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延飛 董國罡
(通化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0)
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大城市發生了巨大變化,鄉鎮經濟也不甘落后,城鎮化建設的軌跡越來越突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農民的生計就是根本,“三農”問題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國家領導層對農民朋友們的深切關注。為了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幫助農村致富,國家進一步推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在具體的實踐中總結出了特色產業小鎮的打造計劃,以便帶動鄉鎮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隨著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審辦成功,冰雪特色小鎮日漸興起,尤其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冰雪資源得天獨厚,有利于形成冰雪特色小鎮,促進城鄉的統籌發展。鑒于此,本文著重探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發展路徑,以便促進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為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注入活力。
對于“鄉村振興戰略”而言,主要是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奮斗目標而提出來的,其內涵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注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制度保障”等,最終建立健全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進一步講,“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關系著國計民生,關系著祖國的命運。只有農民過上好日子,才能實現真正的國泰民安,也是全面小康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這就使得鄉村的振興更加重要。于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為核心的國家領導人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入手,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同時將這一部署鄭重地寫入了黨章。
之所以被稱之為“特色小鎮”,一個根本因素就是其與眾不同,擁有自身獨特的發展特色,能夠為本小鎮帶來豐厚的經濟收入。所以,“冰雪特色小鎮”的內涵就是以“冰雪產業”為主要特色,并在此基礎上集“小鎮旅游業”、“小鎮戶外運動”、“小鎮冰雪文化”等多項活動功能,也就是說融合多種元素共同發展的多功能的綜合發展平臺,形成了“優雅”、“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對于一些冰雪文化資源豐富的小鎮來說,合理地打造冰雪文化小鎮,可以大大地推動冰雪產業的迅速發展。更深一層地講,實現“冰雪特色小鎮”,既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實踐,又能是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創新,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小鎮經濟發展新路徑,核心內容是發展小鎮的冰雪文化產業,發展小鎮冰雪文化,大幅度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鄉鎮經濟也日漸崛起,遠離在都市的小鎮也不再枯燥無味,而是以當地特色的產業求得更好的生存。自從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申辦成功以來,冰雪產業越來越活躍,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這對于擁有冰雪資源的小鎮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大體上講,在新時期,大力建設冰雪特色小鎮,對于我國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利于冰雪運動的普及,拉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二,發展小鎮的冰雪產業特色,可以將冰雪運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豐富人們的體育運動內容,促進更多人以冰雪運動來健身,全面推動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興起,讓人們的生活洋溢著冰雪文化。其三,冰雪特色小鎮的打造,將會牽動更多的相關產業發展,這樣就可以為鄉鎮農民朋友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豐富人們的工作方式,比如:餐飲、購物、住宿等行業,都能讓當地人為外地旅游人員提供服務,既提升了當地就業率,又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
吉林省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冰雪天氣漫長,冰雪生態環境為其提供著獨特的冰雪產業發展條件。在文化模式方面,吉林省的冰雪文化情境濃郁,文化模式也與冰雪產業息息相關,而2022年冬奧運又推動了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建設的步伐,未來景象一片繁榮。然而,當前吉林省的一些冰雪特色小鎮存在區域性特色文化缺失的現象,比如:大多數管理人員一味地借鑒其他特色小鎮的模式,甚至直接照搬套用,沒有自己的當地符號,難以形成特色的冰雪文化品牌。究其原因,因為有的地區建設冰雪特色小鎮時,一味地追求數量,幾乎不關心質量;要么只注重冰雪產業的發展,不關心地方性文化的相融合,不利于形成堅固的冰雪特色文化氛圍,大大削弱了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的社會影響力。
從目前吉林省的小鎮情況來看,冰雪特色小鎮的建設比較單一化,基本上都是單純的冰雪主題季節,對季節性的依賴性較大。也就是說,一旦沒有冰雪,離開了冬季,小鎮就不再具有特色,所謂的“冰雪特色小鎮”實質上成了季節性的,無法達到“四季運營”的目標。這樣一來,在非雪季的時節,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的客流量明顯降低,簡直成了“一季養四季”,難以促進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其他季節吉林省的冰雪特色小鎮并沒有拓展出多樣化的旅游項目,像“家庭游客”、“專業愛好者”、“普通愛好者”等都有自己的喜好,若得不到滿足,則不會再次旅游此地,漸漸就會削弱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的市場競爭力。
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建設的目的在于發展經濟,造福人類,讓村鎮的農民們有更多的機會發展自己的經濟,充分利用冰雪資源獲得收益,從而過美好的生活。雖然吉林省擁有獨特的冰雪環境,但是其冰雪特色小鎮的建設也不夠“獨特”,這不是小鎮的資源不足,則是缺乏足夠的冰雪專業人才,無法充分發揮小鎮的冰雪文化在帶動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因為冰雪專業人才的培訓時間較長,技能水平要求極高,諸如“壓雪師”的培養就非常復雜,再加上雪具的打蠟維護人員也與室外溫度、濕度、雪道等自然條件息息相關,以至于許多冰雪工作者都是半專業型的人員,直接制約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的深度發展。
面對新形勢下,吉林省特色小鎮必須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特色的冰雪文化,這就要求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資源。作為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的建設者,可以打造“特色標識符號”,以此帶動當地環境品牌和服務品牌的雙重發展。與此同時,在傳統文化資源的襯托下,努力創建更多的冰雪特色項目及其衍生產品,贏得廣大公眾的支持,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這樣一來,公眾就會體驗更多的旅游項目,感受冰雪、文化、旅游等的特色地域氛圍。例如:在吉林的萬達長白山,當地人所打造出來的冰雪特色小鎮就擁有“吉林符號”的地域傳統文化資源,包括東北抗聯歷史文化和民間冰燈等傳統冰雪雪產品。
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冰雪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吉林省各地區負責人員還應不借鑒典型引領行業,參考其他地區典型冰雪特色小鎮建設案例。在培育“龍頭冰雪特色小鎮”的過程中,不能只靠冰雪資源,還要注重本地區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以及經營主體發展的全面帶動作用,創建更多的冰雪特色項目。大體上講,建設人員可以借鑒國內外冰雪特色小鎮的優點,并將這些優點與本小鎮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生態環境進行相融合,同時也要考慮小鎮的人口狀況、相關產業基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與典型案例相結合,努力打造出“冰雪 + 旅游 + 文化 + 民俗”的活動項目,讓冰雪特色小鎮更加個性化。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冰雪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尤其是具有創新型的人才更能幫助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走向繁榮。所有,創新冰雪人才的培養模式至關重要,需要從兩個方面抓起:一方面,小鎮管理人員要積極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尤其是邀請國外知名冰雪企業人才來本地進行培訓,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冰雪產品研發人員、冰雪設備維護人員、冰雪體育運動教練員、冰雪運動救援人員等傳授技能,確保其精通業務;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吉林省高校冰雪學院,重點打造冰雪專業,大力培訓足夠的冰雪專業人才,讓冰雪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其才,讓他們為吉林省的冰雪特色小鎮做出更大貢獻。
真正促進冰雪特色小鎮的“四季化”發展,必須加強跨界融合創新,這也是吉林省振興鄉村經濟的一個重要創新路徑。吉林省的冰雪特色小鎮既要突出冰雪季節的“特”,又要突出非雪期的“特”,讓整個小鎮一年四季都處于“冰雪特色小鎮”的美譽中。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吉林省各小鎮加強跨界融合與創新,以此彌補單一化旅游短板,盡可能地強化中介的服務水平,不斷充實冰雪特色小鎮的文化內涵,讓特色之路更加順暢。同時,在吉林省的冰雪特色小鎮建設中,還要多開設一些滑草賽道,進而承辦一些滑草比賽,訓練冬季冰雪專項運動,也有助于提升吉林省冰雪特色小鎮的知名度。
總之,為了更好地發展地區經濟,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特色產業小鎮是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重要舉措,其在本質上是實現鄉村地域空間的重構,全面解決“三農”問題。吉林省作為東北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突出自己的發展特色,盡快實現產業轉型,確保本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當然,吉林省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把冰雪特色小鎮的建設放在關鍵位置,加大冰雪文化的營造,并在此基礎上堅守生態底線,強化冰雪特色小鎮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經濟輻射作用。只有科學地做好冰雪特色小鎮的建設工作,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構建有利于冰雪文化交流的空間,既要推動核心區域的經濟發展,又要帶動周邊民眾的致富活動。這樣一來,不管是鄉村振興,還是冰雪特色小鎮的持續發展,都能為吉林省各個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做好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