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銀 許嘉 張宇冉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工匠精神是創新創造源源不斷的動力,能夠提高民族精神力量,但是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工匠精神逐漸缺乏,在新時代背景下,促進社會發展還需要以“工匠精神”作為價值追求。教育是強國的基礎,通過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這些人才正是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職業院校是人才培養基地,不能只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還要注重人才精神文明建設,應該以工匠精神作為指引,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以培養更優秀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如今,帶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是高專業化和高素質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數量較少,而社會需求較大,這也意味著培養工匠精神人才的重要性。對事業要求專注、工作嚴格要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體現,為提高我國產品質量和服務,工匠精神人才必不可缺。
在社會不斷深化改革背景下,社會用人單位由看重學歷轉為看重個人素質,這體現著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性。職業院校學生受過良好職業教育,工作一般從基層做起,如果學生缺少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容易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比如有些學生對職業了解不足,以為工作就是一個每天重復的流程,長期如此容易消磨學生對工作和事業的追求,不利于未來工作創新,對學生自我發展也會造成影響。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棟梁,將來進軍社會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學生就業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高校應該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改變學生對就業的錯誤認知,重新認識工作的創造性,對工作保持熱情,才能創造出有質量、有價值的產品。自我的價值不是誰賦予的,而是通過自己努力創造而來,在不斷反思與創新中,學生會感受到個人價值得到體現,進而獲得滿足感。大學生工作后將自我價值通過社會勞動實現,獲得社會認可,并在發展過程中鍛煉才能,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工匠精神內涵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對工作人員全面要求,社會單位也以此為標準錄用大學生。當前職業院校畢業生與企業用人標準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等,這也導致不少企業對職業院校學生評價不高。部分職業院校畢業生沒有正確認識工作意義,把工作當成賺錢的途徑,卻沒有意識到工作也是實現價值的途徑,這也體現了部分職業院校學生沒有正確定位自己,只是片面認識工作。這些容易導致畢業生在工作過程中只考慮個人利益,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工作方法簡單而且承擔意識差,沒有創新意識,在工作中僅僅以機械化方式完成領導布置工作任務,工作態度和工作積極性并不高。當前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就業目標不是適應市場發展要求,而是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避免對企業和社會造成負擔。企業的有效運營離不開團隊,團隊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強大合力,在職業院校實施工匠精神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學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應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學生前面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人們對產品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具有實用性和耐用性,還要有精美外觀,更主要的是對工藝精雕細琢的要求。在經濟迅速發展背景下,很多工廠為滿足消費者需求過于注重效率而忽視質量,部分次品流入市場,降低國產產品信譽,導致許多消費者將目光投向外國市場。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在提高產品質量措施上進行結構改革,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我國對制造強國關注不斷提高,但實現制造強國,還需要依靠生產工具和生產者,持續提高效率和質量是生產者基本目標,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切入點。工匠精神為我國制造業帶來源源不斷動力,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力量和發展核心,所以要大力發揚工匠精神,讓每個領域生產者具有工匠精神。職業院校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基地,應該結合國家政策深度挖掘工匠精神內涵,讓學生成于心而行于外,全面提高個人素養。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應該根據職業教育規律開設勞動課程,賦予勞動課程鮮明職業特征,激發學生勞動意識,并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主體性作用,內化勞動教育目標,加強自身素質培養。專業教學是職業院?;A教育,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專業教學資源和校內外各類優質資源,將工匠精神和正確勞動觀融入教學實踐,在增強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同時強化勞動意識,樹立正確勞動觀念。校企合作是實踐教學重要內容之一,而且企業教育更具現實性,對人才要求較高,只要具備工匠精神,創新開展校企合作新模式,將勞動教育納入新模式中,整合校企合作模式優質資源,教師提供勞動教育理論資源,企業給予實踐資源,共同促進勞動實踐課教學有效開展。學生在企業實踐中不僅學會專業技術,提高實操能力,培養工匠精神,還能增強學生勞動素質。學生管理是學校管理基本內容,在學生管理體系中加入勞動教育,是增強學生素質良好途徑。勞動教育包括教學實踐,監督評價等環節,利用信息化手段為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逐漸規范勞動教學管理體系,加強勞動教育,還可以不斷拓展改革方式,探索創新教育方案,實現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為學生個人素質提高提供保障。
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主要內容,在大學生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勞動教育也是實施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途徑,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首先課程體系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職業院校應該完善課程教學體系,將勞動教育滲透到教育體系中,結合專業特點和課程安排開設勞動必修課,學生修滿會獲得相應學分。很多專業課程涉及勞動教育,需要教師抓住這些關鍵點在課程中挖掘勞動教育元素,在專業技能和生活技能中體現勞動教育。學生在實訓課程需要動手,尤其是制造類專業,學生在實訓過程中也是一種勞動體現,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需要花費一定時間,而勞動時間有限,將兩者結合需要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圓滿完成工作,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對學生工作能力培養發揮重要作用。其次是完善實踐活動體系,拓展勞動時間,讓勞動教育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和搭建多元化平臺等,在實踐體驗中激發勞動情懷,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并讓學生意識到勞動教育重要性,實現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勞動教育的目的。檔案是記錄學生各方面情況的重要資料,應用檔案形式將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表現和勞動認知以及行為習慣等完整記錄下來,將其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有效結合外在評價與自身自律,充分體現勞動教育對學生的培養。
企業文化和職業院校文化都有專業、敬業、樂業等共同的價值觀,因此學校將“工匠精神”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既要做到質量文化的弘揚,也要做到推動文化內涵發展,營造積極向上校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師是學生引導者,應該以身作則,踐行工匠精神表率,推行工匠精神宣傳進校園和課堂,比如邀請知名工匠進入校園開設講座。學校也可以結合學校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組織各種形式實踐與學習活動,大力宣傳高素質勞動者和勞動模范的重要貢獻和突出事跡。學校更要完善激勵機制,給予技能比賽、學習活動、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表彰和獎勵,并開展各種形式頒獎儀式,并不斷挖掘師生中各類模范和榜樣,將其事跡張貼到宣傳欄中,營造崇尚勞動和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網絡宣傳已經成為眾多高校重要宣傳途徑,官網、微博、公眾號等是學校的一個窗口,職業院校應該利用網絡渠道宣傳更多工匠事跡,比如我國科學技術、傳統技藝以及各領域相關內容。在網絡發達的時代,學校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向學生推薦關于勞動和工匠精神的紀錄片,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國工匠》《了不起的匠人》等,學生觀看也會為工匠精神所折服,并將其內化,等到工作之時就能意識到勞動重要性,做到堅守崗位,并嚴格要求工作。
我國眾多應用型人才來源于高職院校,高職院校注重人才勞動意識和工匠精神的培養,才能進一步推動給我國綜合國力,促進民族發展強大。很多職業院校缺少深度精神文明建設,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勞動觀,學校應該從各個方面加強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建立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增強學生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以及綜合素質。在工匠精神視域下的人才培養,職業院校實施勞動教育新理念,完善教育體系建構,讓學生在職業院校教育中獲取更多精神力量,積極在勞動實踐中實現自身價值。在社會范圍內推動工匠精神,不光靠對社會生產者嚴格要求,還要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做起,共同提高我國人才的勞動意識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