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瑛珞 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
憑借先人對鋼琴藝術的探索,我國的鋼琴改編曲獲得了比較高的成就,使得鋼琴與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相結合,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我國作曲家在鋼琴改編曲的再創作、傳播方面,致力于民族優秀文化的融入,如張朝的鋼琴改編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不僅凸顯出強烈的民族性特點,還表現出精湛演奏技巧。下面圍繞《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一鋼琴改編曲,討論該作品的創新點。
《在那遙遠的地方》改編自我國傳統民歌,而民歌創作多以人們日常生活為背景,具有一定的即興特點,體現出人們對生活的向往。與此同時,民歌和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等也有直接關系。作曲家在不同時期按照民歌進行改編的鋼琴曲,不僅能夠保留民歌本身的美感與趣味,還可以加深人們對樂曲的印象,滿足人們對不同形式藝術的審美需求。張朝的鋼琴改編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不僅有清晰的主題,還在主題旋律的基礎上多次變奏。研究者立足于該作品的創作思路、織體、彈性節拍、彈奏速度等角度,均能夠體會到其中蘊含的音樂內涵與民族文化特色。
《在那遙遠的地方》彈奏速度采用廣板、慢板交替這種形式,以主旋律速度為基礎,慢板速度要快于廣板[1]。該作品引子為慢板,直到變奏二結束均采用慢板速度,從變奏三部分開始為廣板,變奏四的第一樂句切換為慢版,隨即彈奏第二樂句再次更換為廣板。在演奏主題部分時,演奏者要保證左手流暢,尤其是六連音與五連音的準確性,搭配右手主題旋律同時出現,演奏整體風格更加輕快,能夠通過演奏者的指尖動作表達作品中優美的愛情故事。另外,此曲過渡到高潮部分要嚴格把控彈奏的速度和力度,一方面上升速度,另一方面加強力度,使得高潮部分能夠更好地推出,可以在進入高潮部分前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營造相對廣泛的想象空間。
演奏者在彈奏過程中把控好力度,可以更加完整地展現作品中的情感。對于這首鋼琴改編曲而言,其力度方面跨度相對較大。立足于樂曲的整體,其中變奏三這一部分是高潮,需要在彈奏時上升到比較強的力度,才能表現出應有的情緒。而變奏部分主要是呼應引子與主題,在情感方面表達的是思念之情,所以力度的選擇與變奏三部分相比要予以調整。
《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一曲目踏板采用延音踏板。我國鋼琴改編與西方比較常用的五音話寫作不同,在踏板方面也自然存在差別。演奏者在彈奏時通過延音踏板可以更加緊密地配合旋律、節奏、彈奏力度與和聲織體。
在鋼琴演奏時,時值相互結合后便組合成為節奏。《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一鋼琴改編曲的節奏十分多變,這也是我國鋼琴改編曲比較明顯的特點。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時刻關注各個部分的節拍,按照節拍時值對自身演奏速度進行控制,如七連音、8 個64 分音符要在一拍內全部完成演奏[2]。該樂曲的節奏比較輕快,體現出我國青海地區民歌的特色,所以在演奏過程中節奏的控制也需要考慮到這一因素。
《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一樂曲在技術和音色方面存在一定的處理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連音。《在那遙遠的地方》運用了大量連音,搭配主旋律進行演奏,在處理方面存在很高的難度,尤其是伴奏織體。在彈奏連音時,演奏者的手腕要帶動手指,最終呈現出流動性音色,以免演奏技巧處理不到位導致音符不連貫,從而影響最終呈現的效果。(2)右手八度。該樂曲主題旋律呈現出歌唱性的特點,特別是主題八度的演奏。演奏者右手手指緊貼琴鍵,同時要對各個樂句演奏力度、速度、情感進行區分,保證每一樂句之間的銜接性,才能夠強調整首樂曲彈奏的完整性。(3)震奏。該樂曲中變奏三這一部分為震奏部分,對于鋼琴改編曲而言,其是難度比較高的技術點。演奏者在演奏時要從慢練著手,慢慢過渡至快速彈奏[3]。由于震奏演奏可能會使演奏者小臂僵硬,演奏者在練習時要做好各個身體部位的協調配合,上半身在演奏時可以稍微前傾,通過腳部明確支撐點,從而使連續震奏更加輕松。(4)顫音。演奏者在練習時要遵循從慢到快的原則,手指放輕松,先進行三個音的練習,確保演奏清晰、利落,再逐漸增加難度。該樂曲變奏四部分的顫音銜接,盡可能保證所有音緊密連接,可以為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那遙遠的地方》采用變奏曲式,均為五聲調式。該調式的特點在于旋律更加自然。其中,第2 小節是整首樂曲的引子部分,由此引出主題;第9-14 小節是第一變奏部分,通過鋼琴演奏可以展現出卓瑪姑娘美麗的樣貌;第15-24 小節是第二變奏,由此整首樂曲開始進入自由、奔放的風格;第25-34 小節是第三變奏,無調性音樂色彩可以描繪出遼闊的草原;第34-38 小節是銜接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39-45 小節是變奏四部分,由此開始旋律重新回到最初;第46-53 小節進入結尾部分,直到樂曲彈奏結束。在曲式結構方面,其創新點在于各個部分的調式。例如,主題部分調式采用的G(宮)和A(商),變奏一為C(宮)、D(商),變奏二為C(宮)和無調性,變奏三為bA(宮),連接部分為F(羽),變奏四為bG(宮),進入尾聲部分之后為E(羽)[4]。
我國鋼琴改編曲善于使用裝飾音,對不同民族樂器的音色進行模仿,這也是鋼琴曲創作具有代表性的手法之一。《在那遙遠的地方》中的裝飾音是在原曲基礎上增加的色彩創作方式。結合原曲想要突出的情感,張朝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裝飾音,如華麗的裝飾音可以起到修飾節奏的效果,或者將地域性民族音樂特色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利用裝飾音模仿民族樂器,使我國傳統的民族曲調與鋼琴特有的演奏風格充分結合。例如,第43 小節將倚音、顫音融合,其中倚音采用五指彈奏,演奏者的手掌向右偏向五指。這樣彈奏的音色不僅十分清晰,還能夠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隨著銜接顫音,演奏者手指快速彈奏,彈奏的力度要保證精準性與一致性。這一小節的裝飾音雖然有所不同,但突出了彈奏協調性[5]。
《在那遙遠的地方》是以王洛賓所創作民歌為主題,對草原上短暫的愛情進行了歌頌。所以,張朝對該音樂形式的創新也借鑒了歌唱氣息,賦予鋼琴曲以獨特性,通過聲音方面的改變突出樂曲風格,這在歌唱藝術領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處理方法。聲音、色彩變化能夠強調情緒與情感,鋼琴改編曲同樣借鑒了聲樂領域的歌唱氣息,如樂句之間的劃分、樂曲中不同樂句呼吸的銜接。在演奏該鋼琴改編曲時,演奏人員右手旋律聲部便是歌唱聲部,各個樂句氣口也可以理解為演唱時歌手的呼吸,無論開始還是結束均要保證輕柔性。
以第3、4 小節為例,在連線前與抬手后的這一部分,演奏者右手八度音采用指尖慢下鍵,仿佛演唱時比較輕柔的呼吸聲,對整段旋律的演奏則要利用一指和五指勾鍵,確保彈奏連貫性,能夠和歌曲充分融合。進入第3 小節第四拍增加了旋律音,使得樂句更具有色彩性。由于該部分并不是與歌詞旋律相互融合,演奏者要將其弱化處理,以此營造整首樂曲的意境。這首鋼琴改編曲在王洛賓所創作歌曲的基礎上,將其作為主線,演奏者左手采用上下行進織體,與原歌曲的歌詞緊密結合,使得彈奏過程中鋼琴曲和歌曲之間相互交融,通過鋼琴這一樂器描繪出草原上美好的愛情。
綜上所述,張朝的鋼琴改編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在原版歌曲的基礎上融入了鋼琴彈奏的技法與獨特藝術性,使鋼琴這一西方樂器和我國傳統民歌充分融合,實現了中西方文化共通。這不僅為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拓寬了渠道,還為人們了解鋼琴改編曲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