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艷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東風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1)
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基礎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存在自制力差的問題,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氛圍十分枯燥,這一系列問題都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產生了阻礙,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情境教學法由此而生。情境教學法能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缺陷,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內容,身臨其境的感受情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擁有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情境主要是指人們利用語言、物體或其他工具制造出與生活實際環境相近的情境,在情境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主動地融入到學習環境中,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強教學質量,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更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設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體現現代教學的核心思想。
在感知方面,小學生心理年齡的特征會展現出較強的求知欲望,在感知上更依賴于直接形象的物體。在理解能力方面,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抽象化的概念和知識,只能通過直觀引導。吸收鞏固知識時,學生也不能靈活遷移知識,運用舉一反三等能力將知識內化。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采取情境教學法能彌補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缺陷,也符合學生學習特點,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例如,在學習風景文時,教師以景生情讓學生先理解風景內容,之后拓展到詩句,這也能讓學生體會風景的美好,使學生擁有發現美的眼睛。
教學活動中適當、科學的采取情景教學法,加入角色扮演等活動,開創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能活躍課堂氛圍,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更好地吸收語文知識。
情景教學法最主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激發個人情感,感受人物思想品質。學生在課堂中參與互動,以朗讀、辯論和比賽等多種形式,融合語言與動作表演闡述個人觀念,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使學生獲得綜合素質的提高。
由于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不夠集中,難以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積極引導,但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深遠,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只采取填鴨式手段,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難以對知識內化和吸收,甚至不能理解課本中的情感和意境,教師在授課前需要細致分析課上的問題的不足,并著重改進個人觀念。
小學傳統語文課堂許多知識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因此,注意時間不長,經常會出現注意遷移的情況,導致教師在與學生互動或提出某類問題時,學生不會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甚至可能會出現學不懂、聽不懂,一問三不知的問題,致使課堂的氛圍死板,學生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都不會感覺到自由、愉悅,長此以往,學生會抵觸語文學習,降低學習效率,無法保證教學質量。
學生啟蒙教育中最為主要的是開展語文教育,但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依賴于語文課堂,學生如果在課堂中無法有效接觸語文知識,吸收知識,不能完全提高個人的智力、能力水平會導致學生人生觀念、價值觀念以及世界觀念得不到有效、正確的引導,這阻礙學生后續發展,因此,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教師必須著力于學生心智發展,讓學生獲得思維能力的提高,展現語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國教育模式、教學手段不斷更新迭代,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傳統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后續發展,更不符合時代發展根本要求。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有很大不同,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也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與此同時幫助教師構建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情境創設要以學生實際經歷為主,所謂經歷就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生活化場景,與課文內容相互融合,并運用生動、直觀、形象的語言描述所見所感,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意識,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豐富的生活經歷進行知識構建,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中所提出的重點內容。例如,在學習《秋天的圖畫》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回憶秋天所見的風景,有的學生能想象到落葉的場景,有的學生也能想象到秋收的場景。學生通過想象提高探究知識的欲望,接下來,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的閱讀和學習,比如“秋天的風景到底如何?能否用一個詞來說說?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描寫秋天的?”當了解文中所描繪的風景后,教師可以這樣問學生“你更愿意在秋天去哪些地方旅游呢?”并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由此引發學生對風景的向往,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更深刻的體會課文主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心的發展階段,為了使學生能熱愛語文,教師在課上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聽故事、講故事,通過課本中的內容展現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使課內知識故事化,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真正融入的課堂當中。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改編的故事,缺乏故事中必要的沖突性。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基于學生興趣愛好,激發學生思維,通過選取合理故事進行創編,使學生自動自發地進行探索[2]。例如,在學習《七律長征》這首詩時,教師可以以毛澤東的真實事跡出發,通過講述毛澤東事跡引入古詩的學習,比如《七律長征》中所提出的各項風景以及長征中所發生的各類感人故事。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思考問題,使學生產生愛國之情,能勇于面對困難,比如“作者通過這首詩描寫了長征途上的風光,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你們能讀出來嗎?”通過這種內容上的介紹讓學生產生好奇心,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讓語文課堂更具有趣味性。
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能通過記筆記跟上教師思路,在很短的時間內接觸知識。由于學生理解能力較差,極其容易被課堂外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學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成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選一選課本中的人物進行表演活動,指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本知識,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活動,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朗讀中集中注意力,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和人格魅力,學生也能從人物的角度理解故事發展的脈絡,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除此以外,教師也要運用科學的引導使學生學會合作,尊重他人,通過相互學習實現共同提升,引導學生掌握合作的技巧。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教師選取不同的人物,例如鄉親們、英雄雨來,通過朗讀最后一個小節,讓學生感受鄉親們對雨來的贊美之情,也能體會雨來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受小英雄雨來的機智勇敢,雖然學生沒有經歷過真實歷史事件,也無法面對當時的社會情況,感受歷史背景,但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本創編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加深印象,深刻體會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也更容易被小英雄雨來的事跡所激勵。
教師如果只以黑板和粉筆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無法將學生帶入課文內容中,導致學生認為語文的學習枯燥、乏味,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創設真實環境,多媒體能將圖片、視頻、音頻相互融合,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為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也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使學生更愿意接觸語文內容[3]。在學習寓言兩則中的《亡羊補牢》這節課時,教師以多媒體為學生先播放動畫,讓學生通過動畫體會課文中講述的主要內容,也能以動畫為基礎,為學生展現細節,從而更好地展現寓言故事中蘊含的人生道理。另外,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時,教師也可以以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展示父與子之間相處的畫面,讓學生體會父愛與母愛的不同,真正讓學生理解“父愛如山”這個詞語,通過這些溫馨的場景以及課內知識展現出的反差,讓學生擁有感恩之情,從而提高教學成果。
小學生雖然處于發展階段,但思維水平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小學語文課堂活動中,學生對事物的感知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實現的,因此,教師要在活動中結合實際的教學工具,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合理采取實物演示的方法。例如,在學習《斗笠》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真正的斗笠放在課堂中,讓學生真正感知事物,借助這種方式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參與課堂活動中,了解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并將其應用在寫作當中。
以問題為情境切入點,讓學生擁有自主探究性,也能體現出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潛能,讓學生深入探索語文課文背后的內容,這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觀念,而且學生在探索中也能實現知識的遷移。教師借助連續性提問,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融入問題情境,在探索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在問題情境中將問題與知識充分融合,開展語文學習。針對學生認知特點,教師在創設問題時也要由簡到難、由淺入深,更好的發揮問題的作用[4]。另外,在創設針對性問題時,教學內容要與學生認知情況充分結合,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探索,并進行科學的小組探究,以此為后續教學提供動力。例如,在學習《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時,教師要以教學主題為輔助提問“巨人前后的態度發生了幾次轉變?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感上的變化?”以此讓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在學生對課文有一定的感悟后,再次提問“如果你是當時的巨人,你看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體會到春天后你又會怎樣做呢?是否還會拒絕分享呢?”引導學生發表個人觀點,在感知中深刻體會“分享”的樂趣。通過這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中,發展學生思維意識,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實效性,在潛移默化中彰顯語言的魅力。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式,學生在良好、自由、寬松的環境中能拉近與語言文字的距離,更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個人感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成果質量。在創設情境時,也需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性格特點,并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知識。盡管情境教學活動中仍舊存在部分問題,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探討與研究,一定能完善情境教學法,解決各類問題,強化教學情境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