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梅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史各莊鎮秦各莊中心校,河北 廊坊 065800)
古詩文歷史底蘊豐厚,是每個中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古詩文不僅文字優美、朗朗上口,還是中國兒童語言、語感啟蒙的重要橋梁,它呈現的景象、背后典故等,都以正面和積極的姿態對兒童成長起到塑造作用。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各種快餐文化充斥在人們周圍,學生自然也成為快餐文化的主力群體。充分利用好古詩文素材,通過科學合理的古詩文教學,將學生的目光吸引到優秀傳統文化上,成為小學語文教師肩上的重要任務。
學齡前兒童通常都能背誦幾首簡單且廣為流傳的詩歌,如《春曉》《詠鵝》等。在此基礎上,小學生在上學后接觸古詩文教學才不會覺得艱澀,反而有種親切感。同時,古詩文的格式要求嚴格,對仗、押韻等都是古詩文的重要特點,而這些特點決定了古詩文是很好的語言啟蒙素材。朗朗上口的文字和韻律,讓小學生背誦起來相對輕松愉悅,即使不理解含義,學生也愿意念誦古詩文,通過反復念誦、背誦,學生的語感得到了鍛煉。所以說,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是鍛煉學生語感的重要素材。
審美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古詩文因為受字數的限制,語言要求高度的簡潔、精煉和準確,學生無法像看白話文一樣快速理解全部的含義。但是,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難易程度會根據學生的年齡做出相應的調整,不同階段的古詩文是適應不同年齡學生學習的。正因為小學語文中古詩文難易程度適中,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字面意思了解古詩文的內容,但又無法像理解白話文那樣簡單徹底,這使得學生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構造相關的古詩文圖景,將語言簡練的古詩文進行拓展,最后形成完整的畫面。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領悟古詩文的整體意思,而這個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想象力的過程。
古詩文語言表述方式與現代人的表述方式具有較大的差別,但是在語法結構上依舊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雖然學生在理解古詩文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分析后準確理解,他們也能感受到古詩文的魅力。如在古詩文中,作者經常會使用擬人、比喻、夸張、渲染等手法描述事物或場景,教師將這些手法配上精煉的文字,就可以成為非常適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素材。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這樣大氣夸張的描述讓學生的思維和心胸都變得開闊了,也解放了對學生創新方面的束縛,讓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
古詩文是聲律啟蒙和語感培養的重要素材。在學前教育階段,家長和教師都會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文,但考慮到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往往只是讓他們機械地背誦,并不附加其他解釋。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低年級,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知識點,古詩文背誦也成為考核學生是否掌握這一知識的重要考量標準。這種過程相對枯燥,記憶過于單調,很容易影響學生古詩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為了背誦而背誦。
古詩文教學的基本元素是古代漢語、古代文化。由于古今表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日常文字的表述習慣使教師很容易將講授現代文的方法用于教授古詩文,導致學生體會不到古詩文的文字優美、意境深遠。古詩文看起來字詞比現代文少很多,可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首古詩文的內涵,教師需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一旦準備工作沒做到位,將會導致古詩文應有的魅力很難被展現出來。不僅如此,古詩文準備的度也很難把握,知識拓展得過寬,學生掌握吸收不了;拓展得太少,學生則難以全面理解古詩文。在重重障礙下,小學古詩文教學會不自覺地偏向重視知識點掌握,忽視了學生對古詩文的整體理解和感悟。
許多家長和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古詩文的重要性,對古詩文的作用還停留在語感鍛煉的基礎上,潛意識里覺得古詩文距離學生太遙遠,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過多的教授對學生的學習或成長并沒有太大幫助,或者覺得系統的古詩文學習是高年級的事情,低年級還是以簡單背誦和學習字詞為主等。這樣的認識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導致他們認為古詩文的學習主要是背誦和認識字詞,完成這兩大塊任務,古詩文學習就完成了。由此可知,家長和教師不重視古詩文教學,學生也不會重視。
在現代文語文教學中,白話文的形式方便理解,也容易教授給學生,學生很快就能掌握新知識。雖然小學生學習的古詩文通常不會很長,也不會很深奧,但比起白話文的文章,古詩文在理解上還是存在更多障礙。教師必須將整首詩理解得很透徹,了解清楚詩人的歷史背景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解,讓學生聽得明白又理解透徹。更重要的是,教師自己要熱愛古詩文,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才能夠品味出古詩文的魅力。教師對古詩文喜愛的情感,會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學生受到教師的影響,自然也會重視并努力感知古詩文的魅力。例如在學習《涼州詞》這一課時,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反復讀,達到三個要求:1、讀準字音,讀得流暢順口;2、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律;3、想象畫面,讀出古詩的意境。三個要求層次遞進,意在不斷提高。使學生讀出這“酒”里面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懷;梳理邊塞詩寄寓的情感,總結學習方法;詩文結合,練習寫話,設身處地體驗作者感情。想象出征前軍營中酒宴的盛大場面,以“將軍,今夜讓我們開懷暢飲罷”為開頭,發揮想象寫幾句將士們在酒宴上互相勸酒,互訴衷腸的話。
古詩文非常優美,經典的古詩文都能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因此,在教授古詩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好的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力求將每一首古詩文的教育功能和熏陶作用發揮到最大。
如在教學《小池》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看看荷塘的圖片,然后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字詞的含義,如“惜”“晴柔”等,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情景?里面都有哪些景物?而這樣的情景又是哪個季節的?”接著,教師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泉眼”,泉水又是怎樣流動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討論“小荷才露尖尖角”是荷葉還是荷花?為什么?如果是荷葉,是圖片中的哪種荷葉?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助于學生在討論中不知不覺地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印象。
古詩文與現實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古詩文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拉近學生與古詩文的距離,便于他們理解,為今后的模仿寫作打下基礎。
如在教學《詠柳》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想象春風拂過河邊的一棵棵柳樹時,柳枝飄飄的形態。然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柳條,讓學生觀察柳枝、柳葉的實物形態,對“綠絲絳”形象化;再用剪刀將綠色的紙張剪成細細的柳葉,將“二月春風似剪刀”形象化,告訴他們古詩歌其實與生活密切相關,讓他們能夠發現生活的美。在詩歌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春天來臨時的景象,并嘗試用比喻的方式進行描述。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古詩文的距離,還讓學生體會到了古詩文的美,并學習了語言美的表達。
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不是全部的內容,想要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為今后更加深奧的古詩詞及文言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家長需要積極的配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具有延伸性的古詩文閱讀,豐富學生古詩文的閱讀量。另外,學校可以舉辦一些猜詩歌的活動及對詩歌句子之類的比賽,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知識,調動學生古詩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目前教師一直苦惱自己的古詩課堂總是拘泥于落實以上四個內容,導致教學總是游離于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之外,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古詩詞的教學進行創新:孔子教育學生的話:“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小學古詩教學設計的目標只是定在以上四大內容,因此連基本的詩意的理解都不能很有效地落實;而創新的教學設計定位為培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她的課堂自然就能達到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這樣中等的目標了。
“學而不思則罔?!笨鬃舆@句指導求學、讀書的名句同樣適用于一個老師的教學研究。古詩詞教學,也要如這節課一樣,具有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增大課堂容量,有效的40 鐘,設想突破傳統一節課一古詩的教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激發點燃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從而打造深度學習。
小學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通過古詩文的教學,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提高他們的審美品位,為他們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