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其斌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為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應創新教育工作方法,構建全新的網絡思政教育形式,增強教師對新媒體教育的認知和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同時,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巧妙應對新媒體環境帶來的挑戰,創新改進新媒體思政教育模式,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加強思政教育內容的學習,促進大學生道德素養提高。
在新發展形勢下,新媒體技術應用在生活等多個領域,可推進社會各行業的發展。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有動態化優勢,主要是借助互聯網技術等,向各個終端用戶快速提供即時信息。新媒體環境展現出較強的交互性與便捷性。高校借助新媒體技術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能突破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向大學生快速傳遞思政內容,切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更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政學習情況,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動態化發展。
我國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可為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間,拓寬了思政教育渠道。高校能借助新媒體環境支持,對思政教育方式進行創新改進。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能快速獲取豐富的思政信息資源,并與大學生進行即時共享,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范圍明顯延伸,為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高校教師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利用新媒體和大學生進行雙向交流活動,及時且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專業學習情況等,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覆蓋,能促進傳統思政教育內容擴展。這能使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及時分享思想政治信息,促進大學生參與思政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此外,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與大學生都能享受網上閱讀與瀏覽信息的便利。高校教師能采用線上思政教育模式,將相關的思政知識及時傳遞給學生,能突破傳統思政教學的限制,促使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更加便利。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性,促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第一,在新媒體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社會化方向發展,使得思政教師、大學生和外界環境緊密連接起來。高校思政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在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社會熱點事件、相關的思政理論知識等,引導大學生更加關注社會生活實踐,可促使學生對思政學習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第二,新媒體環境可高校提供開放的、虛擬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能推動思政教育工作發展。在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下,高校教師與大學生有明確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關系,無法從平等的角度進行相互交流。這會使部分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思政知識,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導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能獲得言論空間,發表對社會熱點、思政內容等的看法,思政教師能掌握大學生的想法與觀點。同時,在網絡虛擬空間中,高校教師與學生能形成平等的對話關系,可提出相應的思政問題,有效引導大學生主動查閱相關的資料、時事信息等。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能使用的思政資源比較分散,思政教學內容較為枯燥,而各類思政教學活動創新性不足,會對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造成消極影響。新媒體環境包含大量的信息資源,并卻有多樣化的信息呈現方式,高效思政教師便捷使用相應的思政信息資源。在新媒體環境的支持下,高校思政教師能及時了解社會熱點問題及其動態進展,并尋找相應的社會現實案例充實思政教學內容。同時,高校思政教師可開設社會事件專題研討活動、分組討論活動等,讓學生主動了解相關的信息資料,實施價值觀教育、愛國教育等,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此外,高校大學生能通過新媒體,快速便捷地搜索社會資訊、思政熱點問題以及國內外時事等,拓寬自身的思政學習視野,完善思想政治學習結構,增強學生思政學習的自主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享受著更為開放的網絡空間,會接受大量虛擬信息與現實信息。我國境外的敵對勢力會滲透在虛擬網絡空間中,在監管薄弱地帶,宣傳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等,對人們的思想進行錯誤的引導。對于我國的社會熱點事件,如結婚率下降等,敵對勢力會發表鼓動言論,錯誤引導男性與女性對立,使事件持續發酵,引發偏激的社會輿論。這會使社會主流意識受到廣大人民的質疑,非主流意識對人們的思想造成較大沖擊。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非常復雜的教育環境,首選需要排除片面信息、錯誤言論的干擾。而我國敵對勢力會偽裝消極信息,在社會大眾傳媒平臺大范圍傳播,在新媒體環境的推動下,會將社會陰暗面無限放大。很多高校大學生會受到非理性言論的影響,對熱點事件等的思考比較偏激,甚至會出現消極混日子的狀況。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都能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自身的觀點與看法,而現有的網絡技術不能快速且準確地界定信息的性質。這種情況下,大量虛假信息可借助新媒體網絡平臺迅速擴散,并且不受部分時間等的限制。面對海量的新媒體網絡信息,大學生通常難以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在享受新媒體網絡便捷性的同時,也會受到虛假信息的錯誤引導,會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造成消極影響。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人員會過度追求點擊量,發布迎合受眾群體的視頻等。甚至有媒體為取悅廣大受眾,拍攝低俗怪異的視頻,向受眾傳遞消極的信息,會對正能量的傳播造成較大影響。而我國高校大學生在對待網絡熱點問題時,通常會先判斷相應的價值與影響,而忽略對事件真實性、具體發展情況等的思考分析,一味地進行批判分析。在事情發展一段時間后,高校大學生才能了解到事件與傳播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會出現完全相反的狀況。新媒體網絡環境極為復雜,高校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弱,容易受到虛假信息的干擾。
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高校教師應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的具體應用,借助新媒體技術推進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實,實現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第一,高校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環境的虛擬性等造的影響,對思政教育方法進行創新改進,和大學生圍繞思想政治內容進行交流討論,引導大學生多不同角度思考思想政治知識。同時,高校教師應主動和大學生保持積極的教育關系,鼓勵大學生表達對思政內容的看法,尊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習中的差異性,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使大學生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第二,高校教師應借助新媒體,引入更多的思政教育資源,向大學生展示更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圖像及視頻等,帶領學生直觀了解思政知識,有效拓寬大學生的思政視野。第三,高校教師可提前錄制網絡思想政治微課,著重強調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內容,讓大學生主動學習思想政治知識,提高大學生思考思政問題的深度,爭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蓋。
高校應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管理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把握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探索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需求及規律等,推進思政網絡文化建設。首先,高校教師應積極學習先進思想理論,借助網絡公眾平臺,建設更好的思想政治網絡文化。高校教師可利用校園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開展紅色教育專題活動,樹立正面的思政榜樣案例,讓大學生自主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內容,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高校教師應有效結合線上和線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通過網絡課堂進行思政內容學習,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知思政知識的重要內涵,并正向引導有關思想政治的輿論。高校教師應利用新媒體快捷的傳播優勢,全面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選取大學生關注的思政熱點,引入更多的優質的新媒體思政資源,將網絡思政文化滲透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在交往、生活等方面享受到較大便利的同時在行為習慣方面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對此,高校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強化自身現代化教育意識,采用更有效的思政教育手段,分析新媒體環境帶來的變化,不斷提升自身思政政治素養。高校為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全面深入分析社會發展形勢等,對思政教育進行創新優化,促進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增強。首先,高校教師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發展規律,采用多元化思政教育方法,促進思政教育質量提高。其次,高校教師應實時監控新媒體環境下的時政信息,主動了解網絡流行語的含義,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更多新鮮的網絡元素,讓大學生主動參與對思政知識的討論活動中,使大學生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高校教師應創新改進思政教育方式,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應用新媒體技術,構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平臺,鼓勵大學生主動進行思政學習與討論。首先,高校應在校園官方網站中開設思政教育模塊,并借助校園微博渠道進行思想政治宣傳,發展基于微信的思政教育方式,有效促進思政教育內涵全面提升。高校教師可開設有鮮明主題的思政教育專題網站,采用新穎的宣傳教育形式,向大學生展示積極的思想政治內容,讓大學生主動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等,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新媒體環境。其次,高校教師應引導大學生了解時事政治,讓大學生全面分析社會現實問題,指導學生從理性角度進行思考探索,促使大學生加深對思政內涵的理解。
綜上,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應轉變思政教育理念,借助新媒體技術加強思政教育網絡文化建設,構建完善的思政教育平臺,引導大學生了解更多的思政內容,并讓大學生加深對思政內涵的理解,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