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清 苗瑩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市 132021)
近幾年,在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持續推進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文件中所提出的總體發展目標:“到2020 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已基本實現。尤其是在應對疫情的特殊時期,“互聯網+教育”充分發揮了其優勢作用,全國上下通過互聯網教學解決了“停課不停學”教育難題。實踐經驗充分證明,教育信息化能夠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并對教育實現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發揮有效的提升作用。現如今,我國已基本鋪就一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之路。
在后疫情時代,我們需要繼續思考的是如何更加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促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推進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深入、廣泛應用,適應信息時代對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發揮混合教學的優勢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優質的紙質教材是基礎,內容豐富多樣的數字資源是核心,而功能完備的網絡平臺則是支撐。因此,開發符合混合教學模式特點與要求的新形態教材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電子線路分析”課程是機電類、自動化類、新能源類等多個高職專業大類下屬各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具有受眾面廣、應用性強、知識量大等特點,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有助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彌補理論課時不足等問題。因此,開發設計能夠符合混合教學要求的新形態教材顯得尤為重要,主要是基于新形態教材的以下特點。
新形態教材是基于現代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一種紙質教材與電子資源的有機融合體。在傳統紙質教材的基礎上配以豐富的視頻、動畫、仿真操作、實驗演示等資源,使教材能夠以新鮮立體的形態“動起來”,極大的滿足了當代學習者的認知規律與學習習慣需求,有效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傳統紙質教材需要修訂、印刷與出版等過程才能完成內容的更新與修訂,這與現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要與企業和行業動態接軌這一需求相悖,使得傳統紙質教材滯后于行業發展動態。
而新形態教材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數字資源平臺進行實時的更新與優化,構建符合時代與院校專業特點的教學體系和知識結構,
紙質教材向學生們輸送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數字教學資源提供輔助教學,將行業實踐知識與技能以數字多媒體資源形式推送給學習者,比如,行業動態、實用案例、操作演示等部分,將生澀難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識進行立體化多角度的展示,即可時時更新又方便學習和記憶,實現了理論知識與行業實踐兼顧的原則。網絡資源的優勢就是更新速度快,即新形態教材最大程度地滿足了教材內容時時更新的要求。
通過對我校工程類專業大一與大二的學生進行學習習慣調研發現,當代大學生作為由電子設備陪伴長大的一代,對動態資源的需求遠高于傳統學習資源,在學習時間與學習習慣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更喜歡能夠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新形態教材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除線下課程學習外,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自由選擇知識與拓展內容的學習,且在學習時間安排上有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符合當代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特點。
學生面對資源豐富的數字化在線服務平臺,可以通過手機終端實現課上與課下結合學習,提升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促進個性化教育實現。教師面對多媒體數字化網絡在線應用平臺,創新教學模式,使用多種現代化和“互聯網+”教學手段與方法,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提升教學效果。另外,數字多媒體資源的運用如文字、聲音、視頻、動畫和影視等多媒體資源的應用,鮮活地呈現教學內容。
新形態教材的建設工作需要融合多種教學資源,教師團隊在教材建設過程中同樣需要不斷提升個人知識水平、職業能力及綜合素養,才能合理挖掘資源、融合行業發展、熟練應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在材料搜集與行業動態調研等工作中,教師需要與企業人員加強交流互動,除了需要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學習外,還需邀請企業專家對核心內容進行講解說明,經過這樣的優勢互補學習能夠使校與企深度融合得以實現從而更好的滿足教材內容的時效性需求,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業務水平。
新形態教材的核心特點就是——新,除素材與展示形態新穎外,內容更新速度也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速度,而電子行業的發展更是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因此,在教材設計過程中應及時將行業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納入到教材之中,根據行業發展動態重新核定課程標準,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準確與有效。
每一門課程的學習主體都不完全相同,其教學任務設計除了要貼近教學內容,還應盡量與專業對應崗位的典型工作內容相結合。但對于多個專業普遍適用的專業基礎課程,無法選定某一專業作為任務設計的參考,而須結合具有代表性的崗位的工作內容與實際教學要求相結合,從而設計出普遍適用的教學任務作為教學過程實施載體。
在教學目標與內容確定后,需要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制作,既要包含線上教學的理論需要,又要滿足線下實踐教學的使用需求,使線上與線下教學活動真正實現互補強化與全面提升。
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其內容設計的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現代電子技術仍然處于飛速發展期,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傳統教材中的很多基礎理論過于系統與詳盡,與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需求嚴重不符而很難實現學以致用。因此,對新形態教材的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科學合理的選取教學內容,在對行業標準、發展動態、課程大綱以及課程相關職業技能證書考核內容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修訂。
教學內容的實施需要以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因此,在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的同時還需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塊及實施任務與知識內容良好融合。時代在變遷,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習慣也在迅速變化,以符合學生認知、貼近實際需求、任務普適易懂為原則進行教學模塊劃分與任務設計,來保障學生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有更真實的代入感、更深入的理解度以及更持續的積極性。
在新形態教材配套資源開發過程中,既要保證對理論知識的動態、多樣、深入講解,又要兼顧對實踐操作內容的設計、模擬、演示等學習需求。除需要將知識與實踐內容相關的要點講解、習題及測試等資源進行配套設計與開發外,還要充分發揮虛擬仿真、動畫展示、實驗演示等多種類型新穎素材的展示與輔助作用,以滿足不同知識與技能教授過程中所需的動態講解、模擬操作及實景展示等需求。
在新形態教材建設工作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即將數字與紙質資源融合后以較符合大眾審美的最終形態呈現出來,這就需要對教材的版面組成、內容結構、字體顏色與圖片效果等內容進行優化處理。這一設計過程要綜合考慮數字資源的融合效果、學生的學習習慣需要、筆記與標注需求、色彩與記憶特點匹配等要素,力求通過版面與內容設計將數字與紙質資源的融合效果達到最優,承擔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良好媒介作用。
新形態一體化教材是符合現代教學改革需求的結構新穎、素材豐富、內容合理的新一代紙質教學資料,是將線上教學與線下實踐有機結合的必備橋梁,是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支撐而開發出的符合新時代教與學的特點與需求的重要載體。因此,對新形態一體化教材的開發對于深化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改革、保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落地實施、全面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而“電子線路分析”課程作為一門適用專業廣泛的專業基礎課,知識應用場景廣泛、學生學習需求量大,設計并開發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新形態教材能夠使很更多的學生體驗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效果,全面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使學生真正能夠保持想學、好學、樂學的求知狀態。在對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定與選取基礎上,設計出貼近工作與生活實際的工作任務作為知識與技能教授的實施載體,并開發與之相匹配的理論與實踐相關數字資源使數字與紙質資源實現有機融合,以達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是整門教材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