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林
(中共六盤水市鐘山區委黨校,貴州 六盤水 553000)
鄉村振興戰略是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于“三農”重要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我們要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樹立鄉村文化自信,這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振興,要兩手抓,一手抓發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手抓鄉村文化振興、提振農民精神。把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中華傳統的鄉村文化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物質文化層面,比如:鄉村的山水田園風貌、村莊、鄉村建筑等。第二個層面是精神文化層面,比如“人必有家,家必有訓”的家風家訓文化、“尊祖敬宗”的宗族文化等。第三個層面是制度文化,比如有利于鄉村社會治理的村規民約、社會規范等。第四個層面是行為文化,比如:失散在鄉村社會中的傳統習俗、傳統節日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以精神文化層面中的家風家訓為中心,分析這些具有不同內涵的傳統家風文化,以什么樣的種形式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上得以繼承與弘揚,并助力鄉村社會的變遷與發展,使之成為鄉村社會生生不息和奮發向上的力量。
本研究從六盤水市多個貧困鄉村中選取了2個不同鄉土文化特色的村寨進行研究,重點探究了鄉村優秀家風文化的內涵、鄉村家風現狀及傳承等。通過文獻研究、參與式實地調研、個案訪談等搜集了調查數據,同時結合定量的面對面問卷調查獲取了切合實際的第一手資料。總計發放“鄉村家風現狀與傳承狀況”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0份,其中有效問卷260份,問卷回收率93%,有效回收93%,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多方面分析,結果如下。
調查選取的對象有不同年齡段,選取以18—30歲人群為主,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年齡段,也是青年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村青年的健康成長對于鄉村的五大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其中18歲以下人群比例占5.33%,18—30歲人群比例占59.57%,30—45歲人群比例占18.35%,45歲以上人群比例占16.76%。
有4.33%的受訪者獨自居住,60.57%的受訪者是兩代同居,24.35%的受訪者屬于三代同居,另有10.76%的受訪者四代及以上同居。由此可見,現在農村家庭中,兩代同居在一起的情況比較普遍,三代及以上在一起同居的情況逐漸減少了。
35%的受訪者對于傳統的家風文化都非常了解,主要來源于自己家中長輩代代傳承與踐行的家訓,以及父母從小就開始的教導;51.71%的受訪者對家風文化只是大概了解,但卻不熟悉是什么內容,主要依靠長輩們的言傳身教,在這部分人群心中豎起了一桿秤,也就是判斷是非對錯的價值觀,通過這桿秤就掂量出來了;另外有13.2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家中沒有關于家風家訓的傳承,這也反映出部分農村家庭對于家風文化的淡漠,對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的傳承意識還有待逐步加強。
90.51%的受訪者認為,在農村家庭中還是需要優秀家風的傳承,因為“家是每個人最初受教育的地方”;只有1.80%的受訪人群認為“不需要家庭來傳承優秀家風,學校老師會教孩子如何做人”,還有7.69%的受訪人群表示“無所謂”。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優良家風對于改善農村社會風氣、弘揚鄉村文化、加強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有重大意義,能促進和諧的家庭和鄰里關系。96.12%的受訪者認為,農村社會的一些不良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不良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部分受訪者家中沒有很明確的家風家訓傳承,但他們仍然意識到了弘揚優秀家風對于農村家庭發展的重要意義。
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優秀家風的傳承可以使自身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優良的品德、懂得為人處世之道理,從中獲得寶貴的精神食糧。95.01%的受訪者認為,吸收優秀的家風文化有助于個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95.94%的受訪者認為,傳統的家風內容應該與新時代文化的內涵緊密融合,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比如,要明確自己家的家風與家訓并帶頭身體力行(81.82%)、要認真學習家風家訓并嚴格遵守(71.45%)、弘揚優秀的家風家訓(76.96%)、努力豐富自己家的家風家訓內容并與時俱進(75.08%)等。認真領悟優秀家風的精髓,同時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融入自家家風與家訓,這樣可以帶動鄉村社會發展與文化振興。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逐步形成的道德風尚、生活作風、處世之道等的綜合,它蘊涵于家譜、家訓、族規等文獻中,也滲透在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中,在維系家庭、和諧社會、治理國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的族規家訓對于族人做出違背家法的行為制定了較為嚴厲的懲罰措施,輕者給予肉體和經濟上的責罰,重者逐出宗族,從家譜中除名。新時代的農村家風家訓,對于村民的日常行為,主要以引導、引領為主,懲罰的部分已逐漸淡化,我國法律對家庭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已經有規定。經過調研發現,新時代鄉村社會傳承和弘揚優秀家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忠孝繼世”是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和新時代鄉村社會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作為傳統家風的重要內容,“忠孝繼世”幾乎在所有的家訓中都有涉及。例如,由此看來,在傳統宗族看來,所謂“忠者”,不僅僅是敢于“捐軀殉國”,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努力工作、恪守本職,“不二不欺”、“公爾忘私”、“國而忘家”等都是“純忠”的表現。“忠孝繼世”不僅是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優秀家風的重要內容,更是古往今來鄉村百姓修身養性的行為準則。比如《林氏族范》講究不忘本、盡孝道、重教育、秉正直、講誠信、重忠義。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尤其重視童蒙教育,注重培育兒童的“忠”“孝”意識,向其闡釋做人做事的定律,塑造其優秀的品格,達到“養正于蒙”的目的。今天的鄉村社會,“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敬老扶幼”、“以忠報國,以孝化人”、“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等傳統家訓以立在家中重要的位置,或掛在“家訓牌”上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成為推進鄉村社會文化振興,全面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振興鄉村社會的生動實踐,讓“愛國”與“孝順”成為鄉村社會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家訓不僅只掛在墻上,更是掛在了村民的心里。
立德修身、品行端正是傳統鄉村社會評價君子的標準之一,這在人們心中是一種較普遍的價值觀范,對規范人們的行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諸葛氏家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些家規激勵著諸葛家族世世代代的子孫們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一個人的品行是否端正,這他與個人經歷是有著密切關系的,所以通過家訓對家族中的子弟進行教育是很重要的,對于家族中的子弟擅自奔走衙門,行“武斷鄉曲、害人騙人”的事,族中也有族規斥責。立德修身不僅是個人在道德上的追求,也是一個家庭對子孫后代的殷切期盼。傳統的宗族家訓是將品行端正與青年治理家國、建功立業緊密聯系,可見其對立德修身的高度重視。
當今很多家風傳承較好的村落中,許多家庭將“志存高遠”、“品行端正”、“慎結好友”、“立德修身”等訓誡做成“家訓匾額”,掛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就如同家里的一面鏡子,讓家庭的每個人都能隨時檢查自己的言行舉止,牢記謹記家訓,注重品性修養。而對于常年在外務工春節返鄉的青年人,“家訓匾額”更是起到警示和引領作用。由家風到村風、民風、社風,在鄉村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人人向善、戶戶崇德的良好氛圍。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勤儉持家,也是家庭倫理思想的精華。“勤”與“儉”創造了燦爛的黃土地文明,豐富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比如商人尤重勤儉,遵從“勤以開財之源,儉以節財之流”[2],牢記“勤為興家之本,儉為積家之本”[3]。比如《朱子家訓》全文五百余字,內容簡明賅備,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問世以來,流傳盛廣,成為當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勤儉作為一種社會美德,在保證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更具有精神價值的內核;不僅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也可磨礪人的意志品質,在傳統的鄉村社會和新時代的鄉村社會,都有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比如許多鄉村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嚴控紅白喜事辦事規模與標準,堅決杜絕鋪張浪費,剎住攀比之風,減輕群眾負擔,在廣大鄉村刮起了一股崇尚勤儉節約之風,“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鄉村新風尚正悄然興起。
在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方面,就特別需要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對青少年進行品德培養和文化傳遞最好的課堂是家庭。家長在孩子面前要起帶頭示范作用,言傳身教,用自身的高尚品格感染孩子。小家管好了,我們的國家才會好。在廣大鄉村家庭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非常有必要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傳承農耕文明的戰略任務。家風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承繼與培育優秀家風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言傳身教、代際相傳的漫長過程,只有家庭、社會、學校、網絡新媒體等多方力量精準發力、持續用力,才能讓傳統家風文化在新時代鄉村社會煥發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