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娟
(紫砂工作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新疆維吾爾土陶依然保持最古老的制陶技法,取自高山或戈壁灘上的彩色石塊,石塊經碾磨后特殊工藝加工成料,手繪上釉,最終演進蛻變為光彩奪目的亮色,形成具有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就這樣維吾爾土陶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2006年入選了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疆土陶制作歷史非常的久遠,公元1世紀前后,新疆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四大文明體系匯流的地方,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中華文明在新疆交織出絢麗的色彩,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背景,推動著新疆土陶的發展,加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中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給土陶制作注入特有的新鮮內容和活力。在器皿的造型和圖案的多樣性上都具有古希臘和波斯的文化味道,是中西文化的活化石,構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
新疆土陶工藝是維吾爾族一種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手工藝人仍沿襲著這種最古老的土陶燒制技藝。說它古老,主要體現在件土陶制品要經過泥土選料、過篩、和泥拌揉、轉坯成型、手工削刮、琢雕刻花、彩繪上釉、入窯燒制等十數道工序才能完成,且全是手工工藝。土陶工藝主要由維吾爾族民間匠人傳承。其土陶技藝主要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素陶是將制成的泥坯直接燒制,琉璃陶則是成坯施釉后再燒制。
土陶一開始在歷史上具有普遍的使用價值,是維吾爾族家家必備的日常生活用品。當地人在建筑材料、家庭生活,農耕生產,出行訪友甚至宗教活動前洗手凈身時都用到土陶。這里的土陶制品主要包括建筑用琉璃磚和生活用具兩部分,生活用具可達70多種。
土陶彩釉工藝品則將土陶技藝發揮到了極致,使之兼具欣賞及珍藏價值,顏色豐富,有墨綠、淺綠、中黃、淡黃及褐色、黑色,上面還繪有花卉及富有伊斯蘭特色的圖案。
新疆土陶工坊主要分布在喀什市,英吉沙縣,阿克陶縣和吐魯番地區,主要以維吾爾族人代代傳承為主。
新疆土陶制作的陶泥都是從附近河床就地取材,陶泥前期制作的大概程序為:河床采泥——曬干泥土中的水分——粉碎干泥——泥粉篩選過濾——加水踩踏成泥——泥巴靜置等六道前期工序,土陶在制作工藝方面,喀什土陶保持著最原始的制作工藝,以手工拉胚制作模式,經過手工制作出相應的形狀后,再深度加裝飾(彩繪,上釉,雕刻)后才進行燒制。
英吉沙縣也是維吾爾族手工制土陶的重要地方,英吉沙的土陶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類,其中以都以“琉璃陶”最富有特色,其泥料取材于當地河岸特有的細質黃膠泥,燒制出來的琉璃陶具有地域特有的藝術特點。素陶是手繪上釉料直接燒制的,由于釉料含有鋁、不同礦物質成分,故燒成后有不同顏色的變化,能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吐魯番地區的土陶技藝主要分為素陶、素釉陶、彩釉陶三種。吐魯番土陶以各種造型的壺見長,壺型器物上采用了刻花、壓花工藝,彩釉陶盤和陶罐大多采用彩釉裝飾得五彩繽紛,在造型上有阿拉伯風格,形成了有別與其它地區獨有的藝術特點。
土陶的裝飾手法主要有:彩繪裝飾法,刻畫裝飾法,鏤空裝飾法,捏華雕花粘貼裝飾法。經過手工削刮,琢雕刻花,彩繪上釉,入窯燒制等十數道工序才能完成,且全是手工工藝。其中,各種造型的壺最為出眾,壺身的壓花,刻花更是十分精美,尤其是洗手用的凈壺在造型上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而彩釉制品大多用彩釉裝飾得五彩繽紛。
位于喀什老城內地勢最高的這一條數百米的高崖,維吾爾名叫闊孜其亞貝希巷。被意為高崖上的土陶;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在喀什古城,如果你多轉幾條街,你會發現,很多手工藝店鋪都會有人在忙碌,有的埋首在大大小小的幕僚中細心雕刻,有的在一堆堆鐵皮中敲敲打打,有的在一摞皮革中縫縫補補……他們都是手藝人,在千百年的歲月演變中,這些傳統技藝代代相傳,薪火不熄,為喀什傳統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慶幸還有這樣一群手藝人,傳承著古老的文明和智慧,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欣賞到喀什手工技藝的魅力與精彩。
伴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迅速發展,土陶器在人們生活中的使用規模越來越小,導致其品種也大量減少,例如吐魯番土陶就從幾百種減為寥寥數種,花色也由繁變簡,除花盆、花缸以外,土陶工藝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土陶藝人大都閑置祖傳手藝,年輕一代也無心學習和傳承傳統燒制技藝。
新疆南疆喀什的土陶作坊全部集中在土崖上,土陶作坊也由最早的高臺民居萎縮到偏僻的機場郊區乃則爾巴格鎮五組偏僻角落。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活形態的改變,土陶業日趨衰落,現在勉強支撐的不足十家,從事土陶制作的師徒也僅剩下十多人。土陶制作是個體力活,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匠人在堅守,工藝的落后,款式“老三樣”,色彩單調,市場廉價的塑料制品與內地工廠廉價的家用陶瓷器皿沖擊,當地人日常生活實際使用土陶制品的人已很少。而如今作坊場地租金上漲,電窯燒制電費虛高都直接影響到土陶的生產成本。
而新疆相對于國內江西景德鎮陶瓷工藝,也是相差甚遠。由于新疆地處偏遠,信息和眼界都受限。新疆土陶還局限在小作坊生產,工藝流程不能系統化和規模化和精準化。景德鎮陶瓷專業人才濟濟,不僅有陶瓷學院,陶瓷工藝美院,而且有著眾多的陶瓷世家和專業技術人才。
目前喀什土陶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土陶最發達的喀什市場現在只剩下幾家祖傳制陶人還在堅持從事土陶器生產,主要以制作旅游紀念品的花盆為主。現代的城鎮化的進行,不斷影響著各族民族的傳統文化,使土陶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強烈沖擊,土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消失。而新疆土陶因為制作工藝復雜,沒有機械化設備的配合,人工制作辛苦,再加上收入微薄,年輕一代無心學習和傳承傳統燒制技藝,不愿從事此行。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手工業已經慢慢被機械化生產所替代。怎么把土陶手藝做成一個產業,是值得深思的。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終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點。
新疆的土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產業轉化是新疆土陶工傳承和發展的關鍵。
(1)新疆維吾爾族土陶無疑凝結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精神,土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生息繁衍,已經深深地滲入了新疆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之中。為了能夠全面、系統、準確地保護新疆民族民維吾爾土陶燒制藝術技法,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應采取有力措施,對傳承人、現有土陶藝術作品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等進行保護,把對有重要影響的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應注重加強對傳承人(繼承人)及青少年“傳習”的培養。
(2)相關部門應對新疆維吾爾土陶燒制藝術進行詳實的普查,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檔案,對新疆維吾爾土陶燒制藝術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并妥善保存。
(3)面對目前新疆土陶的現狀,政府需要為土陶藝人提供寬松的創業環境以及優惠的政策,鼓勵藝人們重新建立起對土陶產業的信心和對土陶藝術的創新,借助江西景德鎮獨特的陶瓷優勢打造和培養出一批有世界眼光和水平的土陶藝人,樹立土陶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形象,并發揮好他們的對頭作用。
(4)創立以土陶為主要內容的手工藝發展公司,在公司的運營過程中,政府給予相關的稅務政策及扶持政策,加速土陶產業化發展。
(5)創辦以土陶為主要內容的民間協會,重視在民間培養人才,提高土陶制作傳承的難題。
(6)與社會和科研單位協作,從大專院校引進技術人才,在繼承,發展和創新中求得一條生路,提高制陶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在發展和保護土陶制作工藝工作中,重視培養傳承人,通過目標培訓,改變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狀況。
傳承和發展新疆土陶制作技藝,是國家提出“文化潤疆”和“富民興疆”對新疆政策的重要舉措。土陶是開在新疆大地的一朵民間手工技藝之花,其細膩的風格,古樸典雅的造型都贏得了海內外人士的偏愛。土陶多次榮幸地參加了全國各種工藝美展,博覽會,更是遠赴國外進行展出,被外國友人贊為“中國活化石”,“杰出的東方藝術瑰寶”。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新疆土陶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建立跨區域合作機制,搭建企業、陶藝人各方供需平臺,通過合作培養、技能培訓等方式,推動新疆土陶人才的培養。
新疆要主動與內地建立合作關系,積極探索跨省市制陶人才技能培訓新模式,舉辦培養制陶人才暨“技能新疆陶藝”行動項目培訓班,充分發展非遺傳承人及工藝大師培養,大力實施名師帶徒、老師傅帶新徒弟、新徒弟再傳授給新學生的人才培養“傳、幫、帶”模式,通過建立學員培訓檔案,對學員因材施教、因人授技,助力特長。注重績效評價,對參訓人員進行結業考核,培養高層次土陶人才。
立足于新疆與內地人才供需、就業情況及產業發展現狀,積極搭建平臺,助力“產、學、研”新模式。建立土陶人才培養實訓基地、規劃“國際土陶專家交流中心”、出臺《新疆土陶產業優化升級實施方案》等方式,通過舉辦燒制土陶和土陶制作技能競賽活動,以賽促練、以練促訓,進一步提升新疆土陶的知名度,探索新疆土陶與內地在土陶人才培養、創業就業、產業發展、產品營銷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建立“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校地合作、產學研一體化結合的有效機制,提升人才發展的競爭力。
總之,新疆維吾爾族土陶傳承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是保護,這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和文物部門的通力協作,保護非遺傳承人,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訪談、整理相關資料,通過多媒體手段全面、系統的進行宣傳。發展才是硬道理,要順應時代審美觀念并注重藝人們情感的表達,創造出市場所需的陶藝作品才能使喀什土陶真正的傳承下去。
我們衷心期盼新疆土陶能在歷史的長河里走出“斷裂”的無奈,將這一獨有的藝術奇葩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欣賞到新疆土陶的魅力與精彩。更希望新疆土陶能夠得到有效的搶救和保護,讓這種古樸的手工藝留存,留下精湛的制品,留下活著的千年新疆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