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張晶 李莉娟
(沈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8)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旅游業作為幸福產業承擔著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重任,全域旅游則是落實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1]山西省運城市2021年召開的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圍繞打造知名旅游強市的目標,全面叫響“游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文化旅游品牌。[2]而垣曲縣生態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旅游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垣曲圍繞“全景垣曲、全域旅游”的發展目標,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的拉動力,對傳承文化基因,推動經濟發展,響應省市相關文化旅游政策規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區位獨特
垣曲地處山西省境南端,東跨王屋,西連中條,南臨黃河,北接太行,地處晉豫交界,聞垣高速縱貫全境。已經開工建設的垣澠高速接連中原,正在加速推進的陽運高速公路,是運城挺進中原的一個重要通道,是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中原經濟區的主要交匯點,地域優勢獨特,發展空間廣闊。垣曲年均氣溫14℃,是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都適合發展旅游。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氣候條件為垣曲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資源豐富
1.歷史人文資源富集
“周圍皆山,如垣之曲[3]”,垣曲因境內山垣環抱地處黃河九曲之一而由宋朝時定名至今。垣曲縣人文資源富集,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論斷[4],將人類起源往前推進了1000萬年;垣曲縣又稱舜鄉,是舜帝故里,成湯之都。《孟子》載:“舜生于諸馮”中的諸馮山就在垣曲,舜早期的活動范圍就在諸馮山景區內,“舜的傳說”和“舜帝祭祀”被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縣內保存有上亳城址、埝堆玉皇廟、二郎廟北殿、宋村永興寺等文物古跡;紅色資源豐富,山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垣曲縣占有市級一處,縣級七處。垣曲縣革命老區紀念館、青年山烈士紀念碑等紅色革命精神不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例如西石霸王鞭、懷綁戲、坡底武高蹺等。從史前至今,足以證明垣曲歷史人文資源的多樣性。
2.生態自然資源充裕
至2020年1月22日,垣曲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垣曲生態優美,境內山巒起伏,水豐林茂,森林覆蓋率52%,擁有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條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亳清河國家水利風景區、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和黃河·歷山國家4A級風景區和小浪底風景區等,是國家級綠色能源示范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楹聯文化縣和中國梅花石之鄉。同時生物、礦產資源豐富,國家級一二級保護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藥用植物485種;迄今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6種,位列山西之冠。以歷山原始森林和我國第三大銅基地為依托,垣曲縣擁有山西省唯一一座縣級自然博物館,建起了規模較大的植物、動物、礦產標本展室,是垣曲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政策支持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圍繞《全景垣曲全域旅游規劃》,垣曲縣政府堅定不移“打生態牌、吃旅游飯”,緊盯“一心一線五區”旅游總體布局,抓緊龍頭景區的建設完善,深層挖掘垣曲旅游資源的潛力,全縣域、全天候發展旅游,積極融入省、市黃河旅游發展板塊,推動旅游聯動發展,以期實現創建垣曲全域旅游示范區。當前,正在規劃全縣藥茶產業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全力支持垣曲縣旅游產業的發展。
(一)發展投入不足。垣曲鄉村旅游業發展需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力,但存在投入資金短缺,宣傳力度不足的難題。目前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客需求不斷多元化,這對尚未形成系統旅游產業和特色旅游品牌的垣曲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必須加大新型旅游項目的投資力度,擴大宣傳營銷,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收益。
(二)基礎設施匱乏。垣曲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溝壑縱橫,地貌復雜。山路蜿蜒曲折,鄉村道路路況差,通行困難,交通建設難度大。許多景點缺乏專門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便。另外,景區內的道路、標識、公共廁所、停車場、移動數據、紀念產品等的規劃也沒有完全跟上,降低了游客前來游玩的積極性,阻礙了景區的進一步發展。
(二)創新人才短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現代鄉村旅游發展少有項目或產品能夠體現出獨特的創意性,歸其原因是人才資源短缺。垣曲縣景區從業者大部分都是本村人,缺乏專業的知識培訓;另外景區同質化現象嚴重,鄉村旅游產品缺乏特色,沒有打出當地特色旅游品牌。當地政府在相關人才引進政策方面也不完善,很難吸引專業的管理和規劃人才,缺少專業經營理念和經驗指導,自然而然減緩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速度,直接影響了其鄉村旅游市場影響力。
(四)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未能協調共生。近年來垣曲縣亳清河生態旅游長廊和城郊森林公園等的建設使生態環境大為改善,但隨著垣曲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著,綠化理念不新、標準不高,管護不到位,鄉村垃圾、污水等污染物沒有得到有效處理,使人文、自然等旅游資源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如何實現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共生是垣曲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發揮旅游業“一業興,百業旺”的牽引作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把發展鄉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條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針對垣曲縣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如下對策。
(一)加大資金投入,擴展宣傳營銷
資金問題始終是阻礙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因素。垣曲縣鄉村旅游發展與每一個家鄉人息息相關,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成立專項基金,并在政府官網上設置專欄,向公眾介紹本縣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尋求社會各界的支援,提升招商引資的吸引力,通過對口爭取、企業資助、個人捐助等方式拓寬資金來源。同時合理的宣傳營銷也是打出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注重新媒體運用,借助國家級歷山自然保護區、古城國家濕地公園、全國綠化模范縣等國字號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垣曲、走進垣曲。政府可以借鑒鄉村旅游產業發達縣市的成功經驗,采取線上與線下旅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垣曲縣521生活網、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推動我縣與周邊區域客源互換共享、產品線路共聯、旅游品牌共塑、旅游市場共治,擴大垣曲縣鄉村旅游的知名度,順應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政策要求,發展垣曲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
(二)制定合理方案,完善基礎設施
鄉村旅游產業中基礎設施和交通區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礎設施是綜合發展鄉村旅游的硬件基礎。合理規劃本縣全域旅游的方案,正在加速推進陽運高速公路建設,便利垣曲山區與外部省市交通,進一步完善本縣鄉村旅游發展的配套服務,加快推進景區道路、廁所、標識、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移動數據覆蓋等方面的建設。合理設計和規劃旅游交通路線,開通本縣鄉村旅游專線游覽觀光車,不僅把本縣的旅游景區囊括在內,同時可以與周邊縣城實現旅游聯動發展,形成串聯的鄉村旅游之路,吸引周邊及其他縣市的游客前來觀賞。相應的特色文化賓館、主題農家樂和紀念品店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也是重要一環,加速形成集吃、住、行、購、游于一體的綜合旅游產業,促進垣曲經濟的發展。
(三)擴大人才隊伍,打造獨特品牌
打造垣曲特色旅游品牌是一個長期不懈的事業,必須擴充高素質專業性人才隊伍。一是加強人才培訓。政府可以聘請鄉村旅游產業發達地區的專業人才來對本縣從業人員和村民進行知識和服務培訓,有效提升其綜合素質及職業道德,提高景區服務水平。同時建立招才引智政策,如設立專項公務人員職位,加大創新人才隊伍。大學生返鄉就業也是一個雙贏的途徑,既可通過吸納高知人才創新管理和開發模式,也為學生返鄉解決工作和為家鄉發展獻力的需求。二是依托人才開發垣曲特色旅游產品,打造旅游品牌。在保留本縣鄉村旅游產品的本真性的同時,合理利用文物和歷史遺跡資源開發旅游,將曙猿文化、帝舜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旅游產業,體現垣曲特色,打造垣曲旅游品牌。
(四)注重生態保護,“紅色+綠色”融合
垣曲的最終出路在旅游,“打生態牌、吃旅游飯”,利用“紅色+綠色”的融合發展思路,依托歷山、小浪底庫區、白馬山三大生態景區,發展帝舜文化、曙猿文化、黃河文化三大文化體系,做好農副產品深加工、生態觀光農業、綠色能源產業等關聯產業,打造以北垛十八兵站舊址為代表性的紅色旅游景點,開通垣曲到小浪底大壩、黃河百里畫廊水上航線,推動紅色旅游與自然風景區之間的交互聯動,打造垣曲全域旅游的特色品牌,共同助推垣曲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關注垣曲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開展鄉村環境“綠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工作,推動垣曲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垣曲合理利用生態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資源大力發展當地鄉村旅游無疑是正確的,對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人民幸福感獲得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