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苗 劉可 盧鹿
(1、樂山師范學院,四川 樂山 614099;2、3.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四川 新津 611633)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歷史悠久,位于川西平原與川西丘陵接壤的過度帶,面積有386.8 平方公里,呈盆地狀,有明顯地壩丘之分,氣候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根據實地調查和數據統計表明,當地氣候與地貌非常適合竹子的生長。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早在1990 年就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1],是青神竹編藝術的傳承地,在這三十多年的政策扶持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發展,竹編的工序也保留得十分完整。此方案主要為了青神縣竹編文化技藝的代代傳承,那么還需要很多新的優秀竹編文化遺產的繼承者,選址位于青神縣成都藝術職業大學(青神校區)一直培養著各專業的技術性人才,為青神縣的竹編傳統文化的傳承輸出了大量生源支持。因此該項目選址定于青神縣的成都藝術職業大學開元大劇院旁。設計方案中著重設計觀賞區和教學區,觀賞區陳列竹編工藝品,以此吸引游客流量;教學區設置教室、陳列有竹編工藝編制方法以供學生和游客學習。在功能空間中加入數字媒體——VR 觀影區,通過VR 觀影讓其感受竹編文化的博大精深,打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成為本方案設計中的特色區域。
青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是青神縣人民世代相承的,青神縣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青神縣歷史發展的見證,還是彌足珍貴的、具有非常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時代發展來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奄奄一息,傳承人基本都年事已高,也沒有年輕人愿意傳承,即使家族傳承也很難推廣出去。如何去改進,才是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是木材,可以利用木材修建木屋、燒火、做工具,隨著現在時代進步發展了,有了更好的材料,所以我們不再使用木材了,由于我們現在的生產生活,特別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方式的生產生活,和過去有著割不斷的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只不過進入現代,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快,節奏太快,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跟上進度,我們需要做出很多努力讓他們融入我們的生活。不要等到有一天,我們遺憾的發現,木材已經沒有了,其他的替代品也沒有了。
建成竹編文化展覽館能夠讓一大批技術性人才直觀感受到中國竹編文化的魅力,擴大竹編文化的影響力。是一座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創新中國傳統技藝的現代文化展覽館。文化類地方性實物綜合型展館,創新性地將宣傳與實際教學結合,用現代科技技術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為青神竹編文化找尋傳承者和創新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生動見證。2021 年8 月12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涵蓋健全保護傳承體系、提高保護傳承水平、加大傳播普及力度等方面內容,引發社會廣泛關注[2]。青神縣的竹編工藝歷史悠久,其工藝列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批準文號:國發[2008]年6 月7 日,項目編號Ⅶ-51,申報單位:四川省青神縣青神竹編)[3]。對于傳承歷史脈絡、增強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4]。“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編不僅僅是鄉愁和情懷,也是當地人民安生立命的支柱產業。青神縣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請到著名的竹編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陳云華夫婦展開了對非遺竹編文化培訓與創新發展的課程。2012 年,青神啟動竹編產業園區建設,累計投資40 億元;2016 年,青神竹編正在走向世界大舞臺,和知名的女包企業達成共識,產生合作[5]。
本案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和參考文獻提到的關于非遺竹編文化內容,應當注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本方案則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在傳統的設計上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1.背景調查
青神縣歷史悠久,各類資源豐富,并且氣候溫和,降雨量充沛,非常適合竹子生長,并且擁有約380 多種不同種類,其中有36 種骨干品種,其中慈竹是青神最有特色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竹類。青神地區竹編文化歷史悠久,擁有成熟完整的竹編技藝,慈竹的編織生產工藝上乘,流程精細,產品豐富,擁有較大的影響力。
2.區域調研
通過對青神竹編發源地的實地考察,該項目選址定于成都藝術職業大學開元大劇院旁,該地屬于竹藝大道和民生路的交匯處,交通出行便捷;同時該地屬于園區,適合青神竹編原材料慈竹的種植;周邊還有學校和居民區,人流量大,受眾群體廣泛。
青神縣地理條件適合竹子的生長,交通便利,其中的竹編文化具有代表意義,成都藝術職業大學青神校區能夠更好孵化創新性人才,所以選址在青神縣成都藝術職業大學開元大劇院旁,是符合傳承、創新青神竹編要求的。當地的旅游業發達,擁有神木園、濕地等旅游景點,能夠與展覽館相輔相成。
在空間的設計上更多抱有公益性的展覽、宣傳青神竹編非物質文化。文化宣傳中收益與衍生的創新性竹編產品和傳統竹編產品。展館的授課區域設計上為大眾服務,滿足于基礎授課外可用于表演、會議等方面。展館區域中竹編編織工藝展示是重點區域,主要展示編織流程和三大系列的成品展示。空間中的創新性工作室的設計能夠讓學生投入在此研究竹編的創新產品。VR 觀影的區域讓學生和游客親身體驗青神竹編非物質文化的歷史發展。
使用現代科技創新展館讓竹編藝術能夠幫助高質量人才近距離地接觸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在編織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能夠得到發展和提高。將傳統編織藝術融入學生生活中,對于豐富學生生活的內容、創新課余活動的形式意義匪淺。設計方案中設計教室,專門用于為學生上課培訓,功能分區中設置成品展區,成品展區以慈竹分隔開成為三個小展廳空間,分別以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瓷胎竹編三大系列為主題,全方位展現竹編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和游客深入了解竹編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它的魅力,通過對青神竹編現狀的研究分析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一所竹編文化館,將青神竹編創新性地傳承下去。在此基礎上以竹藝展館為中心向各地輻射,讓更多人了解到青神竹編文化和技藝,將青神竹編這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出去,使得其中的創新產品得到推廣。
收集青神縣當地的特色人文地貌特點,結合青神縣歷史發展和歷史背景,將當地特有元素融入設計。初步起草方案,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實地勘察,對空間結構的初步布局進行開放式設計。
方案一:設計一個竹編傳承文化館。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竹編文化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地被人們忽略和淡忘,青神縣的竹編手藝漸漸沒落到無人問津,因此設計一個以授課為主展覽為輔的竹編文化展覽館,不僅能夠吸引各地區游客參觀了解竹編文化,還能夠培養一批熟知熱愛竹編的新傳承者將貫穿人類歷史的竹編文化、工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看其總體結果,發現其能到達預期的結果,最終采用此方案。
方案二:在本次設計方案中想打造一個竹編文化博物館,但出現了很多不足,空間沒有合理的利用和選址不對,非遺主題不夠突出,達不到最終效果,導致方案可行性不高。
最開始翻閱了很多書籍網絡資料,發現對文化館空間設計要有很多要求,不僅僅是對空間合理的規劃,后面參考一些著名的博物館空間設計的案例,將本方案進行調整,將竹子元素不僅僅放在硬裝上。在燈光照明設計中重新地進行了調整,減少了大面積的燈光照明,通過局部燈光,例如筒燈、射燈,進行氛圍烘托,從而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樣子整這個文化館的氛圍就體現出來了。除此之外,在展示竹編工藝的展現方式上也有所調整,觀看是使用數字媒體VR 技術,觀看者也可用親自感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還有教學區域主要以授課為主。
在調整設計方案后,思考如何更好地打造一個比較有地方特色的竹編文化館,經過多次方案調整后,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進行了優化,從而達到想要的效果,經過多次的深化方案,在一些細節上也進行了深化,比如在大廳中,有一扇曲線型的竹編墻體,介紹了竹編文化的簡介,讓觀看者有大概了解,然后在進入VR 觀影區通過視頻的方式感受竹編歷史,下一步靜態的去觀賞,去感受竹編的魅力,同時設計了商品售賣區,游客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工藝品帶回家。除此之外,在本次計劃方案中也計劃了一系列的竹子元素的導向指示牌。讓整個空間都圍繞竹編為主題,更好地將中國傳統竹編文化進行傳承和弘揚,也更好地展示了竹編藝術的博大精深。
從展館的選址到深入的設計研究,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析到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設計創新性的竹藝展館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僅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適應環境,在保存原本的傳承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更適合現代環境的產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要回顧時代,還要在時代發展中得到生存空間。
在此設計方案中,展館的設計僅僅只是外在的,根本的是在這設計的過程中,讓我認識到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展館的選址位置有了發展優勢,源源不斷的新傳承者將在這里孵化,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在完成設計后,能夠理解到國家對于非遺文化做出扶持的意義所在,非遺的保護不僅僅是從經濟的方面扶持,修建保護展館,培養下一代傳承者也至關重要。通過設計修建竹編展覽館宣傳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讓青神竹編文化得到保留和發展。通過展館每個功能區域展現的竹編文化,加快了了解和吸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