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網絡時代下觀眾身份演變對影視改編創作的影響"/>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謝秋 劉蒙
(商丘學院人文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許鞍華最近的電影口碑罕見地“翻車”了,截止到上映的第二周,豆瓣評分停留在5.5 分。這位曾獲得第77 屆威尼斯電影節榮獲終身成就獎的著名導演,曾經三度改編張愛玲的小說:1984 年的《傾城之戀》;1997 年的《半生緣》;還有這部2021 年新鮮出爐的《第一爐香》。許鞍華如此執著于改編張愛玲的作品,許鞍華講到吸引力源自對作品的共鳴,并稱自己“看事物越來越接近她(張愛玲)的態度。”但是此次改編依然未能獲得觀眾的認可。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一切早有預兆。早在2019 年《第一爐香》開機時,飾演男女主人公的演員剛一亮相,就引起過網友的熱議。
原著里那個“連嘴唇都是蒼白的,和石膏像一般”“脾氣有點陰沉沉的,帶點丫頭氣”的混血兒喬琪喬,扮演者是有著壯碩勻稱的肌肉,還要健康的小麥膚色的臺灣小生彭于晏;而有著“平淡而美麗的小凸臉”“眼睛長而媚”“纖瘦的鼻子,肥圓的小嘴”“白凈的皮膚”“腿太瘦了一點”的上海女生葛薇龍,扮演者是以骨架大、身材顯胖而飽受爭議的內地演員馬思純。
開機伊始,大眾對于影片內容的改編、演員的演繹程度尚無觀感,因此爭議焦點就集中在了演員選角與小說人物的外形、氣質是否契合上。
2020 年,許鞍華導演的《第一爐香》在威尼斯的展映,同時預告片也在內地亮相。這一年正好也是張愛玲誕辰100 周年,其第一次發表的小說《第一爐香》自然也備受中國大眾的關注。關注的焦點依然在于改編之后的情節是否符合原著設定,以及演員的外形和氣質是否契合小說人物角色。
近日電影上映,票房與口碑卻不盡理想。媒體人梁文道的對談節目中,對于觀眾對人物選角的負面評價,梁文道指出:電影開拍就被網友罵,反而會被影響到創作過程,這種新情況會改變以后的電影拍攝。許鞍華對此說法表示認可,并說以前沒有關注過網絡,所以不知道網友反對的聲音這么大,“如果我比較知道網友的Power,我就會換角,可是我沒有意識到,除了老板跟自己跟創作團隊,還要問準網友才能......”許鞍華的話并未道盡,但由此可見,這次事件展示出的文藝工作者與網絡大眾之間關于文藝創作的巨大分岐與爭議,必然會對她以后的電影道路產生新的影響。
縱觀《第一爐香》的改編和拍攝過程,張愛玲的作品在中國社會上的影響力自不必說,因此大眾對張愛玲的小說本身并沒有太大的爭議,而是對導演改編的功力,以及演員人選這些外在方面有著廣泛的懷疑和關注。作為大眾而言,他們并不十分懂得文學改編背后那些深層次的文藝知識,因此對于比較直觀一點的演員外形及演技就會更加重視。也難怪對演員外形的吐槽一直持續到了《第一爐香》的每一次宣傳,直至2021 年10 月23 號的正式上映。
雖然演員的外形并不是決定一部影視作品好壞的根本性因素,如果改編之后的劇情跟不上原著的故事架構,演員的演技也不能支撐起整個故事的內容,那么這樣的改編作品就很難從大眾負面評論中翻過身來。
盡管許鞍華曾在上節目前一天的采訪當中表示:“并不覺得這個戲拍得很壞”,“我覺得,我是拍了一個具有職業水準的戲”,許鞍華選角給大眾帶來的視覺印象,和大眾心中的文字形象之間難以融合,從而引起觀眾在選角之初就產生了抵觸心理,對張愛玲作品本身的關注漸漸演變成了對演員外形的調侃與嘲諷;上映后觀眾發現演員的演繹也并未能很好地詮釋觀眾心中對于《第一爐香》,甚至是張愛玲小說世界的期待。演員選擇、電影劇情都與觀眾閱讀體驗及文學想象有偏差,這也是《第一爐香》評分一路走低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大眾對于演員個人氣質的認定,以及由閱讀原著引起的對于故事人物和場景的體驗及想象,對于票房和收視率來說,是網絡時代下,影視改編和拍攝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新因素。特別是張愛玲這樣流傳廣泛、深入人心的作品改編,更是難以擺脫大眾對此的注視。
應該注意到,從《第一爐香》開機引起大眾爭議,到其上映再次掀起爭議熱潮,整個過程都是通過網絡才得以迅速傳播的。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等的重要徑。根據中國網信網2021 年2 月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60 億,占網民總體的46.5%。
正因網絡的迅速發展,大眾關注影視作品的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改變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受到了大眾全方位的實時關注,而大眾的身份也從由現實中的個體組成的群眾,變成為了更加現代意義上的虛擬群體“網友”。
靜觀近幾年大火的影視作品,很多都是由小說改編而來。比如《甄嬛傳》《步步驚心》《斗羅大陸》《北靈少年之大主宰》(原著《大主宰》),《陳情令》(原著《魔道祖師》),以及《鬼吹燈》系列,《盜墓筆記》系列等。這些原著作品本是隨網絡發展起來的網絡文學,在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網劇時,相對于傳統寫作的文學,更容易到大眾的關注。
原因在于,這些被改編的熱門網絡文學原來的受眾就是網民群體,改編之時自然備受廣大網民關注;加上網絡時代的信息共享,原著書迷和被導演、演員陣容吸引而來的劇迷,以其超高的網絡活躍度,成為了當下影視改編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股新生力量。
以張愛玲為例的傳統文學,雖然開始出版時以紙質形式發行傳播,但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紙質書籍的電子化也已經成為一股明顯的趨勢。因此,傳統文學的影視改編再創作也同樣會受到網絡活躍用戶的高度關注。在重視網民對于原著改編的意見這一點上,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并沒有本質不同。
網絡時代下的影視改編,全民皆影評員,導演在遵循自身創作理念的同時,對于網絡上群體的呼聲也應該給予適當的關注。雖然影視改編屬于編劇、導演、演員等人員的藝術再創造,外界應該充分尊重他們的創作個性。不過影視作品最終的受眾卻是觀眾,創作者還是要接受觀眾的評點,以及票房或收視率的挑戰。尊重“原著粉”的意見不是讓小說改編純粹的“媚俗”去迎合觀眾的趣味和審美特點;而是帶著真誠和謙虛的心態,傾聽觀眾的聲音,了解他們對于原著作品一致或者多樣化的解讀。事實證明,原著書迷對于改編過程的不同的聲音,往往也能成為一個影視改編作品成敗的預兆。
網絡小說家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被不同的公司購買了版權,出現了很多版本的同名改編作品。但是靳東、陳喬恩主演的《鬼吹燈●精絕古城》,還有潘粵明、張雨綺主演的《鬼吹燈》系列作品,無論是臺詞,還是情節、場景上都比較尊重原著,在主要人物選角上也注意演員與小說人物的契合度。
在2021 年最新一季的《云南蟲谷》中,觀眾一再吐槽主演“胡八一”的演員潘粵明身材走樣,和35 歲左右精壯退伍偵察兵的原著設定差別太大。對此,劇組并未置之不理,潘粵明甚至在微博熱情的回應網友要減肥。這一互動,展示了依靠互聯網信息發展起來的網絡文學,即使在改編時,也非常重視網友意見。潘粵明版《鬼吹燈》劇組道具、服裝、選角和重視網友意見的舉動,也贏得了《鬼吹燈》書迷的好評。制作精良,口碑一路飆升,形成了良好的小說影視改編的生態環境。
反之,其他《鬼吹燈》改編作品,如《鬼吹燈之牧野詭事》《鬼吹燈之黃皮子墳》等,則由于演員知名度低、氣質不契合,以及情節改動較大而評分較低;另一網絡熱門小說《盜墓筆記》的影視改編版本,鹿晗版“吳邪”、井柏然版“張起靈”,雖然演員本身名氣很大,但因選角與原著書迷心中的人物形象相差太大,劇情的隨意篡改,演員的扮相、演技均跟不上原著書迷的期待,在拍攝時期就備受詬病。以致后來,還出現了在《盜墓筆記》系列電視劇《云頂天宮》中,飾演主角“吳邪”的演員白澍在電視劇播出前,因為擔新電視劇播出后的口碑太差,而提前寫下《免責聲明》先行道歉的事件。
而靳東版、潘粵明版《鬼吹燈》系列小說的成功改編,為廣大影視改編劇作者提供了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例子:在信息共享的網絡大環境下,傳統紙質文學的改編也應該像網絡文學一樣,重視專著書迷網友的意見,結合自身能力,共同進行藝術再創造。
選角恰當,符合原著書迷的想象是其改編的一大重要因素,但不是絕對的。演員不盡人意,但播出后由于演員的演繹,意外呈現出了和人物角色相契合的形象氣質,從而顛覆負面評價的現象級作品同樣存在。網絡文學作家墨香銅臭原著《魔道祖師》改編的《陳情令》,其中一位主要人物“藍忘機”的選角也頗受爭議,當紅流量明星王一博出演“藍二哥哥”一度讓眾多喜愛原著的書迷難以接受。但是播出之后,王一博冷酷的表情與氣質反而沖淡了其演技的青澀,意外契合了原著人物的清冷的性格特征,從而獲得原著書迷的好評。如今電視劇《陳情令》也成為了網絡作品改編的成功案例,成為原著迷心中的“經典”改編之作。
由此可見,網絡信息時代,讓電影藝術的一舉一動也更多地暴露在外界面前,雖然是否能注意到網友的評價并反思其可行性并不能直接決定影視改編的是否成功。但是網友對于原著的整體印象,以及對主要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基本共識,確實有必要納入影視改編創作者的眼中。因為網友的全方位關注并非只有對創作自由的干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可以成為促進創作者更好地把握觀眾接受心理的一把利劍。其好處在于以下兩點:
(1)網絡時代下,傳統的觀眾身份轉化為“網友”,網友身份幾乎覆蓋了影視受眾群體的各個年齡段和階層。傾聽網友意見,有利于及時了解大眾對于原著故事框架、人物形象的理解,擴大創作者對原著的多樣化解讀視角,避免改編作品與大眾認識的過度偏差;
(2)網絡時代下,觀眾不再是改編過程中后知后覺的、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和改編者一起共同參與了小說影視改編再創作的全過程。因此,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大眾當下的審美趣味,增加影視改編成品與大眾審美的契合度。避免出現既不符合原著描寫,又不符合大眾審美水平的“亂改”“魔改”現象。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影視作品的創作或者改編,已經不再僅僅局限為創作者本身,要想口碑票房雙豐收,就必須接受觀眾身份的轉型。觀眾的聲音不應該被后置,跟隨網絡信息的傳播,觀眾早已化身網友旁觀了影視創作的全過程。創作者可以堅持自我,但是不應該關閉自己傾聽網友聲音的渠道。像許鞍華這樣成果累累的大導演,面對遭遇口碑“滑鐵盧”的《第一爐香》,也不免發出要早一點知道“網友的Power”的聲音來,對于普通的小說改編創作者來講,更應該關注網絡時代下,觀眾身份的轉型,以及他們作為“網友”的意見對于改編結果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