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姿 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
眾所周知,鋼琴藝術最早源自國外,之后傳入國內,隨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的大發展,慢慢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鋼琴藝術特征。中國鋼琴藝術民族化是中國鋼琴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鋼琴藝術水平與發展方向和民族化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民族化是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必經之路,所以當務之急便是強化民族意識觀念,加強和國家文化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之后和國內外高校建立合作互助關系,并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提升民族化鋼琴藝術的影響力,讓極具民族化特點的中國鋼琴藝術走向世界。
鋼琴藝術的關鍵便在于演奏,假設將鋼琴作品創作視為一種工程建筑,那么鋼琴演奏便是施工,鋼琴演奏家就充當著施工者的角色。由上可知,鋼琴演奏民族化是鋼琴作品民族化的前提與基礎,鋼琴作品一旦缺少了鋼琴演奏,便只能停留在樂譜上,不能成為真正的音樂。我國首次鋼琴獨奏音樂會在上海舉行,丁善德所演奏的《搖籃曲》和《牧童短笛》等作品都極具民族化特征,并得到了一致好評。現如今,我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之路愈加順暢,在指法安排、裝飾音、音色、踏板使用方面都十分考究,譬如鋼琴音色大都模仿琵琶和竹笛及古琴,將古典樂器和鋼琴藝術相融合,這些都讓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程度變得更深[1]。
鋼琴藝術以鋼琴曲創作為基礎,中國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先決條件便是鋼琴作曲創作的民族化,我們如果將鋼琴曲創作者看作設計師,那么鋼琴曲創作的過程便是設計的過程,鋼琴曲譜便是設計圖。由此可知,鋼琴藝術的靈魂便是鋼琴曲創作民族化。近年來,中國鋼琴曲創作愈加民族化,不僅體現了民族思想和民族主題及民族精神,還體現出一定的民族風情、民族風格,其中以《黃河》鋼琴協奏曲最具代表性。《黃河》鋼琴協奏曲通過鋼琴曲創作、鋼琴演奏等,全面展現了中華母親河的偉大形象,并歌頌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氣魄,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認可和贊美。
鋼琴教學不但是鋼琴演奏的前提,同時也是鋼琴創作的關鍵所在。鋼琴教學民族化可為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保駕護航。鋼琴教學民族化的整個過程主要從教學思想民族化、教學內容民族化、教學方法民族化三個方面去操作。
首先,教學思想民族化。鋼琴教師要在鋼琴教學思想中堅持民族化理念和思維,將民族化元素貫穿于整個鋼琴教學始末,從而實現中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讓鋼琴藝術能夠展現出別樣風采。無論哪個國家和地區的鋼琴藝術,其靈魂都在于民族化,譬如莫扎特鋼琴曲和肖邦鋼琴曲中就分別含有奧地利文化精神和德意志文化精神[2]。
其次,教學內容民族化。教學內容民族化是鋼琴教學民族化的載體,無論教學素材,抑或是教學內容,都要體現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特點,譬如《鋼琴學指南》和《鋼琴考級與鋼琴教學》及《鋼琴表演藝術》等課本中,不乏民族特色的內容。
最后,教學方法民族化。所謂教學方法民族化,指的就是通過靈活使用優秀的教學方法,為鋼琴藝術民族化的發展奠定基礎、提供保障。譬如《二泉映月》鋼琴曲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演奏中奏出二胡拉奏的氣息感和過程感及虛實感,課前要讓學生接觸二胡、了解二胡,甚至是演奏二胡,這樣他們才能在鋼琴演奏中拿捏好節奏。
跨國界和跨地域及跨文化的藝術比賽中,我們應支持鋼琴藝術工作者精選極具民族特性的鋼琴作品去參賽,之后在此基礎上向世界展現出極具中華民族內涵的鋼琴藝術,樹立民族自信,繼而不斷提高中國鋼琴作品的影響力,使其得到各國人民的認可。鋼琴藝術工作者可通過參加比賽、藝術節等各式各樣的鋼琴藝術活動,在對外交流中完美展現蘊含中國文化價值觀的鋼琴藝術作品,并在活動中和各國鋼琴家交流經驗,在不斷的交流互動中查漏補缺,在鋼琴演奏和交流中淋漓盡致地展現我們的文化特色[3]。
經濟全球化時代已然到來,世界各行業交流的機會顯著增多,在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下,中國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方音樂藝術影響,而鋼琴音樂藝術形式是西方音樂的重要代表,與中國傳統音樂有較大區別。若想讓具備民族特性的鋼琴藝術走出去,那么,我們一定要和國內外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且還要定期開展專業性和學術類的鋼琴藝術交流活動,要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各大高校的教育功能、教育優勢,在交流中夯實受眾基礎,并讓更多的專家和學者去了解中國鋼琴藝術,喜歡上中國鋼琴藝術。在與各大高校合作時,我們要秉承“互利互惠”的基本原則,積極借鑒國外優秀的鋼琴作品創作經驗,同時還要大力推廣中國鋼琴藝術中的民族特色;在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中需要深度挖掘中華民族文化資源,從而真正地讓中國鋼琴文化“走出去”。
民族化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是對中華民族特有思想感情的一種極力詮釋與表達,同時也是賦予文藝作品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一個過程。鋼琴藝術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和其他藝術一樣,唯有創新才能實現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中國鋼琴藝術民族化創新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體現民族精神。
第二,要注重民族情感傳遞。
第三,要體現各民族生活習慣和民族藝術個性。
情感是人類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頗為獨特,審美活動之所以和道德意識有別,關鍵在于審美活動偏向于審美體驗和審美傳達。鋼琴藝術民族化創作中,我們需要融入獨特的手法和創作形式,之后在此基礎上融入各民族人民的真摯情感。民族特色鋼琴作品要展現出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善良友愛的特質,并且要完美彰顯本民族生活習俗及藝術個性等。比如,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既有傣族,又有苗族和侗族,每個民族的人民,其生活習俗和勞動方式及藝術審美等存在差異,當我們在用鋼琴去表現民族特性時,作品中的民族個性要詮釋到位。
我們要利用各個媒介的跨越性、大眾性、親和性等優勢去拓寬傳播渠道。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新媒介出現,這對中外鋼琴藝術交流、傳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在網絡上推廣鋼琴藝術,人們不需要實地到訪就可以在線上了解各國家、各地區的鋼琴文化,并且還可以相互討論和交流。因為網絡信息傳播具有及時性和便捷性特點,這便讓我國鋼琴文化可以實現跨地域傳播,同時吸納國外各地鋼琴藝術的精華,將本國極具民族特性的鋼琴藝術引入其他地區和國家。網絡的大眾化特點、親和性特點尤為明顯,這些特點的存在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學習鋼琴和進行鋼琴藝術交流不再僅限于鋼琴藝術家,只要是對鋼琴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在網上學習。
處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將優秀的民族鋼琴作品上傳到網絡上,可以是文本的形式,也可以是音頻的形式,還可以是視頻的形式,要最大限度借助各大網絡媒介的便捷性特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另外,還可組織遠程教學活動,招收優秀教師,繼而科學安排課程,將極具中華民族特性的鋼琴藝術推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鋼琴文化傳播工作做得盡善盡美。
歸結來講,在響應發揚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號召下,創作基于民族特性的鋼琴作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中國鋼琴藝術的必經之路。現如今,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各個國家的音樂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藝術價值,也都顯現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情感。各民族都需要將本民族精神長久延續下去,創設極具本民族特性的鋼琴文化,用鋼琴藝術去傳遞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民族的生存之本就是發展民族文化,中國鋼琴藝術亦要走民族化發展之路,要保持平等、尊重、理解的良好態度,認真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互幫互助的基礎上為世界鋼琴藝術的發展增光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