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熙驊
(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鞍山 114038)
通過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現狀的分析不難看出,雖然近些年來相關單位部門一直在調查和研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技術,對相關工作進行了規劃和設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有些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削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質量,危害到礦山地質環境安全。礦山企業和相關單位部門應該攜起手來,嚴格履行好自身職責和使命,以保證礦山開采效率,維護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國一直享有“礦產大國”榮譽,無論是有色金屬、鋼鐵還是煤炭,產量在世界都排在前列。在工業不斷發展背景下,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逐漸增加,同時意味著礦產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大,開發力度、廣度和深度也隨之增加,這就對地質環境產生了破壞。在礦山開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原有地形地貌產生影響,植被遭到了破壞,土壤和巖石裸露出來,山坡上的巖石穩定性較差,山體滑坡現象隨之發生。還有些工作人員會將廢棄的礦渣直接堆放在礦區附近,大大增加了坡體載荷,一旦超過坡體承載能力,或者大風、暴雨天氣降臨,就會誘發地質災害,受災區域的范圍是相當大的。又如我國湖北省某磷礦發生了崩塌事件,造成了嚴重后果,整個居住區和工業場地都被淹沒,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在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前提下,要實施有效地治理和規劃,以保障礦山地質環境。
礦產資源通常會直接裸露在地表,或者埋深不大,礦山開采本身就是一項耗時費力的工作,施工成本比較高昂,有相當一部分礦山企業都將自身利益擺在首位,環境保護思想較為淡薄,只關注礦山開采效率和開采成本,忽視了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在大肆掠奪礦產資源以后沒有及時修復礦山地質環境,等到日后想要彌補時需要投入的資金和資源十分巨大,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會引發多種自然災害,此時后悔未免為之晚矣。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關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主管單位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也沒有對各個單位部門的職責進行科學劃分,出現了有些工作多人管,有些工作無人管的尷尬局面,工作效果很難得到保證。而且法律法規中缺少監督與獎懲制度,監督不夠立體、全面,不能夠及時發現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潛在的問題,難以有效激發相關部門及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工作落實將成為難題,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遙遙無期。
先進的技術和專業的人才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開展的先決條件,但我國相關的治理技術不夠先進,也缺少專業人員,因此不能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此外,部分工作人員工作素養較低,沒有意識到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存在先破壞、后治理,注重經濟效益的情況。
礦產開采企業在生產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固體廢棄堆積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礦山環境,也影響了當地人正常生活。此外開采礦產資源以及修筑運輸道路時,會不同程度地破壞山坡植被,地面崩塌后,受雨季影響,松散物質順水下滑形成礦山泥石流,對農田和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很大影響。
長期以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都過于依賴地方財政部門的撥款,可是投入的資金遠遠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求,有些工作就會被簡化和省略,各個環節的銜接不暢,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完全由政府部門出資無法引起礦山企業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礦山企業仍舊按照傳統技術方法實施礦產資源的開采,創新動力不足,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較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環境治理將變得難上加難,治理目標難以達成。
在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其主要的工作目標就是盡可能地使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的修復,使一些破壞行為能夠得到有效地遏制,對礦區地質環境的質量進行保護,同時還可以通過礦山生態治理工作的開展,加強對土地資源以及地形地貌的保護,避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發生。在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平整渣堆、覆土植草以及其他類型的生物措施,來對已經被破壞的礦山地形地貌進行修復處理,使遭受破壞的地形地貌景觀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修復,從而能夠使礦區與周邊的地貌形式保持一致,恢復原有的植被、提高水源涵養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使整個礦區生態能夠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最終使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恢復。
充足的資金是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強力后盾,對于資金短缺現狀,地方政府可以考慮推出一些優惠政策,扶持礦山企業的發展,同時從企業處收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費用,以達成雙方的互惠互利。從社會上募集資金也不失為補充資金的有效方式,要求地方政府能夠加大宣傳力度,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普及開來,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企業和個人就會慷慨解囊,徹底解決資金供應不足的問題。為了贏得群眾的信任,要將資金的使用情況面向全社會公示出來,每筆花銷都有理有據,公開透明,保證專款專用,在此情況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就會得到落實,生態環境逐漸恢復健康,每個社會公眾都會因而受益無窮。
近些年來,隨著礦山開采力度的不斷加大,礦山地區的地質環境也受到了持續性的破壞,遭受了各種形式的污染,因此政府部門要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要能夠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力度,在治理舊問題的基礎上,防止新隱患的出現。首先就要對礦山開采工作的流程進行優化,要能夠按照制度化、科學化以及管理化的原則來對開采方案進行設計,并實現對礦山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了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礦產企業要能夠制定全面、有效的地質災害安全防控措施,對開采過程中各方面的關系進行協調,對技術工藝進行不斷地更新,從礦山地質污染的根源處進行治理。
金屬類礦產在實施開采工作之前,要提前制定固態廢棄物處理方案,避免環境被污染后再來治理。對于已經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要成立研究小組,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必要情況下制定確切的恢復治理與環境保護策略以及確立礦山地質環境等級體系分類,以便對不同地區礦產和不同污染狀況進行針對性的治理。除此之外,在礦山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開采礦產資源和修筑運輸道路,會破壞山坡植被,致使廢礦井陷落,從而引發地面崩塌現象,受此影響,溝內土量劇增,增加了地表徑流系數,在雨季,松散物質在山洪沖刷下而引起下滑,最終形成礦山泥石流,礦山泥石流特征為破壞與淤埋能力強、松散固體物質充足以及源地集中等,一旦引發礦山泥石流,對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農田而言會產生很大危害,因此在保護與治理過程中,應將礦山泥石流納入總體規劃中,以便有計劃地選擇好排土場,并且在建設階段提前制定防治策略。在采礦和基建過程中,結合實際需要進行分批處理,為防止泥石流災害產生,做好準備工作,與此同時,礦產開采企業要選擇科學合理的采礦方式,挑選最佳的排土場類型。
對于現階段已發生的地質災害問題可采取對應的防治措施進行治理實現對地質環境的恢復工作。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有很多地質災害問題并未完全顯現出來,因此,需加強對礦區地質災害的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防地質災害事故的發生。
由于國土資源部對礦山地質環境各方面的內容都做了詳細的規定,因此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控制中心,從而實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全面、有效的監測,結合監測中心所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具體情況進行動態的分析與研究,從而能夠對礦山地區地質環境未來的發展狀況和趨勢進行準確的預測。
地質災害監測的主要目的是對可能存在的災害進行預測,并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地質災害的監測分為簡易監測和專業監測。其中,簡易監測主要采用卷尺、鋼尺等簡單測量工具對規模較小的塌陷區進行定時測量,測量項目包括有塌陷區的面積、深度,裂縫的尺寸以及地下水的位移等;專業監測采用全占儀、激光測距儀以及經緯儀等高端測量設備對大規模的塌陷區進行定時測量,主要對塌陷區的形態、面積以及深度等參數進行測量。
在加強礦山地區地質環境保護力度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夠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實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保護巡查,這樣一旦發生什么問題,就及時地掌握相關的信息,并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在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對礦山地質環境的評級管理制度進行重點檢查,并且要能夠對環境保護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如果發現由于未按照方案開展工作導致的地質損害問題,則國土資源部門可以勒令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地質環境的恢復,若為完成恢復則可以依據相關法律追求其法律責任。
1.積極引入先進科學技術并將引入的先進技術和我國已有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技術相互整合,形成符合我國礦山開采情況的環境保護體系與此同時要快速提高開采工藝,可以引入國外的先進設備,為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提供設備保障;其次,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專業技術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對此,應對專業技術人才加大培養力度,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多杰出人才加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可以適當調整薪資待遇和福利待遇,以便構建一支具備高素質、專業性強的優秀團隊,只有將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聯合在一起,才能使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使我國礦產行業獲得長足發展。
2.部分礦產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缺乏地質環境保護意識,這就使得工作效率較為低下,對此可以明確各自職能,這也是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的核心內容,各工作人員只有明確自身職能,才能提高工作責任心,除此之外還要加大監察力度,對工作人員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技術準則進行調查,以便有清晰地了解。
煤礦開采會對周邊的區域地質環境造成破壞,從而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因此,為實現煤礦開采和環境保護兼顧發展的原則,需在開采前、開采中以及開采后對地質環境進行保護,確保其恢復至可正常生產、生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