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芹
(鹽城工學院優培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工匠精神2016年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勵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出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完善標準體系,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工匠精神多次寫入政府報告,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大國期盼?
工匠精神產生于手工業時代,在我國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積淀,《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傳統工匠精神的生動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對工匠精神做了一些界定,總結起來,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我所愛,愛我所選的職業認同,這是工匠精神的基礎所在。只有對職業充分認同,才能終身從事并能達到至高的境界,這樣工匠才能將技藝作為養家糊口的營生外,也可以當作一種事業。
(二)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德國制造”的高品質來自于德國工匠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瑞士用領先全球的制造工藝生動地詮釋了這種職業態度。
(三)與時俱進,創新突破的職業追求,這是工匠精神的應有之義。“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這絕不是機械地重復勞動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工匠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智慧。
(四)青勝于藍,砥礪傳承的職業理想,這是工匠精神的目標境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追求讓工匠精神得以不斷地發展,在發展中得以不斷的傳承,這也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注解。
(一)工匠精神培育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的必經之路
《中國制造2025》是為了應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的競爭制高點而提出的國家戰略,這也是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中國制造2025》中強調要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人才是實現制造業技術創新的關鍵與支撐,技術創新不僅僅依靠高端學術科研型人才,更要靠廣大一線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在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中愈發受到重視,在“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我國要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需要大批量的應用型人才來支撐。
(二)工匠精神培育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在訴求
應用型人才是整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是將理論聯系實踐的直接人。但是我國的應用型人才知識理論豐富實踐創新不足,技術水平和發展能力不能適應崗位要求,反映出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只有將工匠精神融會貫通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本質內涵之中,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領,才能使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專業型人才,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工匠精神”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精神標桿,是應用型人才內涵發展的指導思想,是應用型人才文化軟實力的象征。
(三)工匠精神培育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助推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包含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有機統一的整體,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工匠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愛國在和平年代的表達方式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敬業就是持續專注于自己的本職工作,精益求精,一個敬業的工作者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誠信是工匠精神的完美注解,在假冒偽劣產品增多的當下,誠信不斷缺失的現實呼喚工匠精神的弘揚,友善不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和睦,也可以是人與事或是人與物之間的和諧與共,如果我們能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保持一種友善的狀態,我們所生產出來的每一份產品,提供的每一份服務就是對他人的另一份友善。弘揚工匠精神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有力的助推器。
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弘揚工匠精神的社會文化氛圍,講好大國工匠故事;應用型高校踐行以工匠精神培育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構建知識和技能并重的教學體系,突出職業素養養成教育的教學模式,打造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通過專業老師的言傳身教,個人通過職業認同,企業導師的榜樣作用,在實踐中精益求精,追求極致,逐步塑造自己的工匠精神。
(一)培養有利于弘揚工匠精神的社會文化氛圍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優秀的工匠同樣受人尊重,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無高下之分。但是在我們國家情況卻不是如此,雖然工匠精神不是21世紀的新生物,中國歷朝歷代也不缺乏一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如解牛技藝精湛的庖丁、劍師干將莫邪、紡織技術的革新者黃道婆等,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一提到工匠精神,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把他與木匠、石匠這類人聯系起來,并且潛意識里面對他們也缺乏應有的尊重。這需要我們要加大對工匠精神現代內涵的宣傳,詮釋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制作喜聞樂見的公益短片,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同時也要將工匠精神的宣傳進行下移,從小學生開始抓起,讓他們從小就樹立強烈的工匠意識。
(二)踐行以工匠精神培育為導向的辦學理念
工匠精神體現在企業,但卻萌芽誕生于教育。通過一個持續不斷的感知、升華及內化的過程,使受教育者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并在生產過程中展現出來。應用型高校既肩負著高校的基本職責任務,又承擔著時代所賦予的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使命。要傳道先明道,應用型高校應打造一支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中,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充分體現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三)構建知識和技能并重的教學體系
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建立了從中職、中專到本科、碩士、博士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體系健全的同時,也使工匠精神也得到很好傳承。而對工匠精神的塑造、培養與傳承,也被認為是德國、日本二戰后制造業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是課程教學體系的建設和課程教學活動的實施。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于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技能培訓、職業生涯教育的始終,納入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的各個環節,在專業課程體系中,要有鮮明的價值導向,除了培養專業能力培養以外,著重塑造學生的職業追求和職業理想。
(四)突出職業素養養成教育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深入企業,將教師的科研與企業技術的改進結合在一起,以項目為導向,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所學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相長,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進而塑造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
(五)打造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德國的工學交替的雙元制培養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高職教學模式等,都是國際公認的卓有成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實訓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專業實訓活動作為理論教學的延伸,不僅是檢驗理論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和塑造學生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這同樣也離不開企業的積極配合。
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也是落實工匠精神培育的一個重要抓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生命線。通過校企合作或是預就業等形式,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是學生參與到生產管理的全過程,學生在畢業前就能了解企業的生產運作模式、規章制度、工作流程、考核標準、管理方式等等;同時也能近距離的接近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師,向大師學習,向榜樣學習,精益求精,追求極致,融入企業的文化,通過工作實踐的積累和耳濡目染的熏陶來培養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實踐訓練場所,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也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工匠精神的本質,更加深刻的感受工匠精神的價值,并通過榜樣的力量來堅定自己的職業信仰和追求,逐步塑造屬于自己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培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通過營造環境,文化渲染,滲透工匠精神,通過大師們的言傳身教,強化和推進工匠精神;強化職業態度和職業追求,校企合作縱深推進,實踐錘煉,才能真正塑造和傳承工匠精神,才能培養出《中國戰略2025》實施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最終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