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潔 新疆藝術學院
1948 年12 月8 日,陳學忠經過重重考試正式成為魯藝的學生。張玉成也于1949 年3 月8 日進入魯藝,成為陳學忠的同班同學,自此他們開啟了魯藝學習生涯。
魯藝教師注重傳承魯藝精神,他們為學生準備了一間陳列室,主要展示延安魯藝時期學習和生活的照片、書籍、報刊,以及毛主席為魯藝題寫的校訓和校名等。一張張珍貴的照片記錄了延安魯藝師生深入生活、為大家送溫暖的感人場面。校名、校訓時刻提醒魯藝師生不忘初心;珍貴的畫面記錄刻在陳學忠和張玉成的腦海中,使他們無比珍惜這筆精神財富,立志要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祖國、為社會做貢獻[1]。
教學中,魯藝教師一直堅持小魯藝和大魯藝相結合的教學原則,他們經常教導學生不僅要在小課堂學習,還要去實際生活的大課堂學習,他們鼓勵學生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為此,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自由創作,并評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展出,這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大家在“你幫我,我帶你”的學習氛圍下,思想和創作能力都得到極大的提高。此時,陳學忠和張玉成也逐漸適應了魯藝的學習和生活,張玉成的素描作業一直非常優秀,而陳學忠則在創作方面更甚張玉成。正因如此,1949 年,陳學忠先后兩次被學校派去鞍鋼從事畫報編繪出版工作。深入一線,他認真觀察勞作的工人,用各種技法和表現形式充分展示了工人們勞作時的畫面,一幅幅真實的畫面呈現在工人眼前,并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很多作品還刊登在報刊上。此時的陳學忠信心倍增,積極創作。后來,他又了解了很多編繪工作,從尋找素材到制版等一系列流程,他從開始的摸索,到后來的不斷創新,在專業和創作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此時,他才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常說的“大魯藝與小魯藝,大課堂和小課堂”的真正含義,同時,他也意識到作為美術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創作能力,只有深入一線、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美術作品,才能更好地為祖國、為社會做貢獻[2]。這段經歷也成為陳學忠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他日后堅持傳承魯藝精神的根本原因。
1952 年8 月,陳學忠和張玉成順利畢業,并被分配到西北局。陳學忠沒來得及與家人告別就匆匆踏上去往西安的火車。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一路上歡聲笑語,很快就到達了西安,他們與同學道別后便去西北局報到。
一日,領導突然找陳學忠和張玉成談話,并告知他們新疆學院剛設立藝術系,目前缺美術教師,想聽聽他們的意見。陳學忠和張玉成對新疆了解甚少,但他們知道那里缺美術教師,他們要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做貢獻,并服從組織安排。最終,經西北局領導研究決定,陳學忠和張玉成去新疆學院工作。就此,陳學忠和張玉成懷揣著美育夢,踏上了去往新疆的道路。
一路上,他們經過了茫茫的戈壁荒漠,心里雖有點難受,但想到自己站在講臺上課,教學生繪畫的那一刻,內心無比欣喜,覺得一切都值得。就這樣,陳學忠和張玉成順利到達新疆學院。簡單收拾后,他們立刻進入工作狀態,一心想要將魯藝所學全部教授給熱愛美術的學生,繼續傳承魯藝精神。
現實中的困難遠比想象中的更多,剛剛成立的藝術系,美術教學設備極為簡陋,而美術教師大多缺乏教學經驗,開展美術教學工作極為困難。但大家沒有退縮,在一番商討后,大家不分彼此開始忙碌地工作,所有教師將全部精力投入藝術系的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中。沒有畫室,就選光線較好的教室作為畫室;沒有畫板,就用五合板鋸成小塊作為畫板;沒有專業紙、筆,就用普通紙、筆代替;沒有石膏像,就用小物件代替……終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新疆高等院校美術專業從此翻開新的篇章。
1953 年,陳學忠利用開會的機會,為學校購置了一大批黑膠唱片和管弦樂(當時學院剛剛成立樂團,極缺管弦樂器),同時還購買了很多美術專業紙、筆、顏料、書籍、期刊等,歷經一個多月,所有用品終于抵達學校。學生像著了迷一般,爭先恐后地看書、看期刊,對比專業紙、筆和普通紙、筆的不同,大家倍感珍惜,不斷學習臨摹作品,教師看到此景非常高興,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逐漸提高。在全體藝術系教師的努力下,學生熱愛藝術的窗戶被打開,學習藝術的種子在他們的心里發芽,在這里誕生了很多日后被眾人所熟知的藝術家[3]。
1958 年,新疆學院藝術系全部師生并入新疆藝術學校,新疆唯一一所藝術類專業學校就此誕生。經過幾年的奮斗,陳學忠儼然成為一名成熟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他身兼數職,是教務、圖書室、美術班的支部黨委書記,每天為工作忙碌奔波。但學校的教學設備依舊十分簡陋,圖書室的書籍和期刊甚少。就在陳學忠焦急萬分之時,新疆學院院長張東月慷慨解囊為學校資助了部分圖書,解了燃眉之急。學校桌椅板凳也均來自文化廳群眾藝術館籌備處的庫房。在大家的全力幫助下,學校缺少用品的問題都得到解決,學校也在規定日期內,順利開學授課。
陳學忠和張玉成深知在新疆發展高校教育和文藝事業的重要性。作為高校教師,他們更應以身作則,在生活中舉止文明,作風正派,自重自愛;在工作中潛心教書,勇于探索;在教學中關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并將教師職業最為自己終生奮斗的事業。
他們時刻銘記魯藝精神,按照上學時教師的講解方法和繪畫步驟認真備課,并一遍遍試講。他們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自行創作。同時,他們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單獨輔導。晚上,他們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惡補美術教學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記錄學生的特點及自己的不足之處。幾年的時間里,他們總結了很多教學經驗,同時也掌握了一整套適合新疆學生的教學方法。
后來,陳學忠由于出色的表現,擔任了很多行政工作,但他依舊堅持為學生授課。由于當時學生人數較少,他根據學生的寫生或臨摹作品,對其進行一對一輔導,逐一點評,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也早已習慣了每日到畫室寫生或臨摹作品。即使工作再晚,只要畫室的燈還亮著,他們就會去畫室轉轉,看看學生的作品,并進行指導。張玉成溫柔且耐心的講解,總能讓學生放下內心的忐忑,與其說說心里話。在學習上,張玉成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為學生講解,直至他們接受和理解為止。在生活中,學生遇到任何問題,張玉成總能竭盡所能地幫助學生,其默默的付出也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大家親切地稱其為“張先生”,直至多年后,他們再遇到張玉成教授時,依舊尊稱其為“張先生”。
1956 年,陳學忠帶領學生深入一線去吐魯番五星公社實習,師生同學習、同生活、同勞動,大家了解了生活的艱苦,在勞動中收獲了很多。回校后,學生都成長了很多。幾個月后,陳學忠再次帶領學生去往庫車、拜城等地,學生在庫木吐拉、克孜爾千佛洞等多地進行實地調查,他們觀看了很多精美的畫面,并臨摹其作品。學生在自我觀察和學習中不斷開闊眼界及提升繪畫技能,同時也學會了臨摹作品。
又過了幾年,在新疆藝術學校的組織下,全校師生深入一線,深入生活,大家同吃、同住、同創作。學生一個個認真的樣子深深地吸引了周圍的群眾,他們有的自愿成為大家的模特,有的在一旁默默觀看,有的則為大家提供豐盛的食物。在這樣的氛圍中,全校師生與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同時學生的創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創作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得到了眾人的喜愛。
陳學忠、張玉成夫婦一生矢志不渝地扎根新疆,他們不忘初心,秉持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魯藝精神,為祖國、為新疆培養了一批符合社會需要的美術人才。他們是新疆當代高校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他們的精神感動了無數年輕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他們投身新疆美術教育事業中,為祖國、為新疆的美術教育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