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霞
(貴州省銅仁市第十中學,貴州 銅仁 554300)
一直以來閱讀都是語文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把握程度,為其樹立未來發展的目標奠定基礎。閱讀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時引領學生豐富自身的閱讀技巧,逐漸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獲得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基于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解決閱讀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1.閱讀教學流于形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與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重視對字詞句的教學,使得學生的主觀感受與閱讀體驗被忽略,導致閱讀教學流于形式,即學生在閱讀課堂上按部就班地根據教師的要求開展閱讀活動,難以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2.師生課堂地位失衡
素質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部分教師盲目地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而教師沒有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僅模糊了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也沒有突出教學重難點。同時,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問題時教師也沒有注意及時對學生進行糾正與指導,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1.只注重講解重點知識
絕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僅給學生講解考試中的重難點,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所謂的閱讀答題模式,因為缺乏理解與思考,學生如果遇到不同的題型就有可能無從下筆。可見,閱讀技巧的掌握需要建立在學生自主開展閱讀活動的前提下。
2.不重視課外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高度重視課內閱讀而缺乏課外閱讀的指導。現如今互聯網信息技術十分發達,學生并不缺少閱讀內容,但是,這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否則,學生盲目地選擇閱讀材料,如言情小說、穿越小說等,不僅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3.學生閱讀興趣不濃
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給學生講解考試的重難點,并不利于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無論是教學哪一類的閱讀文本,為了提高學生閱讀成績,過于注重給學生傳授閱讀技巧,沒有結合學生的興趣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最終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學生閱讀熱情的提高。
目前,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科學的語文教學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語文閱讀水平的提升,同時還會對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時,其使用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很多教師在進行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時,并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對初中低年級學生,很多教師會將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識字、認字方面,而對于閱讀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實踐中沒有認真分析語文教材內容,同時也缺乏閱讀文章的挖掘,使閱讀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知識性以及教育性都沒有得以很好的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相當敷衍,進而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甚至還讓學生對閱讀學習產生逃避心理。另外,很多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所使用的方式過于單一,這樣根本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也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被忽視,進而使閱讀能力的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時期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培養自身能力的重要時期。一般來說,這一時期的學生大多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因為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夠理想,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學得不夠扎實。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就必須豐富學生的語文詞匯量,使其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這樣學生的語文閱讀才能夠順利進行。但是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的語文閱讀基礎以及詞匯量積累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初中低年級學生,他們當前階段的知識水平以及能力,根本難以支撐他們進行語文閱讀理解,即便可以,那也是非常吃力的,這就給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另外,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如此薄弱的情況下,教師很難順利開展語文閱讀活動,很多學生連閱讀文章中的內容都無法理解,更談不上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感受閱讀文章的樂趣了。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嚴格落實“新課標”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目標,突破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在此教育模式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以凸顯,積極主動探索知識,不僅能夠有效落實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而且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形成自主閱讀的學習習慣。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環節中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內容,使其形成完善的自我思維與知識系統。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將閱讀理解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強化學生分析、發現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對其終身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從本質上分析,閱讀與寫作有區別但是也有一定的聯系。閱讀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從中了解與掌握知識,除了獲取閱讀文本的內容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掌握高效的閱讀技巧與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知識應用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促進學生成長。
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內容,其中包含了人文素養、語言積累以及語言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具有高度的科學素養,提高自身全面發展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文本內涵,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不斷提升,對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對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同樣如此。但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獨特新穎的方式將學生引入閱讀情境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其營造樂學的氛圍,激發學生閱讀求知欲與閱讀意識。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并使其將積累的知識轉變為語文學習能力。如歸納總結習慣、讀思結合習慣等,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這也是順利開展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前提。只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興趣,創造積極的學習氣氛,才有利于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在給學生創設閱讀情境時,要利用多媒體發揮圖片、實物以及視頻等的作用,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讓其深刻感受到閱讀活動中的樂趣。
學生對閱讀產生一定的興趣之后就會形成一定的閱讀動力,但是只有興趣沒有方法很有可能讓學生在閱讀中走很多彎路,閱讀效率不高。這就需要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之外,還要給學生傳授一定的閱讀學習技巧,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第一遍閱讀時需要保持流暢。部分教師害怕遺漏問題,在閱讀中不斷給學生提示,給學生講明閱讀要求,但實際上對學生閱讀產生嚴重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前給學生講明閱讀要求,比如畫出生字生詞、對文章進行分段、闡述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等。一般來說,學生在第一次閱讀時大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希望在閱讀中不受任何干擾,一氣呵成。因此,教師提出的要求可以在第一次閱讀后完成。此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有的學生喜歡在第一次閱讀時在課本上圈圈點點,也有的學生認為這會影響自身的閱讀進度,會在閱讀后進行,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不可強求學生一定要按照哪一種閱讀方法閱讀。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閱讀的次數越多越好。但是在第一次閱讀中應追求流暢,之后進行深入閱讀。閱讀的速度不宜太慢。在閱讀現代文時應以默讀為主,最好不要在心里發出聲音,應保證目光所及之處在腦海中形成印象,這就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且有意識培養相關習慣。精讀時則需要保證閱讀質量。應用不同的記號將難以理解的內容、精彩語句、生字生詞等標注出來,之后寫上自己的感悟與理解。除了理解文章大意之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準確表達自身對文章的理解。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閱讀訓練完成,這就需要學生準確表述閱讀內容。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與積累相關的專業術語,如理解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提高答題效率。
教師只依靠課堂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很有必要進行閱讀拓展,結合課外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比如,通過寫作訓練強化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意識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中,因此可以通過寫作訓練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讓學生有機會應用自己積累的素材,提高作文的可讀性。閱讀名著類文章時可結合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展示閱讀情況,給學生創造自我展示的舞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此外,教師要在班級中建立班級圖書角,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源,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也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運用視頻資料,讓學生在理解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寫作,促使學生在寫作訓練中提升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閱讀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閱讀材料內容,從而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應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結合必要的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