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萍
(河南省經濟管理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幼兒園是對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要推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在中職學校教育過程中,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保育人才進行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其中課程上要具有豐富性和靈活性,積極探索創新模式,使學前教育專業保育人員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更加突出,促使幼兒保育人才的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不斷地提高,培養優秀的幼兒保育人才隊伍。
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化特征,中職學校的辦學目標就是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使成長為優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對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來說,幼兒保育人才的培養目標,就應該始終面向廣大托幼園所,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具備豐富的現代幼兒保健知識和保教工作技能的,具有良好組織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能夠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1]。同時,要注意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包括:正確看待“保”與“教”的關系,應該承擔保育兒童和教育兒童的雙方面功能,要體現保教融合,學生既要掌握保育方面的知識技能,還要學習教育方面的內容;注重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關系,保育員的人生價值觀、教育觀等方面都會對幼兒產生深刻地影響,因此要重點培養學生這方面的素質,比如責任心、愛心、吃苦精神、協作意識等;另外,還要關注就業導向與全面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學生近期和長期發展的關系,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促進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其實現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保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更加科學合理地設置,應該創新設計思路,構建完善的幼兒保育課程體系。具體上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專業基礎課程設置要體現保教結合。中職幼保與中職幼師是兩個不同的專業,培養不同方面的崗位人才,但同樣屬于幼兒教育工作者,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就要注重體現保教結合的原則,除了保育專業方面內容,還要加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衛生學等課程內容,才能對幼兒進行更好地保育服務和教育指導[2]。2.專業技能課程要基于具體工作情況。在對幼兒保育員進行職業資格認定的過程中,要明確基本的職業技能,要基于實際保育工作過程進行研究,提高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之間的契合度,避免出現脫節問題,比如清潔消毒、生活管理、疾病預防等方面都是核心的技能,掌握這些更有助于迅速地適應工作崗位。3.通過專業拓展課程促進個性化發展。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了促使幼兒實現個性化發展,在中職幼保教育的過程中,還注重專業拓展課程的設置,具體可以分為0-3歲保育、3-6歲保育、專業拓展這三個模塊,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課程模塊,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展視野,提高保育能力[3]。中職學校要從實際出發,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研究開發校本課程,比如可以開設幼兒營養衛生與烹飪、家園合作教育指導等方面的課程模塊,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培養具備多方面能力素質的幼兒保教人才。
在傳統上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保育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落后,學生的參與學習興趣不高,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沒有良好的掌握,在畢業之后很難滿足幼兒保育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所以就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堅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要加強校企合作開展,這樣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于中職學校畢業生來說,就是應該畢業后就能力上崗工作的,這就需要熟練掌握專業操作技能,傳統上的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技能”的問題,所以在對幼兒保教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要突出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對保教技能訓練進行完善和強化。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要求掌握技能的基本標準,幼兒保育員要遵守日常操作規范,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讓學生明白要執行這些標準,深刻認識違反規范所產生的危害;第二,創建模擬化的操作訓練環境,盡量提供與幼兒園完全一致的設備和環境,增強現場感受,這樣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也會更高,也縮短了未來從事工作崗位的適應期;第三,感知、模擬、反饋相結合[4]。
在傳統上的一言堂灌輸教學模式下,忽視了學生的認知感受,學生始終被動地學習,導致他們感覺學習是枯燥乏味的,無法產生學習興趣,一味地強調知識技能,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等素質的培養,這樣學生就會難以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嚴重影響了家教學的有效性。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為了培養合格的幼兒保教人才,教師就需要革新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索構建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具體上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師生之前充分的互動交流,營造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充滿興趣的參與學習,真正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效課堂[5]。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境模擬表演,演示中午幼兒就餐的場景,鼓勵學生探索如何指導幼兒正確的就餐,包括排隊、正確使用餐勺筷子、不要浪費糧食等等,學生們集思廣益,共同完成了這一研究課題,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這對于自身學習和工作都是很有益處的。
在對幼兒保育人員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中職學校還要注重組織實習活動,這是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保育技能的有效方式,有助于鍛煉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增強職業情感,為以后正式投入到工作中做好準備。以往總是開展“2+1”形式的實習,先在校學習2年,之后實習1年,這樣的實訓效果并不好,可以采取工學結合的方式,運用點狀式交替與集中型交替的方法,定期組織學生到幼托機構實習,加強學校與幼兒園、托兒園的合作聯系,促使學生真正做到理論結合實踐,迅速提升職業能力。
總之,在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這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所以職學校需要對相關的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研究,具體上可以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促使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良好的培養和發展,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未來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幼兒保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