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 王朝暉 張凈 蔡思琪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留下了眾多的實踐經驗與文化瑰寶,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黨的十八大明確“建設文化強國”,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1]。
習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高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在全社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離不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這個平臺[2]。
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是黨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教育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
高校堅持用傳統優秀文化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引導大學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哲學、教育、經濟、史學、文學、藝術等,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風貌和氣質。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仁愛之心;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有扶正揚善的傳統美德,有扶危濟困的互幫互助,有“革故鼎新,因勢而變”的創新精神,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等等[4],這些傳統優秀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提供有效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大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構建卓越校園文化環境[1]。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是00 后,部分學生理想信念不牢固,功利主義、拜金主義還存在,社會使命感、責任感還不強,敬業精神、艱苦奮斗精神還缺失,這些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修正和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愛國主義、敬業精神、團結友愛、務實進取、艱苦奮斗價值觀念,將這些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潛移默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對大學生樹立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敬業精神、社會擔當精神、進取精神、塑造健全人格都有積極作用[5]。
其一當前高校非常注重學科建設、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招生就業等工作,部分高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育人功效重視度不夠,沒有統籌文化育人工作,在經費和師資配備也存在不夠,沒有根據學校實際將文化育人融入到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上。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完全融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由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由思政教師進行授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公共課部負責,由文學教師進行授課。兩者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和溝通,授課教師只負責完成授課任務,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況沒有進行有效溝通,對學生學習效果也未進行有效了解。
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不完全成熟,多元文化對大學生有不同程度沖擊,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在部分大學生存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高。受互聯網影響,有些大學生沉迷于手機,對網上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有時不能正確辨別真、善、美和假、丑、惡,以致造成思想認識上出現偏差。有些大學生沉溺于網路平臺的娛樂、游戲,對政治思想學習和專業學習不重視,更談不上主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閱讀傳統文化的經典書籍較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精髓就更少。
高校輔導員大多不是學習政治思想教育專業,自身知識水平有待提高,對自身工作職責不清晰,認為主要是管理學生,主要做好學生工作,學生不出問題就可以。輔導員除了管理學生外,還有學生資助、學生檔案、組織學生活動等工作,工作量比較大,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也沒有精力做細致工作。專業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教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講授,沒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在教學中,課程思政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思想課教師和公共課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上教學方法單一,出現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現象,師生互動性不強,教學針對性不強,啟發性不強,難以達到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3],課程設置方面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在教學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運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師生、生生互動,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線上線下教學,進一步拓展課堂,課前學生預習網上課程資源,課后學生撰寫學習心得,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適時布置思考問題,如“常德革命偉人的紅色故事”、“常德紅色基地的歷史淵源”和“常德本土歷史文化”等[4]。教師在教學中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6],探索兩者融合教學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有效性。
專業課之所以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是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重要課程,因此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高校也應該努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其中。兩者融入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根本遵循。實施中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憲法法治、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科學創新和勞動教育等6 大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結合“第二課堂”、勞動教育,融入1+X 證書,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助力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經常開展文化活動能提升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和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能凸顯育人功能[8]。校園文化活動能有效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高校校園有效載體,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常德高校圍繞中華傳統節日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了解傳統節日來歷、風俗習慣形成過程等,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給烈士公墓掃墓學習先烈犧牲精神,勞動節可以舉辦悟勞動真諦,展青年風采——學生勞動成果作品展”主題活動,讓勞動最美的精神入腦入心,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在勞動中創造幸福感,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在勞動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黨節舉辦“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系列活動,增強大學生使命感、責任感。教師節可以舉辦“老師,節日快樂”系列活動,表達對老師的培養教育之恩。國慶節舉辦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7]。重陽節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開展志愿者活動,培養“尊老愛幼”傳統美德,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德。
高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采取舉辦本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增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校內開展朗誦、演唱、戲曲、話劇、音樂等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動,不斷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新時代社會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傳播快、覆蓋面廣等特點,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主要方式之,新媒體成為大學生信息和交流主要平臺[8]。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與新媒體融合,能起到很好效果。
首先要設置好文化品牌欄目,宣傳形式要多樣化,要圖文并茂和視頻,傳統文化要通俗易懂,大學生要容易學習,傳統文化要生動化,大學生要喜歡。其次新媒體起到橋梁作用,不僅是大學生自己學習,還要師生互動,教師通過微信、QQ、網站在網上和學生交流,起到答疑解惑和引導的作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文化建設目的。高校還可通過校內宣傳陣地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宣傳板、LED 顯示屏、教室、宿舍結合學院實際進行宣傳,融入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境里,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效果。學院要對校園文化景觀建設做規劃,設計中凸顯地方文化、革命文化、歷史傳統文化。
新時代高校應積極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在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索中大膽創新,逐步拉近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距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之光”照耀著當代大學生的前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