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莉敏
(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627)
1949 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短短70 多年,年輕的中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奇跡”。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在每個歷史階段都能采取與客觀條件相適應的經濟體制。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逐漸確立了以政府高度集中調配資源為特征的計劃經濟體制,隨后逐步引入商品經濟、開放市場,歷經多次的探索和發展,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40 多年,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漸進式改革取得了輝煌成就,由最開始以政府的計劃為主導,到逐漸開放市場尊重價值規律,到目前提出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通過長時間、大范圍的研究和實踐,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不斷改革中,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國內外嚴峻形勢,久經戰爭磨難的新生政權,建立符合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經濟體制以確保國家經濟發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說非常重要。歷史造就領袖,對20 世紀的中國和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毛澤東就是這樣的一位歷史偉人。鑒于我黨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也缺乏相應的理論準備,提出學習借鑒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建國初期,我國的社會經濟活動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后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社會生產力低,生產力結構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多層次狀態。我國在批判與借鑒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的眾多經典著作對未來社會主義的構想基礎上,吸取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教訓,建立了當時的社會主義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發展模式。這一時期的經濟理論發展是圍繞著計劃經濟的建立、調整和完善逐漸展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以公有制為實施基礎,從而消除了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在分配方式方面以按需分配為目標,以按勞分配為基礎;在經濟調節方式方面,強調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以有計劃按比例為基本的運行規律。
新中國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在艱難探索和曲折發展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和物質基礎。但是不能否認,計劃經濟體制也有著歷史局限性,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幫助我國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并在“一五計劃”后初步建立起工業基礎,對新中國經濟制度的鞏固與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隨著經濟建設的深入,計劃經濟的僵化問題也顯現出來,社會生產中出現了供需不匹配的現象。為了調整經濟實踐的方向,厘清社會主義發展的經濟邏輯,以完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標,面臨圍繞著計劃經濟的調整和轉型等問題展開討論。
計劃經濟體制忽視了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的調節作用。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完全否定了市場機制和市場作用,而只強調計劃的重要性。在市場價值規律的運行中,商品生產者可以根據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靈活地調節商品的生產方向。資本要素通過市場的供求狀況流向不同領域,調節生產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在這種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的控制下,各資本要素的走向完全歸中央調節,只按計劃做出安排,完全忽視了價值規律。從而導致社會經濟活動過于死板,商品生產者失去了生產積極性,市場對資源配置也失去作用。
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探索適合社會主義的經濟模式,黨的領導人在考察了現有經濟情況的基礎上,聚集群體智慧,對經濟建設的細節作出階段性調整。毛澤東在1956 年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對經濟各部門的均衡發展、各地區的平衡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隨后在中共八大上,陳云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觀點,提出在堅持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允許以個體經濟、自由市場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進行補充。“二五”計劃確定后,周恩來也提出要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一些地區有計劃地建立自由市場,毛澤東也提出可以適當允許在當前的經濟發展中開設私營工廠。這些包含市場和商品特征的嘗試性探索,其中不乏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雛形。
在我黨的歷史上起著關鍵性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全會做出改革開放重大決策,計劃與市場關系的熱潮隨之出現。從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一步步轉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國進行以計劃經濟為基本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建設,一方面它可以帶來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制度僵化、計劃無法與實際需求匹配等問題。經濟體制改革的探討從計劃為核心到以市場為核心,由此開啟了探索的新階段。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了“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1]這一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最新概括。隨后在南方談話精神指導下,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全面革新的新階段。鄧小平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因此,關于計劃和市場的關系,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關鍵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造福人民。
鄧小平對于經濟體制改革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發展的追求,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在1985 年提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3]鄧小平首次將計劃與市場關系進行如此表述,為以后提升市場地位做鋪墊。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原有的經濟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發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的要求,必須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因此,十四大報告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計劃邁入市場的歷史時刻,標志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正式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一階段,我國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展更深層次的建設,是不斷調整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關鍵時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持續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努力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形成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新理論成果的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進入新時代,歷史要求我們黨用新的思想來引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貫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各方面,為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提供了基本遵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進入新世紀后,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攻堅克難的任務繁重。鑒于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構想啟示,我國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與把握,有利于繼續推進中國經濟社會體制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逐步建成并日益完善。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來自國內和國際的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而要應對和解決這些新問題和新挑戰,就必須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新的認識,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布局進行新的思考,對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進行新的探索。我國對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探索的思想和理論創新正是在這一現實需求下逐步展開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面貌煥然一新,民眾幸福感增強。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諸多問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明顯的經濟增速下降、產業結構不合理、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等嚴重問題出現。與此同時國際關系日益復雜,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也愈發凸顯,這意味著我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不僅難以大幅提高經濟增長效率,還不能符合民眾的發展需求。因此,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急需轉變到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我們站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用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建設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5]黨站在時代發展的風口浪尖上提出的這些新發展理念,反映出我國政府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重大決心與勇敢擔當。
問題倒逼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來自國內和國際的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情況下,新時代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并呈現出新矛盾新問題,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一國的發展已經無法與全球發展割裂開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目光聚焦全球發展而提出具有開創性的國際關系新思路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以“一帶一路”為路徑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踐行的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實踐過程。為中國同世界交往提供了新的契機。“一帶一路”不僅是中國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給了世界人民發展的機遇。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對沿線國家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幫助了當地的發展,同時也變成了國與國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紐帶。
隨之而來的是鑒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形勢下,2020 年7 月,習總書記與黨中央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要求全國上下以推動國內生產結構與消費方式相協調為基礎,構建國內國際發展相互和諧良好發展的態勢下,繼續推進以人工智能為依托的新時代經濟發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發展格局。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因此,黨在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眾多因素的影響,為了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價值目標,必須確保經濟建設在正確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