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晨
(浦東新區未來之星幼兒園,上海 201315)
九月開學季在悶熱的初秋如期而至,適齡的小朋友在家人的期盼下來到幼兒園,當所有的孩子都在以鬼哭狼嚎的哭聲宣告自己“不愿長大”,有一個愛笑、胖胖的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晨晨。
相比較其他剛入園的小朋友,晨晨的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都比較強,是一個讓老師很省心的孩子,可是令人難以預料的狀況總是突如其來……某一天早上不知什么原因,晨晨在學校門口哭鬧不肯進幼兒園,任憑媽媽怎么哄,老師如何安慰,她總是以不停地哭泣,甚至躺在地上等行為拒絕上學。
一次和晨晨聊天,她竟然跟我說:“張老師,我不要上學,我想媽媽,我要陪媽媽。”我問:“為什么要回家陪媽媽呢?”原來在晨晨開學前幾天,媽媽生了一個弟弟,我想也許是因為弟弟的到來,又看到家人每天對弟弟呵護備至的照顧,心里有了落差,開始有了哭鬧情緒。我說:“晨晨在幼兒園有老師小朋友陪你,等放學了媽媽就來接晨晨啦?!?/p>
晨晨聽了雖不哭泣,但情緒很低落,當其他幼兒活動時,她靜靜地坐在旁邊。我突然想到當時剛開學為了安撫幼兒新入園的焦慮情緒,小朋友帶了一張全家福,我馬上找出晨晨的全家福,拿給晨晨,說:“晨晨,如果你很想媽媽,你就看看全家福,相信媽媽也是很想念晨晨的?!背砍窟吥ㄑ蹨I邊看著自己的全家福,看著自己甚是想念的媽媽。
分析——內心失衡,行為倒退
作為二胎家庭中的大寶,心理上可能會出現恐慌,嫉妒等現象。就像晨晨家,弟弟出生后,晨晨就出現很多行為問題,甚至是倒退回了一個小嬰兒,不但哭泣、耍賴,甚至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行為。晨晨媽媽也說過在媽媽給弟弟哺乳時,晨晨會湊過去說要喝奶,又或者會說討厭弟弟,不喜歡弟弟,甚至在媽媽給弟弟哺乳時,出現用手掐弟弟的行為。
顯然弟弟出生后,晨晨并沒有像我們預期的那么愉快,晨晨所能夠感受到的僅僅是被剝奪,因為弟弟,大人對自己的所有關注點也都被剝奪,于是她決定學習如同弟弟那樣,用喧囂的哭聲去充分滿足自身需要,用喧囂的哭聲去充分地吸引大人的目光和注意力。
晨晨的種種表現用心理學現象解釋,可稱之為倒退行為,為什么一個原本三歲的學齡兒童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1.新環境。剛進入一個新環境,孩子在面對陌生的地方和人會產生焦慮和壓力,可能會表現出一些行為倒退。晨晨進入幼兒園,從原本不哭泣轉變成大聲哭泣。我覺得這也是她緩解、釋放壓力的方式。
2.新成員誕生。當家中獨一無二的“寶寶”的地位發現變化時,孩子也會出現一些行為“倒退”,例如原本不用奶瓶的老大也要求要用奶瓶喝水喝奶,有時還要去擠弟弟的嬰兒床。
這兩個原因恰好都被晨晨遇上了,九月剛上學的她,家里就添了個弟弟,也難怪她會出現倒退行為。
我的措施:和晨晨媽媽進行約談
對于晨晨的情況,我立馬找晨晨媽媽約談。媽媽說:“最近我也發現了她的情緒問題,在家里她也粘著我,除了給弟弟喂奶,其他時間我就陪她看書玩玩具等。本來很懂事的孩子,最近不知道為什么拒絕上學,我家里還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對于晨晨現在這個情況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告訴她,作為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大寶更多地關心和重視,之前怎么對她,有了二胎之后還應該怎么對她;父母也可以分工,但是不要讓家中任何一個人圍著她轉。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曾經有這樣一段感嘆文字:“我們人類分兩種,和艾瑞卡一樣至少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在來看嬰兒的時候一定會多帶一份禮物給老大。但是只有獨生子女的父母或者從未做過父母的每個人,卻只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送給他們的孩子。她們就詢問關于嬰兒的事情,絲毫沒有留意到,她們開門的老大,只比她們的膝蓋高一點點,正站在門旁不為人注意的地方?!?/p>
風平浪靜的日子僅僅過了一周……
這一天當媽媽把晨晨送到校門口時,晨晨竟然做出了令人驚訝的事,那天正好是我在門口接送小班孩子入園,只聽有老師在叫我,想是晨晨來了,立即跑過去,一看晨晨竟然咬著媽媽的衣角,用牙齒很用力地咬著,我和晨晨說:“把你的牙齒放開,不然你的牙齒會受傷?!钡砍吭趺磩穸疾宦牐豢纤煽?。當時又是小班幼兒來園的高峰,看晨晨媽媽戴著口罩,我說:“媽媽,這個情況還是你送她進去吧?!?/p>
有了第一次媽媽送她入園,下次媽媽送她來園時,依舊使用牙齒很用力地咬著媽媽的衣角,而媽媽在出于無奈之下,居然當著眾人的面,用藏在背后的衣架,抽打晨晨的屁股……晨晨在面對媽媽的“暴力”之后也陷入了無休止的哭鬧中。
就這樣,這個情況持續了好幾天。
分析——內心恐懼,無所適從
當一個人逐漸習慣于被另一個人悉心照顧時,會產生眷戀感,更何況在一個家庭中,這份親子關系更加深刻。一旦那種共同照顧,被迫與他人分享,小朋友的心里自然而然出現巨大落差。孩子很難正確地理解:為什么本來屬于自己一個人的爸爸媽媽,一夜之間又轉變成了另外一個寶寶的爸爸媽媽?我的爸爸媽媽是不喜歡我了?他們再生一個弟弟,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這些疑惑和問題全部來源于二胎家庭孩子身上發自內心的困惑,他們需要確信另一個寶寶的到來會不會改變父母對自己的關懷與疼愛,自己應該如何做才能贏得父母更多的愛和關懷,因此他會逐漸變得更加容易害怕、恐懼、無所適從。
我的措施——點亮蠟燭實驗“愛,是越分越多的”
首先,對于媽媽在眾人面前用衣架打晨晨的行為,我立馬制止,并且告訴她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肝寶貝,有話可以好好說,同時我在網上尋找了一些關于如何解決二胎家庭中大寶問題的資料,其中有個講到“愛是越分越多的”生動形象的視頻故事,很適合一個4 歲小朋友去理解,它是以蠟燭為載體,以一個蠟燭逐漸去點亮其他蠟燭,向孩子說明愛是越分越多的,但是愛卻一點都沒有少。
我鼓勵晨晨媽媽可以和晨晨一起看視頻,甚至在家里做這個蠟燭實驗,讓晨晨直觀感受雖然媽媽生了弟弟,但媽媽對晨晨的愛一點都沒有少。
1.繪本講述注入愛
繪本以其美好的故事繪畫、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深入淺出的敘事方式而廣泛地受到孩子們的喜愛,這種繪本中所儲藏和隱含的教育意義也更加地能被孩子們所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晨晨健康身心的培養和塑造上,我們可以考慮在幼兒園的集體教學或自由活動中選取一些繪本,通過繪本故事,幫助孩子認識和了解當你所需要面對的問題、挑戰等,讓孩子從自己的內心去接受,即使是父母把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小寶寶身上,他們也能深刻地理解為何爸爸媽媽會這樣做。
比如說來自于2011 年美國的一部關于五歲兒童的家庭情感關系管理與家庭個性發展素質教育培養的兒童繪本《我當大姐姐了:我和新出生小寶寶的故事》,在這本兒童繪本中,講述了一個五歲小女孩因新生寶寶剛降生,作為姐姐所經常面臨的家庭問題和情緒的巨大改變,當這個時候孩子們真正地發現了這個故事中主人公與自己確實有著相同的成長經歷和家庭遭遇時,就更容易地將他們從寫在書本上的情況進一步轉化遷移到實際家庭生活中,排解自己的不良家庭情緒,學會如何更好地用心去認識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家庭處境。
2.情感交流建立愛
情感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和心靈上的交匯,人們只有在彼此之間相信、尊敬的基礎上,才能將自己的思維和想法針對彼此而言進行具體的表現和交流。幼兒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家長之間、家長與幼兒之間更多的是這樣。
首先是教師、幼兒、家長三人之間應該建立一種親密、和諧的人際情感紐帶,創造一種情感互動交融的情感氣氛,其次是教師與幼兒在進行互動交流時,以一種微笑的眼神、愛護的目光,以此來給予他們一個愉快而又安好的環境,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面對像晨晨那樣內心比較敏感,缺乏關愛和關注的兒童亦是如此,教師通過與小朋友進行情感溝通,去仔細傾聽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了解他們產生不良情緒或逆反性行為的根本原因,找到自己的心結,從而能夠更好地引導和幫助他們疏導自己的情緒。
再次,教師與晨晨家長進行交流,了解晨晨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從而能夠更好地認識到晨晨的情緒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而且教師也可以將晨晨在幼兒園的表現和家長交流,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協同配合,幫助晨晨有效地排除不良情緒。最后,家長與孩子的互動交流,建立愉快和諧的氛圍,父母百分之百地愿意接受他們,細聽他們發自內心的真實想法和觀點,是與兒童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例如,當父母計劃要第二個寶寶時,可以先詢問孩子的心理意愿,“你想要一個兄弟或姐妹嗎?如果有了兄弟或姐妹,那么你就可以當一個姐姐(哥哥)了,你們可以一起做游戲”,這樣才能使兒童深深地覺得自己應該是家里很重要的一員,產生榮譽感和社會責任心。
3.生活情境體驗愛
模仿自我學習技術既是人類動物界一種最基本的自我學習活動途徑,又是一種推動其他人類個體進行自我模仿學習的重要科學工具。3-4 歲的孩子正好處于行為習慣形成和性格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的模仿能力強,可塑性也很強。
在家里,爸爸媽媽可以讓晨晨以“大姐姐”的身份去照顧弟弟。經??梢宰尦砍勘ПУ艿埽退陌职謰寢屢黄鸾o弟弟喂奶等,還可以適當地讓晨晨給弟弟講故事,哄弟弟入睡。當晨晨發生那些預期中的不良行為時,給她以表揚或其他物質性的獎勵。在晨晨經常與她弟弟接觸后,她對于弟弟的熱愛之情自然而然地就會由憎惡變成喜歡,很多的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4.父母同心給予愛
兒童心中有一桿無形的秤,他們會通過觀察不斷評價父母是否公平公正。相信很多大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你比你弟弟妹妹歲數大,你都不能讓著他點?”往往這句話一出來,很多大寶都要背負所謂的“責任”。
所以說,父母一定要懂得給予自己的孩子同等關懷,不要讓孩子背負所謂的親情壓力。在我們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特別關注這些生活細節,給予兩個學齡兒童平等的家庭教育和心理關懷。
比如在喂奶期間,媽媽就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弟弟身上,這個時候我們的爸爸就可以去陪晨晨談心或玩游戲;在弟弟睡覺時,媽媽可以讓家里其他人幫忙照看弟弟,然后去抱抱晨晨,聊聊她在幼兒園里發生的事,感受到媽媽對她的關心和疼愛;當親戚朋友來家中看望弟弟時,可以讓晨晨帶他們一起去看弟弟,同時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揚晨晨在家中幫忙照顧弟弟;購買玩物時要買二份,避免拿晨晨的玩物給弟弟玩,讓晨晨覺得玩具被弟弟搶了。通過更加密切地關注日常生活各個環節,晨晨會深深地感受到對父母的關愛,把弟弟認為是伙伴而非“掠奪者”。
三口之家轉型變成四口之家,不僅是人數增加,更給孩子的家庭格局、兒童心理都帶來巨大改變。因此,我們需要家長和幼兒園的協同配合,關注細節,及時發現晨晨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用樂觀積極的方法引導,相信弟弟的降生將會帶來快樂而不是煩擾,也有機會能夠讓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經過幾個月努力,晨晨身上悄然發生了一些轉變,進園時不哭鬧了,愿意自己走進教室,如果有同伴從她身邊走過,還會開心地和朋友一起手拉手,說說笑笑地走著。和晨晨聊天時,她告訴我說爸爸媽媽在網上給她買漂亮的新長裙,周末爸爸媽媽帶她和弟弟一起外出,爸爸媽媽忙的時候,在家里幫著爸爸媽媽做些照顧弟弟的事,我發現晨晨在說家里的事,尤其是說弟弟時,臉上總是洋溢著燦爛、甜蜜的笑容……晨晨說原來我這么能干,我很開心能幫助媽媽照顧弟弟了。聽了晨晨的話,我突然覺得晨晨長大了,我們的愛心、耐心、誠心等到了花朵的綻放,用我們鮮活的愛,找回了燦爛的她。
上次接到晨晨媽媽的電話,她和我說,自從上次和她講了故事——愛是越分越多的,并和她一起做了蠟燭實驗,她說,媽媽我愛你,我也愛弟弟,以后我會和你一起照顧弟弟的。聽了她的話,當時我就哭了。我和晨晨說,晨晨,媽媽也愛你,你和弟弟都是媽媽的心肝寶貝。這段時間每天晚上也會和她談心,聽她說學校里發生的事,她說今天沒有哭老師表揚她了,說今天和一個朋友一起做游戲了等,在家里晨晨還變成了一個小大人,爭著搶著照顧弟弟,情緒也好了很多。放學回家,先去房間看看弟弟,陪他玩,弟弟餓了,就拿起奶瓶泡奶粉給弟弟喂奶,弟弟哭了,就抱著他唱歌,哄他睡覺,弟弟要換尿布了,就拿著尿布跑過來說,我來給弟弟換尿布。換尿布時嘴里還嘟囔著,我是你姐姐,等你長大了,我陪你一起玩呀。
媽媽說晨晨變了,變回原來愛說愛笑的晨晨。老師謝謝你,謝謝你的辛勤付出,也謝謝你當時及時告知我們她的情緒變化,給我們出謀劃策,使用了有效地解決對策,愛說愛笑的晨晨又回到了我們的身邊。你那么有責任心有愛心,我真心為晨晨有你這樣的老師感到幸福,為老師點贊。我和她說,晨晨媽媽,其實除了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更重要的還有親子溝通和家園合力,你和爸爸對晨晨的理解、鼓勵和支持,你們也用鮮活的愛,找回了燦爛的她。
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像晨晨這樣的孩子,面對那些因某些原因缺失愛的孩子,用我們鮮活的愛,去走進孩子的內心,讀懂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世界,去找回燦爛的她。也許他們有時會鬧情緒,耍脾氣,但請相信他們,給予他們理解、鼓勵、支持,告訴他們:”孩子,你很棒!”
就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弊鳛橐幻嗣窠處煟谖磥碛凭玫慕逃缆飞?,我愿做一棵樹,任憑風吹雨打,我將始終以我的愛心,去珍愛我的每一片葉子,讓每一片葉子煥發出青春的光彩。我們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充滿激情,生命活力的教育去感染每個幼兒,滲透到他們的內心深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