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玲
(河南衛生健康干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前言:隨著消費文化的逐漸興起,人們在文學方面的審美價值觀也產生了巨大轉變,越發趨于多元化的文學教育,卻淡化了傳統文化意識形式,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一些消費文化,如美女作家、拜金主義、戲說歷史及惡搞經典等等。由于消費文化明確目的就是為讀者感官上帶來一定的快樂,所以不斷地刪減文學中蘊含的偉大、思想、詩意、優美等內容。就目前現代文學教育情況而言,普遍存在許多非議性話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為近年來的多數文學作品都遠離人們的心靈和精神,遠離詩意啟蒙與讀者的共同經驗;另一方面則是因現代文學并未積極對教育領域提供典型且具有意義的文學文本,導致現代文學教育無法得到較好發展,學生難以在文學創作和審美能力方面有較大進步,不利于完善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現代文學教育普遍存在消費低迷、需求萎縮的狀況,主要是因其涉及文化和社會經濟的多個方面。就現代文學教育本身而言,也存在許多影響因素。如在應試教育語境背景下,除教材課本外的文學傳播與閱讀曾經長期處于違規境地,學生想要觀看課外文學作品一般只能“偷偷看”,因為多數家長與教師都不允許,甚至部分教師發現學生觀看和教材無關的小說類文學作品,只會指責、批評學生并沒收課本,該種現象的長期存在使得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比例大大降低。且現代文學中的詩歌問題也處于不合理待遇,各種語文考試曾一度提出不準寫詩歌等等,這對培養學生文學審美觀念與能力、文學興趣等都造成了不良影響。與此同時,隨著多元文化的碰撞與社會經濟的轉型,在消費文化語境下,人們越發專注物質享受,重視現實功利,使當前時代持續高漲的物質消費熱情與文學消費興趣形成了巨大反差,人們對于文學消費呈迅速下滑現象。因此,在功利主義擠壓、物質欲望膨脹下,現代文學教育生存的空間愈來愈窄,以至于絕大部分人并不明確文學的意義。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大家更加看重的是考研、就業方向等方面,學習文學知識的學生通常只學習文學史,較少真正去閱讀文學作品,在該類學生中,真正熱愛文學、寫作能力提升很快且文字修養得到一定提高的往往都只有少數,這使得現代文學教育教學面臨著巨大困境。除此之外,隨著信息技術等多樣媒體的迅速發展,在現代文學教育的過程中,學生閱讀紙質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大幅度減少,而手機閱讀、網絡閱讀卻呈直線上升趨勢,學生文學教育雖不能全部置身于手機文學、網絡文學之外,但若一味專注該種形式的文學教育,并不利于現代文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1]。
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現代文學教育正處于邊緣化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現代文學教育在教育領域并未受到相應的重視,多數院校在課程設置、招生就業、學科建設、經費投入、專業建設等方面通常會優先考慮經濟效益收入較好的專業,著重于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專業。另一方面則是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要群體,對文學教育學習缺乏熱情與興趣。雖有少數中文專業的學生對現代文學有著濃厚興趣或非中文專業學生也存在喜愛文學者,但總體而言依舊無法與往日可比。與此同時,絕大部分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也都忽略了現代文學教育,就目前學校方面的校園文化建設情況而言,多數為充滿娛樂色彩的時尚文化、流行文化或充滿功利色彩的招聘文化、推銷文化,現代文學作品的身影寥寥無幾,且部分學校文學社團活動也難以順利開展。除此之外,學生閱讀作品也從中外文學經典作品轉為流行性小說,學生對于影視作品和網絡游戲的興趣早已遠超出閱讀紙質現代文學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學教育邊緣化及文字閱讀萎縮的現象[2]。
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現代文學教育普遍存在教學知識化的現象。就目前現代文學教育教學情況而言,文學教育的審美性較弱而知識性與應試性強、引導性、啟發性弱而限制性、灌輸性強,該種現象導致現代文學教育缺乏對學生詩意啟蒙的效果與作用,難以培養和引導學生審美能力。在現代文學實際教育過程中,文學作品的知識性已然代替了審美能力。依據文學作品大綱的規定,現代文學教育始終全面落實著起始、分析、閱讀、復習、結束的模式,其中分析通常是指以作品藝術想象對作品思想內容進行分析,并回顧分析所表達思想內容存在的藝術特點,與分析模式較為適應的便是對文學史知識與文學知識的重視。因此,文學課、語文課等文學類學科在多數情況下成為了文學信息、文學知識的技術性分析和灌輸。從小學時期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階段,語文教學并未停歇,但教育教學的效果卻始終不盡如人意,許多學生仍不了解經典文學作品和現代文學教育的內涵,這既是現代文學教育存在的弊端與問題,也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與表達能力造成了不良影響。與此同時,學生所學習的語文知識多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以及字詞句篇等知識,而所學習的現代文學知識則多是些作家介紹、藝術特色、文學史知識、作品主題等內容的講解,該類知識普遍存在限制性強、引導性和啟發性弱的問題,所以通常難以呈現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部分學生雖熟記許多文學史作品但對現代文學作品內容卻無人問津,不重視培養自身審美能力與審美認知,這使得現代文學教育面臨著教育知識化的困境。
文學功能原本所涉及的為“觀”“娛”“興”“怨”“群”等多方面,而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學功能也已經因時而變。曾經的文學作品是政治教育、倫理教育及道德教化的主要途徑,而在文化轉型和經濟發展的娛樂文化、消費文化語境中,文學作品的產品規模、經濟效應、娛樂效果等被人們廣泛追逐。一方面是文學主旨已從“養心”轉變為了“養眼”,其不再重視升華精神、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或提升思想等方面,而是越發注重實現娛樂享受,在于滿足視覺沖擊和個體感官的刺激。另一方面則是部分文學開始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將文學本體轉變成一種利益獲取的載體和手段,從而導致現代文學教育呈現功利化的現象,這使得文學教育對人們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啟蒙工作難以有效開展。此外,現代文學教育正將文學作品和社會經濟等實用性內容進行結合,使得文學庸俗化,這不僅無法培養高素養的文學人才,而且很容易造成適得其反的現象。因此,現代文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該種現狀有待改變[3]。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現代文學教育在消費文化語境下,逐漸從啟蒙轉為了“媚俗”,經典文學和現代文學作品受到了一定沖擊,文化審美趣味從高雅走向通俗,再從通俗走向庸俗,最后從庸俗走向了惡俗,如魯迅等現代文學巨匠的作品也在從各級文學課本或語文課本中剔除。媚俗、庸俗、低俗的作品內容在紙媒文學、手機文學及網絡文學作品中更是十分廣泛,該類文學之所以能如此普及,主要原因還是因利益當頭。如網絡文學的盜版產業市場規模便高達50 億,人們在利益驅使下,逐漸忽略了文學作品的本質,以至于多數學生受到該類作品的不良影響,不僅偏離了自身文學價值觀,也難以提升自身審美素養,這對現代文學教育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危害。
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為解決現代文學教育面臨的困境,學校方面需重視實施以人為本的現代文學教育,為學生營造文學教育情境,以此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與文學素養的目的。首先,由于消費文學語境下的通俗文學讀物之所以會長期占據現代文學作品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主要原因是通俗文學讀物中體現了學生的實際情感需求。因此,學校在現代文學教育過程中,應重視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思想角度出發,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與興趣特點,有效轉變傳統文學教育教學觀念,對學生內心感受和體會給予充分的尊重。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與學生多多進行溝通交流,篩選出具有一定文學價值和較高思想,并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現代文學作品,讓學生能通過閱讀作品培養自身審美意識與文學素養。
其次,學校還需重視為學生營造特色化、人性化的現代文學教育教學情境,在此情境中滲透時代創新元素,基于學生學習視角,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興趣。例如,現代文學教育教師可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學故事、經典文學詞語轉化為視頻等形式,組織學生定期開展文學交流活動,使其能養成讀好書、多讀書的閱讀習慣,鼓勵學生互相交流自身學習經驗,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高。與此同時,學校還可通過學生社團的形式鼓勵學生開展話劇表演、詩歌朗誦、讀書會及閱讀心得交流會等多元化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經典文學作品與現代文學作品,促進其文學辨別能力及文學欣賞能力的有效提升[4]。
再次要培育有理想有擔當的新一代現代文學教育知識分子。有理想有擔當的新一代現代文學教育知識分子是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中堅力量。他們有極強的使命感,對知識懷有熾熱之心,對民族懷有赤誠之意,對祖國懷有赤子之情。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新一代現代文學教育知識分子,能夠有效地遏制和消減部分傳統知識分子對大眾文化消費活動的“誤導”,促進大眾在文化消費步伐上與政府要求協同一致。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現代文學知識分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特別是要用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現代文學知識分子的頭腦;要在發揮現代文學知識分子的現代文學教育上下功夫,讓其當好社會主義先進現代文學教育“衛道士”的角色。
結語:綜上所述,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現代文學教育正面臨著文學需求萎縮化、文學教育邊緣化、文學教學知識化、文學教育功利化以及文化趣味庸俗化等困境,且當前許多文學作品普遍存在思想淺薄、內容惡俗、情調庸俗的現象,這使得現代文學教育受到了一定沖擊,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與思想素養。因此,為改變該現象,學校應及時開展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文學教育,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為其營造相應的教育情境,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同時,為現代文學教育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