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 吉林藝術學院
油畫人體寫生與創作實踐,是作為繪畫藝術家必備的造型能力,也是一幅油畫人物創作技術構成的重要基礎,對藝術家造型能力與色彩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面對一幅畫面寫生,抑或創作時,對于眼前的模特,不同的藝術家,會有不同的視覺經驗與藝術感受,那么,藝術家如何將眼前的模特與來自內心的圖像體驗感受,通過個體的心理反應,以及對模特的了解、對藝術的理解,加以主觀表達是我們長期思考的問題。
每一個時代都有藝術家關注“人體”這一主題,但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卻給出不同的答案與圖式。架上繪畫之所以沒有消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藝術家面臨不同的時代,決定了其對材料與形式美感的求新和變革,雖然面對同樣的課題,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總會有新的發現。
油畫人體作品,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每位藝術家在不同的藝術成長階段,對此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層面追求。
基礎能力對作品構成的影響,可體現在人體比例、解剖、透視、造型和必要的素描、色彩關系上,這些都是畫面不可或缺的基礎元素。而對油畫本體材料的了解、熟悉,也是決定藝術家個人風格、技法形成的必要條件。
雖然過多的技術性訓練,會對藝術創造性思維產生一定的束縛,但只有經過一定的基礎技能訓練,一些規范性的學術界定,才有可能對某一科目進行具體化、專業化的學科定義。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是藝術創作的一種狀態。我們可以在俄羅斯畫家尼古拉·伊萬諾維奇·菲欽的作品里,解讀出畫家深厚的基本功力,及其對油畫材料性能的嫻熟應用。盡管藝術家在畫面上表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多變的筆觸色塊,但沒有超越嚴謹的造型,及對人體解剖結構的準確把握和理解。1914 年的《人體習作》(57.6cm×46.7cm),該作品尺寸不大,女人體在逆光的照耀下,模糊了邊緣線的處理,奔放的筆觸與張弛有度的畫面造型,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菲欽的美學主張。
藝術家個性化綜合素質的共同參與,也是決定最終畫面的關鍵。無論人體寫生課,還是以人體為主題元素的創作,畫家個人的主觀修養性情,都是構成畫面品格的主導要素,畫家的品位決定作品的品格與格調。
完成一幅作品,一定的技術手段,只是基礎條件,而一幅作品的品位、格調、氣質要受制于藝術家的綜合能力與全部的藝術修養。
前面提到的俄羅斯畫家菲欽的人體作品中,畫家熟練地挖掘知識,無止地境探索油畫材料本體語言。這一切又都取決于畫家豐富的藝術修養與不斷的基礎訓練所產生的對油畫性能的熟悉與升華。
俄羅斯另一位畫家,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梅爾尼科夫筆下的女人體,體現出的卻是唯美的詩意化風格。油畫《夢》(1974 年)中,女性的人體美與畫面溫馨寧靜的美、東西方交融的典雅之美相互輝映。畫家在對時代形式美感探索的同時,將寫實油畫的嚴謹造型觀注入新的思考,使寫實油畫找到了新的語境與出口,畫面人體造型與形式美感完美統一。
俄羅斯畫家葉夫賽·葉夫謝耶維奇·莫伊謝延科的作品,與梅爾尼科夫作品的共同點,是對寫實油畫時代性的思考。如果說前者注重畫面的靜謐唯美,那么后者更強調畫面筆觸的力量與動感。
莫伊謝延科在關注油畫本體語言、材料無限可能性的同時,對畫面人物造型的時代感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其作品《晨》(1969 年)所描繪的是女人體的背部,將造型的寫實性與寫意裝飾等現代觀念同時并置于畫面中。
油畫人體寫實與創作是藝術家進行專業基礎訓練的必要環節,有些藝術家甚至將此課題作為終身研究的方向。
人體的完美和諧,油畫材料的厚重經典,吸引著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為之探索,并沉浸其中。而油畫人體藝術的畫面藝術構成,是畫家進行專業訓練的必要基礎。在公共的技法之上,所形成的個性化的個人技巧,以及藝術家的藝術文化修養所帶來的藝術風格的改觀和藝術風貌的呈現,完全取決于藝術家基本功力與內心世界的修煉。
“畫如其人”,畫家的一切(精神與物質手段)毫無保留地反映在畫面里。因此修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同樣符合油畫藝術創作的心理過程與視覺審美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