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龍 臨沂大學音樂學院
在推動民族音樂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民族管弦樂團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校園文化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關于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美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質。大學生民族管弦樂團作為學生觸及傳統文化的載體,對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更是增強了自身的愛國情懷,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自身的文學修養和思想境界[1]。
學校擁有一支優秀的民族管弦樂團除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外,還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良好途徑。目前國內已經擁或是有條件成立民族管弦樂團的高院,可以分為以下三類:地方(區域)特色的綜合類院校;具備充足條件建設民族管弦樂團的高等院校;具有高水平藝術團招生資格的高等院校。
該類院校較為普遍,具有地域特殊性、優越性、有限性特點,但在樂團建設與管理上出現了諸多問題。這類院校雖然設有藝術學院,但開設專業類別遠遠滿足不了民族管弦樂團的需求,對于演奏“小眾樂器”的學生無法固定招收,即使拼湊成團,其音樂的演奏水平也參差不齊,所以樂團整體演奏水平與其他兩類樂團差距較大,這類樂團成員的演奏基礎較薄弱,需要學校給予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樂團成員自身需要在保證完成個人學業的前提下,抽出大量時間進行學習與排練。筆者所在的樂團就屬于此類民族管弦樂團[2]。
這里的“具備”是指學校已開設音樂學或音樂表演專業,其中開設專業招收的學生完全可以滿足民族管弦樂團的建設。從國內整體實力看,有11 所音樂與藝術學院和部分省字頭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屬于此類院校。從招收學生來看,這些高校所建立的民族管弦樂團的演奏水平整體高于全國各類院校的平均水平,是整體專業化程度最高的一類。這類高校已建立自己的民族管弦樂團,就整體發展而言,如何保持樂團整體演奏水平,即擁有或者說納入或者說培養了卓越的團員,形成梯隊的發展狀態,才是這類樂團所面臨的棘手問題[3]。
目前全國擁有高水平藝術團招生資格的高校約有40 所,這些高校建設有“高水平音樂、舞蹈、戲劇團”試點。這些高水平團體立足高校校園文化,重視學校美育教學工作開展,承擔著學校對外交流、高雅藝術進校園、校園文化普及等任務,引領和帶動著全國高等院校藝術團體的發展。這一類樂團成員主要由藝術專業生、藝術特招生組成,整體專業水平較高。這類樂團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良好的后勤保障下更好地發展[4]。
隨著山東省高校教育的不斷改革,山東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近年來,高校民族管弦樂團的發展迅速,無論從樂團的數量還是參與人數都大幅增長,各個高校的民族管弦樂團對高校中音樂教學、欣賞,以及整個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及促進作用。
目前,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大學、臨沂大學等20 余所山東高校建立了民族管弦樂團,雖然各高校的民族樂團成立了數年,但對高校民族管弦樂團與校園音樂文化建設關系的研究記載寥寥無幾,國內對高校民族樂團的研究,一是對高校民族樂團的建設與管理的研究;二是高校民族樂團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三是對高校民族樂團各個聲部和指揮特點的介紹、沿革以及代表作品分析的研究。
筆者所在山東紅色老區,學校多為三年或四年學制,學生的流動性較大,因此民族管弦樂團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穩定性和長期性。而精良的藝術作品需要沉淀很長的時間,學生流動性較強的狀況,不利于建設高水平樂團。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民族管弦樂團是其藝術教育的延伸和專業水平的拓展。但是由于長效機制的缺乏,學生流動性較大,這就造成了民族管弦樂團幾乎沒有固定成員,而且相對缺乏系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計劃和程序,缺乏長效機制,人流頻繁流動,這也是當前筆者所在地區樂團建設存在的不良現狀和問題。
筆者所在樂團建設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引導,成員在自主創新能力上稍顯不足,訓練的作品相對單一和陳舊,筆者所在學校不僅有民族管弦樂團,還有合唱團、舞蹈團,在演出時大多是借鑒其他樂團的作品,其原創性不足。為了拓展深度和豐富作品的形式,筆者所在民族管弦樂團于2019 年委約作曲家王甫建先生專門為樂團量身打造,為這所具有紅色革命歷史底蘊的老區大學,創作了包含9 個樂章的大型民族管弦樂《沂蒙史詩》。這部作品具有較強的紅色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是我校藝術團的原創和深度作品。但除此之外,我校突出紅色育人主題的優秀作品數量仍然較少,其他作品在內容及形式上各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不夠豐富,并且很多作品還停留在模仿的層面上,缺乏真正符合當代大學生題材的優質作品,作品與訓練深度不夠,對紅色育人教育實踐的推動力不足。
民族管弦樂團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經費和軟硬件設施,由于其是高校的自組性團體,經濟類收入來源較少,比較依賴地方政府或學校的支持,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藝術實踐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并且訓練演出的場所及師資配備、樂器采購、音響設備等都會對民族管弦樂團的日常訓練和建設產生較大的影響。除此之外,民族管弦樂團的排練和巡演也比較缺乏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紅色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實踐活動輻射的范圍較小,活動保障不足,對民族管弦樂團長期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5]。
素質教育從1996 年就已提出,時至今日20 多年間已經有了長足發展,而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推動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首先,樂團在排練與演出的過程中都能使學生參與其中,可以通過作品的演奏,使演奏的團員和聆聽的觀眾更了解民族樂器、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其次,樂器練習和演奏一定程度上也有益于團員智力的開發;通過排練不同的曲目,可以提高團員和聽眾的審美素質和藝術修養,調節其身心,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這對大學校園的長遠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生參加樂團也有利于其個人的未來發展,樂團的運行最重要的是合作,合作意識是課本上學不到的人生經驗。通過樂團的演出,廣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直觀的了解,從而獲得自我認同感,增強了自信心,形成了健全的人格,這些對團員(學生)走向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筆者從地方高校民族管弦樂團功能性及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調查發現,無論在舞臺演奏的學生還是在臺下欣賞的學生,都對作品特定的情境產生了感悟,從而加深自身對作品原有的思想內涵的認知,這是民族管弦樂團的功能性。演奏者通過音樂藝術形式為聽者展現了新的美學畫面,有助于欣賞者感知美、欣賞美,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加深其對傳統音樂文化內涵的了解和意境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