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敏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1)
《沙鄉年鑒》一書出版于1949年,然而初問世之時悄無聲息、不受重視。1974年以后才漸漸走進公眾視野,在美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聞名之后,被譽為“現代環保之父”以及“生態倫理之父”。書中所包含的環境法哲學理論,成為后世環境法哲學發展的優美引子。
1.倫理觀念的演進。利奧波德認為,最初的倫理觀念是用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摩西十誡便是一例。隨后的倫理觀念中,才增添了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內容。這些規矩試圖將個人融入社會,而后來的民主政治,則試圖將社會融入個人。倫理規范在人類環境中的第三要素上的延伸,便成為一種進化可能和生態必然。
2.“大地的倫理”。大地的倫理,也稱為土地倫理學,要求改變兩個決定性的概念和規范:(1)倫理學正當行為的概念必須擴大到對自然界本身的關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2)道德上的“權利”概念應當擴大到自然界的實體和過程,賦予它們永續存在的權利,而不是把土地仍然當作是一種財產。為此,作者提出“大地共同體”概念。如書中所言:“人只是大地共同體的一個成員,而不是土地的統治者,我們需要尊重土地。”①土地倫理只是擴展了群體概念的外延,把土壤、水、植物、動物囊括其中,或者把它們概括起來看作是一個完整的集合——“土地”。
1.經濟的價值與存在的權利。當沒有經濟價值的某一種屬種受到威脅時,而它恰好是我們所喜歡的屬種,那么,我們便會為其虛構一些托詞,并賦予它經濟上的重要價值。雖然說土地倫理尚未根深蒂固般存在,但我們至少會更靠近這樣一個觀點:將存在權利與經濟價值分開土地上任何一個種屬的存在權利都是與生俱來的,不隨著其經濟價值的轉移而轉移。
2.自然資源保護體系中的經濟因素。對于普通公民在自然資源保護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持有保守的觀點,即希望公民遵守法律,并在自己的土地上身體力行地保護自然資源。除此以外的工作,就交由政府來做。如書中所言,“在美國,政府的所有權、經營權、補助金或者監督管理,已被廣泛地運用于森林草原管理、土地和流域管理、公園和荒野保護、漁業和候鳥管理等領域,且日后還會向更多的領域擴展。”②
《沙鄉年鑒》出版同一時期,人們開始解讀馬克思與恩格斯在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等問題上所闡述的基本原理。一些西方學者,例如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人物馬爾庫塞甚至認為:“把自然的解放當作人的解放手段的思想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的重要思想。”③所以,對同時期的馬克思與恩格斯環境法哲學的解讀意義重大,其關于人與自然和諧觀的思考是從揭示近代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破裂開始的,并且最終將人與自然的和解任務歸結到人在環境法上對于自然的保護義務。
1.觀念原因。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人們不僅將財產視為個人私有,將自然界也視為個人私有,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形成的自然觀,用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的表述,是“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視和實際的貶低”。④這樣的主觀意識導致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下人與自然的問題地逐漸積累及最后爆發。
2.制度原因。在未經科學規劃且以獲取利潤為唯一目標的情況下,工廠和城市的建筑布局顯然不可能合理,這使得工廠廢棄物直接排放、廢水處理不合格污染水流、衛生設施的缺失、垃圾得不到及時清理與填埋。⑤如此惡劣的城市清理習慣對生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3.社會原因。工業化過程中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建筑密集導致通風條件差,城市管理者又沒有提供足夠公共設施,使得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變得不可避免。⑥
4.技術原因。城市規劃和建設上缺乏經驗、工廠污染處理方面的技術不成熟。諸如工廠產生粉塵在未經處理前就被投放到大氣中這類對空氣造成巨大污染的情況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隨處可見。⑦
5.終極原因。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思想中認定,人與自然關系破裂的終極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自私性。扭轉近代社會工業化的唯一辦法就是切斷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鏈條,根據恩格斯的“只有消滅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⑧上述目的才能達成。
根據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觀點,人與自然之間實現和解是必須而可能的,人類作為能動性較強的主體,在環境法上負有保護自然的應盡義務。理由有三:一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類財富產生乃至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因為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二是人是一種理性動物,同時其將自然對象化,于是便改造并利用自然,理所當然地負有了保護自然的責任;三是人通過自己所做的改變來時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種能力使得人類獲得了與生俱來的利用自然的權利,然而有改造自然的權利,同時也就負有保護自然的義務。⑨
而具體的保護義務在馬恩的觀點中則反映為三點,人不應輕易改變自然界的物種關系和生態關系;人的發展應與環境的發展協調一致;人應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浪費。⑩如此才能“在環境之下”謀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并履行好保護自然的義務。
最后,筆者想引用《沙鄉年鑒》中的一段話做結尾:“當最后一只野牛離開威斯康星,幾乎沒有人會為之哀傷;當最后一株磁石草追隨著野牛前往夢寐以求的、蒼翠繁茂的大草原時,也同樣不會有人為之哀傷。”環境法的哲學基礎已為世人承認,而現實中環境法的發展卻受到一些本不該有的阻礙。只有當環境法作為一種法律不是主要為了統治者服務而是真正為了自然服務的時候,大地上所有的物種才能和諧共生,筆者相信那一天終將到來。
注釋:
①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序言.
②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32頁.
③臧立.“國外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研究概況”,《馬克思恩格斯論環境》,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④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頁.
⑤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0-334頁.
⑥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80-382頁.。
⑦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4-325頁.
⑧恩格斯.“反社林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0-321頁.
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頁.
⑩李可.《馬克思恩格斯環境法哲學初探》,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