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承
(沈陽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校史校訓是高校三觀價值和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它全方面地表現在魂、人、事、物等多個方面,對置身于其中的大學生有著非常好的影響和熏陶作用,這恰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高度契合,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兩者進行融合教學。一方面,校史校訓可以成為抽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載體和輸出渠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為校史校訓的精神綱領和方向指引。對學生來講,兩者的滲透性學習既可以深化對思想政治內容的理解深度,又可以培養學生對母校的熱愛之情,進而迸發出督促自我成長為讓母校自豪的人。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涵蓋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等,這些不僅是高校學生所必須要具備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基石。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學校亦是如此,特別是隨著新時代,外部環境的復雜化加劇,教育教學也必須追求不斷地進步,因此,教師在將校史校訓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融合時,需要秉承立足于時代發展的思想德育要求。比如,“黨團隊一體化”就是新的教育發展方向,要充分發揮共產黨對共青團,共青團對少先隊的拉動作用,在校史發展中,也離不開一代接一代的教師們傳承校訓精神,發揚校訓文化,這就是伴隨時代發展的學校發展與思想進步,因此,將時代發展的思想教育要求作為校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點能夠始終保證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政治文化素養與時代發展相契合。
不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舒適校史校訓,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用科學的思維觀念與積極的情緒狀態去迎接成長中的各種挑戰,因此,教師在進行是、校史校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學時,應當著力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發展現狀。比如,現階段的學生,大部分人會遇到怎樣的思想困惑,承擔怎樣的精神負擔,對于自己的未來,有怎么美好的期望,在實現理想抱負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和挑戰等,教師可以將這些問題都進行梳理和小結,并將這些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學素材和話題來源,作為校史校訓深入分析的對象,通過這種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問題討論和現實結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從中收獲對自己有建設意義,幫助意義的精神指引,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思想政治和校史校訓的理解深度和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利用科學理論來為自己的成長保駕護航,在成長道路上披荊斬棘地去迎接各種挑戰。
理論課程教學法,指的是高校教師將校史校訓的相關內容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素材里面,先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和研讀。比如,沈陽大學的校訓是“厚德重學 至誠至勤”。教師可以結合思想政治內容對校訓進行解讀。其中,厚德,凸顯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它作為校訓之首,無疑也提醒學生在個人成長道路上,要以德為先,培養自己美好的品德性情。重學,強調的是在知識技能等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大學是學習本領的主陣地,這四個字濃縮出學生在大學里面要培養美德與修煉本事,而且德育,則為一切之首。“誠”與“勤”,既是學校優良校風的體現,又是學生美德的其中兩個元素。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結合思想政治課程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來談一談“厚德重學”與“至誠至勤”這兩者的關系,哪個是追求的目標,哪個實現的路徑等。推進校史文化進課堂,以校史校訓為內容來講解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可以極大地拉近學生與課程之間的心理距離,同時培養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之情。理論課程教學法側重于從綱領上,從宏觀上,從大方向上去幫助學生把握個人思想道德塑造的方向,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師在將校史校訓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時,可以鼓勵學生自己來編撰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調查與研讀校史校訓的方式來開展。學生們可以去圖書館查看,翻閱學校的歷史檔案,包括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等,鼓勵學生們站在特定的角度去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比如,以時間為線索,梳理學校自成立至今的各個重要節點,在時間的長河里去洞察校史校訓的生成軌跡。比如,以人物為線索,梳理學校歷屆校長,將他/她們背后的故事挖掘出來,從他/她們本人的思想道德情操與教育辦學使命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人物代表。比如,以重大事件為線索。學校是如何從無到有,契機在哪里,成立初衷是什么,辦學底色是什么等,從中思考校訓的由來。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去調查與研讀校訓校史時,就是在用一種更為具體的方式學習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內容,在過程中,學生所生成的學習成果可以有:研究小論文,影音視頻,校訓校史宣傳短片,校徽校歌等,這是學生吸收校訓校史,而后,結合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內容,再轉化成基于自己理解的內容,于過程中實現了由外部輸入到內部吸收再向外輸出的有效閉環。對于編撰內容特別出彩的,學校還可以作為本校學生學習智慧結晶,主動地分享給其他學校,在有機會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校之間的交流分享會,讓學生可以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互相陪伴,互相鼓勵。
線上宣傳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個載體,用學生更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校訓校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學。比如,高校內一般都會有校報、校刊,在印刷紙質書籍的同時,同步制作電子書籍,且可以通過超鏈接等方式,將更多思想政治課程的內容嵌入到校訓校史的研讀分享中,便于學生深入了解校訓校史的由來以及內涵。比如,高校除了建設好官網外,還可以開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來推送校訓校史以及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內容,與校報校刊等準備周期較長的載體相比較而言,官網,官博,官微等可更適合做“短趣快”的消息,可以是幾十秒的短視頻,可以是趣味的連環畫,可以是校園剪影等,用高頻的方式來向學生推送信息,學生可以在碎片化時間里去閱讀,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校訓校史以及思想政治課程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讓學生的學習黏性更強。上文提到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編撰學習法,而后生成的學習內容,也可以共享到校園的線上平臺,教師可以通過話題的拋設來引發更多學生的關注,討論,將學習推上高潮,同時鼓勵校園內各個社團組織也群策群力參與其中,最終于全校內形成一股人人都學校訓校史,人人都愛思想政治課程的濃郁學習氛圍。當學生沉浸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中,被這樣的環境所包裹與環繞時,學生的言行舉止以及所思所想自然地就會被校史校訓所影響,成為知行合一的人。
教師可以充分挖局這部分代表人物,用人物分享法來進行校訓校史與思想政治內容的結合教學。比如,邀請建校初期的校長來學校里與學生們分享建校之前的歷史背景,談一談建校初期對校訓校史的擬定過程。特別是對于校史校訓有修改的,更是要重點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與時俱進。比如,邀請優秀校友來學校進行個人成長故事的分享,談一談思想政治素養,美好道德品行,校史校訓的熏陶對自己的影響等。特別是對于處于順境時和逆境時,校史校訓的不同鞭策與提醒價值。比如,邀請一直支持學校各項工作的社會人士,談一談對在校大學生的美好期望等。特別是對于大學生在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可以有哪些作為,應當有哪些作為的體形。通過人物故事的分享法,學生能夠真切地了解到校史校訓以及思想政治是如何影響人,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同時又給與學生可學習,可模仿,可追隨的榜樣對象,讓學生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有參考的奮斗方向。
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和創新性,引導學生提高對校史校訓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教師可以采用主題活動法,用不同的主題來呈現出思想政治課程的多彩趣味性。比如,主題辯論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包括了辯證唯物主義,其中,辯證統一的矛盾觀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觀點,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會,選擇具有“兩難選擇性”的議題。比如“人才以仁為主/人才以智為主”,教師可以按照辯論隊的隊形要求,邀請八名學生來分別為正方和反方,其他學生則作為觀眾。在這個活動中,參加辯論的學生為了辯論賽做準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深入思考辯論題目,并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原理來作為辯論時的論證依據和科學價值觀來源,與此同時,校訓校史則可以成為辯論時的素材內容,兩者相得益彰,互相融合滲透在整個備賽過程中。其他沒有直接參與辯論而是旁聽的學生,則可以站在第三方,中立的,客觀的,無支持立場的角度來對同學所闡述的內容,所表達的態度,所舉例的素材等進行深入的思考,這無疑也是對思想政治內容以及校史校訓的一種內省自察型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用科學正確的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思想意識層面的教育,考慮到課程內容的相對抽象性,教師可以從學生們熟悉的學習環境入手,而校史校訓,就是高校思想陣地的絕佳載體。不論是校園中迎面可見的各種校訓標語,還是藏埋于過去的校史故事,不論是頗有建樹的前輩校友,還是兢兢業業的執教教師,無一不是具體形象的精神文化載體。將校史校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既可以提高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又培養了學生對校園的熱愛之情與自豪之感,從而在如春風細雨的浸沐中順利完成教學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