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韋 南寧師范大學
舞蹈作為藝術表演的重要形式,其不僅需要舞蹈演員具有較豐富的肢體語言,還要求其能夠通過肢體表達出舞蹈背后的情感。而隨著我國舞蹈教學的不斷改革,高校和社會對舞蹈表演的評價不再單純以動作流暢、復雜度為核心,而是更為重視舞蹈表演的情感表現力,要求表演者能夠借助舞蹈表演突出背后的文化情感價值。因此,如何提高舞蹈演員的情感表現力成了當前舞蹈教學的核心內容。本文首先敘述了高校舞蹈教學的現狀,隨后詳細闡釋了舞蹈教學中提高情感表現力的策略,以此來供相關專業人士交流與思考。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舞蹈教學的育人性愈來愈重視,這使很多家長都愿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專業院校中進行學習。而高校也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優秀舞蹈人才的重任,對此,高校管理者應引起重視,提高學生的情感表現力,力圖將舞蹈背后的多種社會元素表現出來。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愈來愈多的人注重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不再以知識學習為單一的教學內容。很多學生在年少時就積極開展舞蹈學習,自身具有一定的基礎能力。而這些學生在進入高校學習后,也能夠很快掌握舞蹈教學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發展,高校招生數量愈來愈多。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缺乏舞蹈基礎,甚至沒有接觸過系統性的舞蹈教學。而這些學生在進入高校學習時,常常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學習,才能夠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對這樣參差不齊的基礎能力,引起重視,認識到舞蹈教學對象的差異性。
當前,很多高校在落實舞蹈教學工作時,過分注重舞蹈的形式教學,沒有意識到學生的思想感情對舞蹈表現力的影響。如果一味地進行這樣的教學,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的舞蹈表演過于僵化,難以感染觀眾,不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的舞蹈缺乏強烈的表現力,無法更好地突出舞蹈表演的內在文化價值,不利于學生舞蹈表現力的提高。
作品背景是培養學生情感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探尋舞蹈作品背后的社會環境及藝術環境,能逐步掌握創作者進行舞蹈創作時的所思所想,從而在表演時能夠真正將作品的文化風格展現出來。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首先對教學作品背景進行講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長期下去,學生會逐漸感受到舞蹈創作背后的情感內涵,從而感受到當時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環境,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此外,學生還可以跨越時代的溝壑,借助思維的形式同創作者進行交流。
在接受舞蹈教學時,除教師的示范外,學生對教材的深刻揣摩也是學習的關鍵途徑。對此,教師應引起重視,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借助教材的教學內容,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要想實現這樣的引導教學,教師應注重對教材的選擇,根據當前高校自身的教學特點和條件及學生的基礎,選擇最為合適的教材內容,以方便后期的教學工作。其次,教材選擇還應注重質量,要求選材教師具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在教材市場中淘汰一些質量較低的教材內容,選擇高質量的教材,真正發揮出教材的引導教學作用。而學生在長期接觸這樣的教學內容后,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對舞蹈表演中情感能力的把控,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和主體,教師素質能力較強,才能夠保證教學工作穩步開展。首先,高校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的薪酬,從而更好地吸引專業人才。其次,高校還應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保證教師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不斷提高,并同社會發展保持一致。最后,高校還應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形成老教師帶新教師的良性循環,將教學能力作為教師職稱的評選依據。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也在積極完善教學工作,充分落實舞蹈教學內容,加強舞蹈學生對舞蹈表演的情感把控。此外,高校還應積極完善教學手段,注重提高學生舞蹈的表現力,針對性地對舞蹈情感表現的優化措施進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