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奇 蔣晨晨 張科慧 李大宇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本文之所以女性的就業政策作為研究主體,一方面,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深受傳統儒家家庭思想的影響,并以男性養家模式為標志,女性在家庭中處于從屬地位。雖然目前在我國女性從屬地位的說法逐漸淡化,女權主義,女性獨立的思潮也愈發強烈,但不可否認的是,女性在就業領域中仍然處于不利地位,這也限制了女性的社會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針對女性就業的社會政策可操作性較低而且不夠全面系統多為零散,無法適應當下經濟社會和現代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和社會老齡化的重大壓力。同時通過“性別平等觀念”的研究,還有助于促進婦女的全面和自由發展,這一愿景不僅對我國的社會發展非常重要,同時也對全球女性的發展以及全人類的進步,產生了尤為重要的影響。
女性就業形勢和大環境隨著新中國成立建國初期的恢復和建設階段,到十年動亂,再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重大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時至今日,女性就業的形勢依然嚴峻,在就業率、職業構成、福利待遇、職位變遷等多方面依然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歧視”。近年來對女性的就業及相關政策的關注熱度不減,它不斷成為響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和分析建國以來中國婦女就業的歷史沿革。
1.1949—1978 年:女性就業政策變革期
在該時期我國執行的就是源自前蘇聯高度集權的制度體系與經濟主體的一元化趨勢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男女普遍就業、同工同酬。但這種所謂的立法“平等”,依然不能摒棄傳統男權思維。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女性的基本權利也開始得到保護。由于國家經濟的基本恢復,當時的中央政府主要采取了行政力量和國家動員資金等方法,引導和組織女性加入合作社,在這個形勢下,婦女顯示出了巨大的工作熱情。
2.1979—1990 年女性就業的政策的過渡期
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統包統配”政策早已不適合當前的經濟發展。此時國企新員工開始實行勞動合同制,即“面對社會,公開聘用,擇優錄用”,勞動力市場化配置的時代即將來臨。于是,中國女性,尤其是城市女性的就業開始走上“市場化”。這種改革與其說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措施,更不如說是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引發的改革動力。
3.1991—2000 年女性就業的政策探索期
在該時期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必然選擇,隨之而來的競爭機制率先進入勞動力市場,保障體系還未得以完善的情況下。女性在就業市場的弱勢地位顯露無遺,而婦女就業率也成直線下降趨勢,最終導致下崗女工人數占下崗總數的一半以上。中國政府與此同時也在培育和發展新的勞動力市場,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的新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就業制度正在形成,為女性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女性自主擇業、渠道多樣、形式多變成為趨勢。
4.2001—至今女性就業的政策重組期
目前這個階段中國政府開始逐漸加深對就業政策的認識、完善和深化。現行女性就業相關政策中,對于女性年齡的規定顯然已經引起社會大眾和有關機構及用人單位的關注。但現行法律法規則并無相應的約束和制裁辦法,更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款。例如:職場女性的性騷擾情形越來越多,依然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來約束。2003 年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在推出各種扶持女性就業政策的同時,政府還在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失業保險、老年保險、生育保險和疾病保險等。
新中國成立至今對女性就業保障相關法規政策的演變和改進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男權思想影響下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政策內容籠統且可操作性極差。第二,自1992 年以來,人們對保護婦女在工作中的權利有了新的認識,政策內容開始具備可操作性的同時明確了女性就業的合理性。
1.就業政策處于對女性的保護時期
從1965 年開始,國家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制定和落實上更加細化,先后頒布了《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女職工保護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這些法律法規不僅對女性勞動權利的保護做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而且根據女性的特點,做出了與男性不同的相關特殊保護規定。1986 年《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其中對女性的保護有:企業不得在婦女懷孕、產假或哺乳期間終止雇傭合同關系;懷孕期間、最近生育的或正在哺乳的女性員工必須得到與其他企業員工同樣的待遇。[1]1988 年《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也提出對孕產期在職女性的保護以及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2]。
2.就業政策加強女性權益保障時期
199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多方面強調男女平等,各單位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聘用婦女或者提高婦女用工標準。2005 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增加了“在勞動合同中不得限制結婚、生育”的條款,并規定“各單位必須雇用女性時,應依法與她們簽訂勞動合同(就業),其勞內容不應包括對受雇婦女的婚姻和子女的限制。”以法律的形式,男女平等被確立為中國的主要國策。同時,它還明確規定:“中國實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則。婦女在獲得社會福利方面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隨后于2012 年頒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是對1988 年《婦女勞動保護條例》的修訂和完善,更多地強調對在職女性,尤其是其中的孕產期女職工的一些保護。
針對我國女性就業政策等相關就業保障內容,通過研究不難發現政策內容十分籠統且依然處于原則性保護階段,不僅缺乏具體的法律界定和實施程序,而且對違反規定的雇主也缺乏適當的法律制裁可操作性。與此同時,我國沒有設立具體的組織機構來處理就業歧視婦女等有關問題,所以在出現相關問題需要解決時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負責部門,而這樣的政策法規更像是對女性許下的空頭支票。例如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明確規定:“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不得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我國實行男女同工同酬”,都缺乏剛性政策的制約又談何各企業對此的執行力。
第一,當前勞動力市場存在明顯的女性“職業隔離”。女性的工作常常局限于政府的行政部門、公司內人力資源部門、護士、教師或服務業,長此以往在其他職業領域形成了女性不如男性出色的絕對化,相反在一些風光高薪酬的職業領域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建筑、醫學等行業基本上以男性為主并且并逐步成為職業的壟斷者。
第二,工資性別差距沒有法律規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職業隔離”的影響,其中還包括升職空間受阻。二是受傳統儒家思想以影響女性成為“理想照顧者”,這導致了女性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相反男性會相對輕松。女性不具競爭力的情況下,在有升職加薪的機會時用人單位也會更加青睞于男性,進而家庭收入低的女性就要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往復的結果就是女性作為家庭主婦成為理所當然。
現如今我國男女都享有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男女入學率也基本持平,學歷因素對于男女就業的影響并不大,相反近年來女性為應對社會勞動力市場對于女性的不公待遇,具有較高學歷的女性越來越多。如:如今許多高學歷女性在進入育齡期面對傳統婚嫁后沉重的家庭責任時,緊接著就要面對就業歧視和就業困難,隨之面臨的就是收入的降低、參政困難等連鎖反應。在當今社會中高薪工作行業性別比例失衡更為驚人,社會普遍認為男性更加適合高壓職場工作以及技術難度相對較高的工作,這導致從一開始就對女性相關的從業者進行壓制,在行業內的少數女性還會受到就業、升職、薪水方面的歧視。如:“全面二孩”的生育政策出臺后,各地修改計生條例中并沒有關于女性就業保護政策,都只是將產假時間延長幾個月不等,卻在無形中抬高了女性就業的門檻。
女性面臨工作歧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在養育孩子方面對女性的歧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也不斷開放生育,但與鼓勵政策相比,刺激年輕人生育的相關配套設施尚未跟上,而首當其沖的就是哺乳期的職業女性最需要的母嬰室的設立少之又少,就相關報道顯示北京作為擁有最多母嬰室也僅才有341 個。為不影響工作避免請假、早退,影響晉升加薪。年輕媽媽只能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密閉空間里進行母乳汲取,背著干冰箱往返于家和工作單位,就這樣成為“背奶媽媽”。其次,我國缺乏嬰幼兒時期的正規照顧機構,這直接導致家庭職業女性不得不選擇隔代撫養的育兒形式,進而造成了家庭成員的分離的現象。其三,現行的生育保險制度未能切實的為家庭減輕負擔,育兒成本愈來愈高。目前實行的生育給予生育津貼、補助和醫療報銷等對于養育二胎的家庭也是杯水車薪,沒有相應的育兒補貼保姆工資過高。通常,年輕父母的家庭負擔不起,這使得女性就業又增添了無形的難度,由于生活壓力,女性往往會選擇回歸家庭。最后,目前市場化的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以教育導向為主,使家長工作時間與孩子接送時間造成沖突,出現員工早退接孩子的現象。特別是在幼兒園市場化改革后,育兒的照顧成本大大增加。
在上文中不乏對于女性就業的保護政策,但終究沒有改善女性就業市場的嚴峻,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針對女性就業制定的相關政策法規大都停留在基礎問題上,實際上缺少或壓根沒有相對應的具體的法規條目,不具參考和實用性。為了補救這種情況,有必要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填補法律空白,制定反性別就業歧視法,為女性提供實際武裝自己的渠道和方法,對女性聘用過程中的性別歧視單獨制定法律規定,為女性在就業和求職過程中提供切實的保障。其次,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國家應對招收女性員工就業,為嚴格執行國家政策的公司和企業提供稅收優惠、貸款優惠等政策,這不僅可以降低雇主的成本,并從根本上鼓勵公司招聘女性員工。同時加大對女性就業歧視的企業和單位的懲戒力度,堅決反對女性就業歧視,對嚴重歧視女性員工的公司實施適當的法律制裁,以消除就業招聘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
在市場經濟中,雇用女性員工意味著公司必須承擔女性生育等相關費用。大多數公司的目標都是獲取最大的利潤。而為了減少人力成本,必然導致雇傭女性員工數量的減少。要真正實現婦女的相對平等就業,必須改變現有的生育保險制度,并通過制定統一的生育保險法承認女性在生育方面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說婦女的合法權益保障程度越高,企業用人成本就會越低,同時需要建立專門的機構監測和管理生育保險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障婦女在就業領域中平等權利的實現。[3]另一方面,必須監測各種法律以及政策的執行情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我國女性平等就業政策的制定和維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黨和政府的努力。據聯合國關于維權以及政策等相關資料分析,可以得知:一個群體的代表只有在決策層中達到三成以上時,才能對公共政策具有實際的影響[4]。如果我們可以將最終決策的權利分散一小部分到女性手里,擁護并保留女性話語權,這就足以有機會以女性視角來看待現有的就業政策以及發展趨勢,識別政策中的性別歧視和隱性的性別歧視問題,不僅有助于制定就業性別平等政策,而且可以從根本上保障女性的就業權益。
正如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蓋魯特·蒙格拉所說:“世界事務中的‘女性議題’是繼民主、人權、發展與和平等主要問題之后的另一個問題[5]。”政府部門要關注女性的發展,為女性創造相對平等的就業條件。首先,政府要倡導促進就業過程中認識到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將婦女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和諧發展的觀念納入各級政府的決策機構,使其有機會認識到制定和調整就業政策對兩性產生的影響。同時,要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加強性別教育,認識并承認兩性之間存在某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修訂關于性別盲點的內容,根據差異點開設針對女性特點的課程,幫助女性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自我[6]。提高婦女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明確獨立女性的價值認定,最終使女性擁有選擇自由的權利。