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宜清
(安徽省霍邱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安徽 霍邱 237400)
前言:隨著現階段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隨之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飲食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斷地增加。水產品也開始成為當下社會的主流消費選擇。對于水產品質量和數量方面的問題也開始被社會各界民眾所關注,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具有極大的實用價值,正在逐漸替代傳統的水產養殖技術。
生態養殖指的是通過人工模擬的方式將水產品生存的自然環境進行復制,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水產品的養殖中進行應用,結合使用無公害養殖的方法降低水產品的病害概率,提高水產品的質量,使水產品可以成為綠色健康的食品。在水產品養殖中使用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可以整體提升水產品市場的水平。
現階段生態養殖技術已經成為水產養殖中較為主流的發展趨勢,養殖人員通過使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替代傳統人工水產養殖以及管理的方法,全方位分析水產品的生存特性以及養殖區域周圍環境的情況,最大程度模擬出水產品的最佳生存環境,以此來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進而提高水產養殖行業的經濟效益。在水產養殖中合理的使用生態養殖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水產養殖技術中的問題,使水產養殖的規模得以擴大的基礎上,提高水產品的質量以及水產品結構的多樣化,降低水產品由于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程度的提高水產養殖行業的經濟效益以及養殖效率。從根本上來說,生態養殖技術是一種新型的、高效的、綠色環保、低污染以及低消耗的養殖方式[1]。
在水產品養殖中應用生態養殖技術時,首先需要對養殖人員的綜合素養進行提高。現階段大部分的水產養殖人員并沒有深入了解水產品的各種特性,養殖人員對水產品的了解只流于表面。基于此,為了更好的保障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品養殖中的有效實行,需要相關人員加強對養殖人員進行生態養殖技術的相關培訓力度,使養殖人員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態養殖技術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全方位了解和認識水產品養殖。其次相關人員還需要幫助養殖人員解決生態養殖技術中存在的問題,由于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品養殖中的應用需要引進大量的先進科學技術,以此提高養殖人員的水產品養殖經濟效益,但是在實際水產品養殖過程中,部分養殖人員的不標準操作可能會導致生態養殖技術在應用階段出現一定的問題,而由于養殖人員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足且自身對于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的能力不足,導致養殖人員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十分粗糙,不能達到生態養殖技術的各項要求,所以需要安排相關的生態養殖專業技術人員去解決出現的問題,降低生態養殖技術中不良因素對養殖效果以及養殖人員經濟利益造成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生態養殖技術的科學技術水平。最后對于開展生態養殖技術的養殖人員,相關人員還需要幫助養殖人員完善日常的養殖管理工作,生態養殖技術的日常管理要求較傳統人工養殖技術的管理要求存在較大差異且要求更高,所以,需要相關人員不斷創新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品養殖中的應用模式,保證生態養殖技術的先進程度,并將具體的創新形式在實際水產品的養殖中進行拓展落實[2]。
水產品養殖人員不管是使用生態養殖技術還是傳統人工養殖技術,選擇合適的水產品養殖品種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問題,是需要養殖人員首先進行考慮的,選擇合適的水產品養殖品種可以有效提高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而在采取生態養殖技術進行水產品養殖中更是如此,養殖人員和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充分對養殖區域周圍的生態環境、水文環境、地理環境以及自然氣候條件等情況進行分析,之后根據各種水產品的特點、經濟效益、抗病害能力以及環境的適應度等情況,選擇出最佳的水產品養殖品種,盡量達到因地制宜的養殖效果。選擇合適的水產品養殖種類和品種可以有效提高水產品養殖的成活率,降低水產品養殖過程中的風險,提高水產品養殖的經濟效益。此外,養殖人員和相關技術人員還需要根據選擇出的最佳水產品養殖品種的特性以及生長環境等信息,將養殖區域構建成層次分明,更適合水產品養殖的環境,使養殖區域內部可以形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
為了保障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品養殖中應用的養殖質量和經濟效益,養殖人員應將水產品的養殖區域構建成最適宜水產品生長的環境。生態養殖技術對養殖區域的水體環境要求比傳統人工養殖的水體環境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更加嚴格的控制養殖區域的環境,防止出現水體水質不達標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發生。舉例而言,采取生態養殖技術的養殖區域水體水質以及生態環境都需要達到一定的要求,養殖區域附近不能有存在污染的水源以及會對水體環境造成污染的工廠,在選擇養殖地點時,還需要綜合考慮水產品的銷售和運輸,盡量選擇交通便利的地點,在降低水產品銷售和運輸成本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保障水產品的新鮮程度。在選擇好養殖區域時,養殖人員需要最大程度的模擬自然水體環境,并以此作為養殖區域水體環境的優化標準進行優化,并對養殖區域的環境進行實時的監測,定期對養殖區域進行清理以及檢測分析養殖區域的水體水質,詳細記錄下養殖區域的環境信息以及水體水質信息數據,通過這種方式來避免養殖區域水體水質出現的嚴重污染問題,保障水產品養殖的質量和經濟效益。
在水產品養殖應用生態養殖技術的階段,相關技術人員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養殖區域的生態系統、自然氣候、水體環境溫度、水質環境以及水產品的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方便對養殖區域出現的隱患以及問題進行技術的處理。例如對養殖區域的水體調控以及飼料管理等工作進行嚴格地把控,提高此類工作的工作質量,并通過對養殖區域水體環境的實時監測,及時針對養殖區域出現的異常情況進行調整,確保養殖區域的水質以及自然環境符合規定標準。在夏季溫度較高以及冬季溫度較低時,還需要通過先進的科學設備對養殖區域的水溫進行合理的調控,確保水溫滿足水產品的生存需求。對于飼料投放階段,養殖人員應根據養殖水產品種類的不同生長狀態,科學合理的配置投放飼料的類型和數量,確保養殖階段水產品生長所需營養結構的合理程度。并且,選擇的飼料應符合生態養殖的理念,即不使用含有激素以及抗生素類藥物的飼料,防止形成對養殖區域水體環境以及水產品質量的不良影響。
在水產品的養殖階段,水產品的質量以及效益會受到水產品疾病因素造成的影響,所以需要養殖人員重視對疾病方面的管控,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提高對水產品疾病危害的防治水平。對于生態養殖技術而言,水產品疾病的防治措施應盡量不使用藥物,防止藥物對水產品質量以及養殖區域周圍環境產生的污染。在生態養殖技術中一般采取多種類水產品混合養殖的方式,以便養殖區域的生態系統以及食物鏈可以更加的完善,促使其中生物可以共同生長,這種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水產品疾病的發生概率。并且,生態養殖技術可以根據養殖區域的實際環境以及養殖情況,進行科學的水產品種類混合養殖比例,避免了水產品種類比例失衡造成的各種損失。
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品養殖的未來發展中必然是以綠色生態以及優質健康的理念作為發展導向,并深度貫徹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在生態養殖技術使用管理中,不能過于強調擴大水產品養殖的規模,還應將水產品的質量管理等相關工作進行重視,以此達到水產品養殖的最大化經濟效益。養殖人員應為水產品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結合科學化的管理措施來提高水產品的環境適應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在選擇水產品種類幼苗時應選擇健康優質且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做好養殖區域水體的凈化等工作。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水產品養殖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進而增加水產品養殖的經濟收益[3]。
水產品養殖中應用生態養殖技術可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養殖區域生態系統,使水產品可以在接近自然環境的條件下健康的成長,并且通過對養殖區域環境的控制,使水產品生長的環境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產品養殖的抗風險能力,降低水產品發生疾病風險的概率,提高水產品養殖的整體效益。相關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對水產品種類和養殖區域實際情況以及自然環境條件等因素的綜合分析,提前進行試點型養殖,積累養殖經驗并記錄好相關信息,之后對數據信息進行分析,科學的規劃構建出最適宜水產品在養殖區域生長的自然水體菌群環境。在實際養殖階段,還應實時檢測養殖區域的菌群數量,確保菌群在養殖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可以維持系統的平衡。在通過多次試驗確保選擇菌群具有良好的性狀后,才能在養殖區域進行大規模的菌群投放。
水產品養殖中應用生態工程技術指的是使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將養殖區域構建成接近自然生態環境的小型生態養殖循環系統,以這種方式來達到水產品養殖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工程技術主要是以實際水產品養殖的需求,科學的設計養殖區域的生態系統和食物鏈,并確保設計的生態系統和食物鏈可以和原有水體中的各種生物共同組成和諧的多功能群組,使群組內的生物可以共同生長和發展。通常而言,養殖區域水體中原有的生物可以為水產品提供足夠的生長養分,且原有的異養生物可以對水產品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進行分析。以構建這種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的方式,有效的維持了自然環境和水產品養殖發展的平衡性,降低了水產品養殖發展對水體環境的污染程度,同時還提高了水產品養殖的質量。
生物共生生態水產品養殖技術是現階段使用范圍較廣的一種生態養殖技術,例如魚稻共生的生態養殖技術。這種生態養殖技術在應用階段主要是通過構建類似于自然生態環境的方式,使養殖區域的水產品和種植的作物可以和諧共生,作物為水產品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并將養殖區域內多余的飼料以及水產品的排泄物進行分解,有效地凈化了養殖區域的水體,提升了水體水質。而水產品則可以吃掉作物的害蟲以及部分雜草,其排泄物還可以作為作物的肥料。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養殖區域水體的含氧量,提高養殖區域環境的調節能力以及水產品的抗疾病能力[4]。
結束語:綜上所述,生態養殖技術的出現為我國養殖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作為高效綠色的養殖技術,將其進行推廣和發展對我國養殖行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水產品養殖中應用生態養殖技術可以有效的優化養殖模式,實現水產品養殖質量的提高,降低水產品養殖對周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