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揚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人民在偉大革命斗爭和建設中形成的寶貴智慧結晶,在歷史、實踐、理論三大邏輯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把紅色文化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底蘊之中,勢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內涵,進而培育一群具有紅色情懷、流淌紅色血脈的有為青年并且不斷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弘揚校園文化正能量、培養學生的赤誠愛國心,在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下,一定可以助力校園文化邁上新臺階。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馬克思列寧思想的指導下,在長達百年以來所進行的革命斗爭和建國強國的偉大建設中所凝結出的精神結晶和載體總和。紅色文化資源所具有的崇高偉大的革命斗爭精神和厚重深遠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教育價值和傳承性。它主要包括精神、物質、制度、藝術四個方面的內涵。物質上,它主要指的是革命遺址、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歷史紀念館、革命舊址、故居等一系列現實紅色文化遺址、遺物。精神上,它主要指中國人民在長期歷史斗爭和建國強國偉大實踐中所凝聚的統一政治信仰、精神信念等。如革命時期的延安精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工匠精神等等。在制度方面,它主要指共產黨在各個歷史建設時期所指定的方針、路線、準則等,如《中國共產黨章程》。最后在藝術方面,它主要包括一些紅色文藝作品、紅色影視歌曲等,如電影《為人民服務》。這四大類的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資源的精髓所在,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資源源泉[1]。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可以充分導入其自身內涵深刻豐富的精神文化和弘揚相關意識形態。對于在校學生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精神引領的作用。其一,寶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其所包含的革命事跡、客觀真實的歷史背景為學生提供了依據,有助于堅定學生對社會榮辱觀和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實現真正的育人功能。其二,紅色文化資源中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處戰爭遺址都流露出革命先人的崇高理想信念的光芒。那種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馬革裹尸的革命精神、一往無前的救世精神深深地感動著代代華夏子孫。學生沐浴著革命前輩的精神光輝,勢必會以革命先輩為榜樣,不斷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其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一些紅色歌曲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認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除此之外,紅色文化理論的傳播,提供給學生豐厚的精神滋養和知識豐富。相對的,學生在紅色文化資源的支持下,可以獲得足夠的紅色實踐機會,發揚紅色文化精神,最終培育一群知恩圖報、正直愛國、積極有為的活力青年。對于校園文化體系而言,更是可以激活其文化內涵,在融合中創新發展校園文化向多元化發展,增添校園文化的活力。綜合上述觀察,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體系意義重大,對于其發展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想讓紅色文化資源完美融入校園文化體系,光靠理論知識的融合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實踐,通過舉辦一些學生樂于接受的創新紅色文化活動,讓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活”起來。學校相關工作者應該把培育學生紅色文化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內涵作為活動主題,以創新實效的方法,組織相關活動。比如開設紅色文化主題藝術節,舉辦愛國教育征文大賽,開創紅色文化畫廊展出活動等等。對于紅色文化資源,學校應該妥善合理地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在時間安排上,應該牢牢抓住類似“八一建軍節”、“國家公祭日”、“國慶節”等重要節日,增加活動舉辦頻率,通過宣傳的手段啟發學生主動領悟紅色歷史文化,將紅色國家情結與個人未來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個人命運與祖國發展聯系起來,從而深刻發揚紅色文化精神。在地址選擇上,學校應適時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遺跡,追尋紅色印記。此外,學校要與相關舉辦方妥善協商,合理安排學生的校外實踐活動。活動結束之后,要避免形式主義的錯誤,警惕發生活動從始至終娛樂化嚴重的現象,整個活動過程不僅要有完備的設計方案,有詳細的過程匯報和總結反思,對于學生的接受情況也應該做到了如指掌。這就需要發動系列問卷調查,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情況,并以此為下一次創新活動的依據材料,適時調整,尋求突破[2]。如此一來,通過組織科學合理的校園活動,以達到妥善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目的。
讓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校園文化體系不光是合理運用資源量的問題,文化的融入還需要相關教育課程的人為教導。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每個在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可謂是與之息息相關。在很多情況下,學生更容易接受互聯網上新潮的事物。從這個基礎事實考慮,學校開設相關教育課程,通過靈活運用網絡技術無疑是很好地選擇。文化的流淌,少不了教育的細致滋潤,運用新媒體技術,增設紅色文化課程,不僅與時俱進,也能廣泛傳播紅色文化,從而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完美融合。學校可以建設相關的網絡教育平臺,把線上線下教育的優勢綜合起來,通過新潮的表現形式促進紅色文化教學的高效開展。一方面,創建紅色文化app、紅色文化校園論壇、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將紅色文化資源投入其中,方面學生在網絡上學習理解。并且對于紅色文化相關熱點難點問題,組織教師通過線上解答,排除學習雜難,進而將學生的思維沉浸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另一方面,就是要全力加大教育力度,通過許多新型教學平臺如VR沉浸式教學、多媒體課件等全方位展現的紅色文化資源。上述這種利用網絡技術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再進行教育傳播的方式可以充分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調動校園紅色文化學習氛圍,從而在實質上促進了兩者的融合。而這種以教育手段促進文化融合,也終將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選擇[3]。
眾所周知,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體系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往往在于學生的接受程度不夠。目前一些紅色文化理論嚴重偏向,未能切實關照學生的現實需要。很多同學口中常說的便是“這種年代久遠的事,與我現在的發展狀況有什么聯系?”事實上,類似的語句并不少聽,其主要原因還在于相關教育者對紅色精神的文化教育脫離現實,難以真正觸動學生內心并引起情感共鳴。盡管一些院校也建設不少的紅色主體網站,但很多學生缺乏真正地參與,往往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對待紅色文化資源。這就造成了紅色文化傳播力度不夠的尷尬處境。而在缺乏現實關照的條件下,紅色文化資源也就難以真正融入整個校園文化體系,因此需要提醒教育者的是,在教學普及紅色文化的同時,要加強其對學生現實影響的研究。比如,探究紅色文化資源對于學生的就業指導意義、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專業成績的協助作用、探尋紅色文化資源與學生自主創業的內在聯系等與高職學生現實需要息息相關的話題。再比如和學生一起討論紅色文化資源對社會經濟、行政管理、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潛在作用[4]。簡言之,就是盡可能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其與現實熱點問題的價值聯系,讓學生愛上紅色資源文化,最終找到紅色資源文化融合高職校園文化的真正突破口。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我國人民在漫長歷史斗爭和發展建設中得來的珍貴結晶,具備非常獨特的育人功能:在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學生的崇高理想信念,激發學生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等等。在校園文化體系方面,更是添加了新的文化活力,促進校園文化多元化創新發展。作為相關工作者,應妥善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系列活動,在關注學生現實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網絡技術,并開設相關教育課程,最終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體系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