入被動。此時,大數據能夠提供歷史政務記錄查詢、大量的側面數據支撐和條件篩選,幫助形成是否為貧困生的建議和貧困等級認定建議,不再需要輔導員老師通過大量查檔、調研,精簡了老師查看、審核貧困資料的過程,高??梢匀媪私鈱W生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并且可以考慮學生的全方位信息,例如其消費行為、消費場所,使得貧困認定與復核工作更加高效。
現階段常用的資助形式包含發放助學金、設立勤工助學崗位,但勤工助學崗位數量和覆蓋范圍有限,大部分貧困生只能被動接受助學金。貧困資助的初衷是減少貧困生讀書的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但由于生源地區發展和個體發展差異,精準識別到的貧困學生在接受助學金會后,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方面是對資助金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是自尊心可能受損,貧困生的心理發育不夠成熟條件下,容易誘發各種消極心態,可能產生自尊心受挫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高校從扶貧資助形式上將貧困生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獲取。大數據能夠將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整合后進行二次分配,提供大量的受保護的輕勞動崗位來適配貧困生,將被動接受助學金轉為通過各種勞動行為主動獲取等量報酬,不僅能增強貧困生基本的綜合素質,還能從心理上保護貧困生適應社會的自尊心,從根本上解決資助形式單一的問題,增強貧困生融入社會的連接,為大范圍、長期主動資助提供了可能性。
國家逐步建立一系列誠信檔案,重視規范個人誠信行為,尤其是大學生誠信,高校應主動幫助大學生避免發生損害個人誠信的行為。高校貧困資助工作中涉及大量的審核、復核工作,客觀上限制了貧困復核工作,不能長期采取人工手段進行,間接導致個別學生可能心存僥幸,上傳不正規資料來達到騙取助學金的目的,單純依靠人工手段不能及時發現且制止其作假行為,但一經查實,將會影響到學生的誠信檔案,高校處于被動接受的情況。大數據通過各個方面收集的信息與學生上傳的資料進行對比,篩選出疑似作假資料和不符合政策的資料,提前告知學生并控制其進一步的損害行為,有助于減少人工排查環節的資料量,提高審核復核工作效率,過程性資料通過電子檔案進行長期保存,可隨時調取學生資料進行復核。通過實時監測學生的生活行為,收集分析學生消費信息、個人行動軌跡,一旦滿足觸發敏感事件的條件,根據預定策略向輔導員或班主任發送提醒信息,監測行為更重要的是挖掘隱性貧困生和因病返貧的情況,對不主動尋求幫助的貧困生給予重視。大數據能夠更好地保護學生的隱私,建立更科學有效的貧困生畫像,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出擊,助力決戰脫貧攻堅。
為了使貧困資助得到自主良性發展,需要搭建社會資源助學平臺,用于融合社會與教育力量,推動貧困資助化被動為主動?;谪毨зY助大數據的信息,搭建助學平臺,增加社會資源與貧困生的聯系,增加貧困生的主動獲取行為,保障貧困生的心理健康。要與當地的中小企業服務部門、勞動部門和教育部門協調合作,讓中小企業將短期、輕量工作機會上線至助學平臺,與大部分貧困生期望的往返距離、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等條件相匹配,打造出海量的校外勤工助學崗位,為更多貧困生提供走向社會、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機會,有助于實現貧困資助的初衷。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大數據匹配貧困生想要的兼職崗位和企業需要的臨時工,提供更多對雙方均有利的雙向選擇機會,從兼職費用中抽取一定比例的金額作為保險金來保障貧困生進行兼職活動,最終形成一個由企業、高校、政府三方投入資源進行管理的平臺。企業能從中獲得相較市場成本更低的勞動力和可塑造的生力軍,高校能夠使貧困生主動獲得資助,得到有保障的穩定勞動環境,政府能減少扶貧財政壓力,為中小企業市場增加活力,為畢業生與企業提供更多機會以增進就業。推動助學平臺搭建的關鍵在于政府首先要建立相關保障制度和政策傾向,允許高校開放校外兼職,鼓勵中小企業提供崗位機會,還要履行行政監督職權,形成對企業、高校、貧困生的評價考核機制,利用高校和企業的專業資源群來打造一個可調控的市場經濟范圍圈,創造更多通過大數據技術精準匹配成功的資助崗位。
貧困資助需要一個長效動態監測的中心,收集、清晰、重組各方大數據后,清洗過濾大數據資源池,將初步符合或已申報貧困資助條件的人員信息匯集至大數據中心,形成貧困資助大數據沉淀池,結合各方的政策和實際情況,最終生成貧困生畫像,便于對貧困生的審核復核監測和隱性貧困的排查。針對已申報或需要幫扶的學生,做好持續追蹤工作,根據其家庭情況主動選擇中斷或修改幫扶策略,將資助資源集中在精準識別到的貧困生上,轉變為常態化的扶貧機制。已經認定為貧困家庭的學生入讀后,貧困資助大數據中心的信息能直接與高校或教育部門的數據中心連接,進行資料交換存檔,且學生信息必須全程保密。貧困地區通過貧困資助大數據中心公開的統計信息,例如貧困生的總數、兼職工作需求、最想做的工作等信息,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加入到貧困資助中,為貧困資助提供源源不斷的社會力量,政府也應對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貧困資助大數據中心的搭建能有效提升貧困資助的完整性、精準性、長效性,保障貧困資助長期的良性發展,為國家解決高校和社會的一系列問題。
高校實行貧困資助的最終目的是育人,不僅要提供生活上的物質幫助,還需要重視心理上的資助,幫助他們成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大學生。高校大部分的資助扶貧工作重心在于如何認定貧困、如何發放資助,但忽視了對心理上已有缺陷或容易誘發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資助。利用大數據根據學生的生活、學習、兼職信息,結合行為心理學來分析學生的心理成長變化,及時發現異變心理,建立心理預防和矯正網格,匹配合適的心理輔導專家和方案進行心理資助工作。針對易產生自卑感的貧困生還需要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匹配合適的活動、兼職或交流機會來幫助他們勇敢、主動地與老師、同學和社會進行溝通,充分表達內心想法,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高校在心理資助方面還需要切實做好貧困生隱私保護工作,防止貧困生心理檔案被泄露,讓貧困生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中,只重視資助對象現狀和審核結論,忽視了育人才是判斷扶貧效果的最終標準,但高校掌握的扶貧工作效果有限,學生在校時間相對較短,很難評價資助工作的實際效果和貧困生綜合素質的變化。在大數據體系支撐下,精準扶貧工作得到了指標化、程序化、長效化的可行性提升,通過構建長期的育人評價機制來得到扶貧的效果反饋,長期監測貧困生在校和離校的生活工作情況,保持畢業貧困生的持續關注和追蹤,更全面地了解資助育人的完成情況,將長期觀察的結果形成評價結論,用以循環優化扶貧工作。
總的來講,決戰脫貧攻堅已進入收官階段,加強高校扶貧資助工作中對大數據的利用,能夠為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效果以及評價扶貧工作的育人成效提供有力支撐,最大程度地整合社會和教育資源來向貧困生提供主動獲取資助的路徑,也為貧困生的心理成長和健康提供技術保障。構建一個大數據長效動態監測的中心,不僅對貧困生起到積極作用,還為高校提供一種管理學生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工作的信息化手段,縮短了學生走向社會的距離,快速推動高校大數據實際應用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