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瑞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課程的實效性是用于檢驗標準化課程的有效性的關鍵。依據相關部門頒發的文件,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是指受教育者對課程所傳遞知識的三個目標的完成:一是了解;二是信賴;三是踐行”。
1.了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盡管高校學生有著很強的領悟才能和學習根底,但他們依然十分盼望輕松新奇的教學辦法,他們的這種需要應該取得老師的支持。因此,在思政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大學生是否了解相干內容是取得此課程實效性的第一步。
2.信賴
高校展開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目標,不只要求大學生可以了解相干內容,還要求他們能夠精確的理解和信賴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可行性。如此才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效率。
3.踐行
實踐是認識的歸宿,學習理論是為了更好地實踐。國家培育大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引導他們了解科學知識與技術,指導他們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從而為國家的發展效力。因此,要想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效率還必須把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實效性認為課程的理論內容必需內化為大學生的品德素質和實踐才能。”[1]此外老師、教學方式和教學實踐等要素也會對實效性有所影響。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最終用于指導實際是提高大學思政理論課實效性的關鍵要素。因此,優異的老師、施行有效的教學辦法和內容廣泛的教學活動三者聚焦合力有利于提高思政理論課程的實效性。最后,社會環境等要素對實效性的影響較大。眾所周知,意識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因為思維是一種意識,所以必有其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并且它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上呈現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但這些思想中也夾雜著一些消極的思想,如崇尚金錢,注重享樂和網絡暴力等等。在這些消極思想的沖擊下學生能否合理抉擇是評估思政理論課程的實效性的重要指標。
迄今為止,大學的思政理論課在某些方面的確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做的仍然有所不足,其中主要有部分學校的高層不重視思政理論教育,缺乏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校氛圍,教學教材太過理論化,此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還有部分大學老師缺乏熟練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些都是大學思想政治課程實效性不高的表現。
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是一個必修課程,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中是一個有關于高校畢業生有怎樣的品質和道德的問題。對于學校來說,讓學生學習自己的專業性課程可能比思政課程更為重要。因為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和社會需求等狀況,人們更重視專業能力的提高,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素質,才可以順應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如若學校只重視高校生的專業能力而忽視了其品德修養,則不利于高校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高校應當給其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政教育環境,如此方可促進其學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1.教學教材太過理論化,導致受教育者缺乏學習興趣
對于高校生來說,大學是他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如果這一階段的學習課程太過于理論化,就無法激起大學生的學習趣味,如果大學生學習不踴躍積極,就不能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學習中比較純文本內容學習、圖文內容學習和動手能力學習,其中動手實踐效果是最好的。因此,大學思政課程理論性太強會致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使得此課程的實效性很難得到提高。
2.受教育者的個性特征影響著教學的實效性
“近年來進入大學的青年學生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如強烈的自我意識,獨自參與和追求獨立,容易吸收和接受新的社會思想和觀念,對計算機和網絡的高度使用和依賴;重視職業規劃和學習功利性強等特征。”[2]大學生的這些個性特色給思政理論課的順利進行帶來了一些困難;第一,由于學習側重于職業生涯的規劃和發展,他們往往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視作無用的東西,沒有學習就開始感到厭煩。我們經常聽到大學生抱怨,他們認為這些課程對他們找工作沒有幫助,學習這些簡直是在浪費時間。第二,他們對思政理論課學習有傳統的刻板印象,課程還沒開始被理解,就被判定為過時了。第三,90 后在接受新事物方面也給教育者帶來了挑戰,因為教師大部分是70 后,他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新事物和新觀念的敏感度較低,對新事物和新觀念的容忍度也比較低,并且他們在使用電腦和互聯網方面很弱。然而90 后的大學生可以更快地接受和認識新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因為當代大學生可以很熟練地使用網絡來查閱和了解相關信息,甚至可以說互聯網給了他們說話的權利,給了他們飛翔的翅膀。
1.單一的教學方法
“高校傳統的思政理論課程教學模式是幾只教學用筆,一塊黑板或是一個多媒體展示,這就構成了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全部條件。”[3]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時代的發展相悖,使得大學生上課毫無興趣,他們的思維活躍,知識面很廣,或多或少地反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出勤率低,抬頭率低等現象。
2.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出現了一些弊病:一是老師在上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這會導致學生對老師教的知識從不置疑,此種教學方式很難達到教學目的;二是教學內容大多來自于教材,缺少趣味。在此種模式之下,思政理論課就成為了教師對課本照本宣科式的闡述,因為隨著生活實際的變化而出現的新內容很難在教學中體現出來。三是教學過程的標準化。“教師教學以學生通過考試為目標,此過程過于機械,難以提高思政理論課程的實效性”。
依據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升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1.改善教學環境,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
環境氛圍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學校整體環境,二是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氛圍,三是師生關系[4]。要確保大學思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則必須確保大學思政課堂教學三個環節的協調一致。采取傳統的教學環境,學校對學生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單邊和強制性的,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學校強制,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再加上傳統式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溝通,使得高校思政教學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新時期的教學環境下,要改變過去的情況和形勢,為學生營造寬松平等的氛圍。首先,高校要努力加強其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可以受到思政文化的影響;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師生角色互換,平等相處;最后,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之間溝通,如此才能逐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而為學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學觀念,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事實上,大學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學生和社會,高校生通過學習思政理論,可以讓其更了解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形勢的發展,使其進入社會后為我國的建設而添磚添瓦”[5]。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校更關注學生取得的成就,成就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專業課程和技能培訓,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相對落后,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不容樂觀。因此,學校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手段。當然,觀念的轉變應該從學校開始,涉及到每個部門和個人。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改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困境。
1.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藝術性
許多高校在思政理論課程教學中主要采取課堂教學,期末考試等方式來完成課程任務,這種學習與考核方式往往因為流于形式而達不到預期效果。我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盡量改變這種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勇敢積極的在課上發言,讓他們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講出來,而不是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其次,對于學生的一些不恰當的觀點,教師應該及時的加以糾正。再次,教師應該多找一些時政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要以教材為基調,不能脫離教材;最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就業,生活,心理等問題,使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
2.創新教學形式,加大實踐活動環節
目前,我國許多大學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仍采取課堂教學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雖然理論性很強,但難以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效果。所以我認為高校應該在假期組織學生參加夏令營活動,到紅色革命圣地去實地感受一下思政教育的氛圍。也可以在社區進行實踐,但事后要做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雖然許多高校也有類似活動,但局限于與政治相關的專業,其他專業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研究仍局限于教室之內。因此,我認為高校應該創新教學形式,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實踐活動的環節,并建立多元的學分評價體系,如此方可提高高校思政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為了培育適合我國當代建設所需的人才,高校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努力增強思政教育中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相關知識,從而達到自己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